第N03版:安丘新闻·人物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她让残缺的花蕾绽放光彩
2014年04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她让残缺的花蕾绽放光彩



朱淑莲创办特教学校七年,呕心于残疾儿童康复教育
  他们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原本是家里的“太阳”,但是因为患有智障、脑瘫、自残等先天性疾病,他们的生活失去了色彩。一位普通的女性倾其所能,于2007年创办了安丘市第一所民办特殊教育学校——爱伦特殊教育学校,她就是校长朱淑莲。在这里,朱淑莲和老师们用自己的汗水与努力,为这些孩子和家庭带去了阳光与希望。
一场车祸 引发决心
  4月9日上午,记者来到安丘市爱伦特殊教育学校,见到了校长朱淑莲。每天早上来到学校朱校长第一件事就是先看看学校的孩子们身体情况如何,然后再展开一天的工作。
  朱淑莲今年41岁,1992年毕业之后就进入一家爱心幼儿园工作,一干就是8年。
  说起办特教学校的事情,朱淑莲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朱淑莲告诉记者,有两件事情深深刺激了她,一件就是朱淑莲村里有一名弱智儿童,父母相继过世,成了没有自理能力的孤儿,邻居们常常送去面条鸡蛋,但他都吃不到嘴里;另外一件事是一位朋友的孩子患有脑瘫,吃的多,长得胖,十几岁了还不会自己走路,每次上厕所都得靠父母抱着才能解决,母亲的胳膊因为孩子的体重拉伤,好几次瞒着家人把孩子放到民政局门口,后又流着泪转过身背回来,她曾经多少次地向朱淑莲哭诉:“要是能有几个特教学校接受这些孩子该多好啊!”
  真正让朱淑莲下定决心创办特教学校,还是2005年那场车祸。一次意外的车祸让朱淑莲差点失去生命。受伤之后,在市京剧团唱花脸演小品的丈夫要到南方演出,无人照顾的朱淑莲只能跟在丈夫身边。
  在丽江的一个小镇上,一所有200多名智障学生的特教学校引起了朱淑莲的注意。清晨丈夫还在熟睡,她便一瘸一拐地去学校了解情况,看到孩子们的生活,她坐立不安。智残儿童可怜的身影,家长们愁苦的面容,不时浮现在眼前。于是,朱淑莲默默产生了创办一所特教学校的念头,往后的日子,不管走到哪里,她都格外留意特教学校,每到一处,便千方百计搜集购买有关书籍资料。

东拼西凑借钱办学校
  受伤半年之后,朱淑莲的身体基本痊愈,办特教学校的念头也愈加强烈。“大难不死,上帝留下我,一定是希望我为残疾孩子做点什么,这岂不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朱淑莲默默地对自己说道。
  朱淑莲告诉记者,特殊教育光有爱心是不够的,更需要过硬的教学本领。于是,从2006年开始,她自带干粮,跑遍南京、上海、北京等地学习专业知识。先后参加了海峡两岸感觉综合特殊教育运用培训班、中国儿童康复训练师专业技术资格培训班,山东省自闭症教育康复新技术研修班等,还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颁发的《国家级专业资格证书》。
  朱淑莲把内心的想法告诉了丈夫王仲堂,没想到丈夫想都没想就答应下来。但是办学的想法却遭到了婆婆的坚决反对,老人特地从老家赶来劝阻。为了得到婆婆的同意,在她的细心劝解下,婆婆慢慢也打消了劝阻的念头,同意了她的办学想法。
  开办学校,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一没资金,二没场所,仅办学经费对于收入甚微的夫妻俩来说就是天文数字。为了开办学校,她和丈夫东拼西凑,节衣缩食,连儿子闹着买雪糕也舍不得买。即使这样,办学经费也是杯水车薪。开始,夫妻二人商量着把房子抵押贷款开办学校。经过深思熟虑,俩人毅然决定抵押房。最后,夫妻俩用贷款租赁了1200平方米的办学场地,文教界资深人士高建明、张旭等为其感动,倾情相助,义务策划。
  终于,在有关部门和热心人士的关心支持下,2007年12月31日,朱淑莲创办了安丘市第一家民办特教学校—爱伦特殊教育学校。

亏欠了家人儿子太多
  因为种种缺陷,这些失去光芒的“小太阳”,成了社会边缘的“月亮娃”,多动、行动异常、不愿与人交流,无法正常上学和无法料理自己的生活,病情严重的甚至不会说话,不会走路,连吃饭、大小便都不能自理和控制,更有的孩子,稍有不注意就会自残。
  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朱淑莲和老师们为每个残疾孩子都建立了《儿童档案》,针对不同症状和行为表现,制定了个性化康复计划,一对一训练。每周一总结评估,点滴变化细心记录。对家庭困难不能到校的孩子,开通咨询热线,免费提供康复训练指导。
  心系特教事业的朱淑莲,对家庭和儿子亏欠的是越来越多。忙的时候朱淑莲成周不能回家,小小年纪的儿子一个人从很远的家跑到学校,拽着妈妈就哭;“你光给这里的孩子买好吃的,你只管这些孩子,你都成了后妈了,你是不是不要我了?”
  朱淑莲告诉记者,每逢周末,有的家长无法到校接孩子,晚上我就把残疾孩子带回家中照顾,睡觉时就安排孩子和儿子住在一起,为此她也落下儿子不少“埋怨”。“因为残障儿童大小便无法自理,睡觉时儿子经常‘沾光’一些尿水,儿子就与我争吵。”朱淑莲对记者说,有一次,儿子过生日,她把一位多动症小姑娘带回家,吃饭的时候小姑娘用手抓菜,儿子就非常气愤地说,“快带你的孩子回学校吧,人家过生日都高高兴兴的,我还得受罪。”
  令人欣慰的是,在朱淑莲的影响下,渐渐长大的儿子不再埋怨妈妈,儿子学会了关心和支持妈妈的爱心事业。
  办学路上,面临的最大困难还是资金问题,朱淑莲把收入都投到学校,依然入不敷出,举步维艰。每当动摇的时候,自始至终支持着她的母亲总会及时给她鼓励:看准了的事就干好,只有往前走,没有回头路。朱淑莲一次次咬紧牙关,用丈夫的名义贷款交上了17间房屋的租金。

努力付出 终有回报
  第一个来校的孩子,名叫超超,9岁男孩,妈妈智障,爸爸做劳务,日子拮据,家里几乎没炒过菜。超超刚到学校的时候,什么都不会说。康复训练两个月后,学会了叫第一声爸爸。当第一次听到儿子喊爸爸,饱经辛酸的父亲兴奋的围着儿子转了好几圈。现在,超超已经能自己穿衣、吃饭,自理大小便,而且学会了认数字,还能与人简单交流。
  慕名而来的从北京、黄岛、诸城等地的孩子,经过康复教育训练,有的能够自理,有的可以独立到社会挣钱养活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朱淑莲的人格魅力感召下,在学校成果的影响下,学校生源不断增多,学校自开校至今,共康复教育训练268名残疾儿童,免费康复教育家庭残疾孩子76名,现已走入正常学校的23名,走入社会、融入社会的37名,生活能够自理的139名。朱淑莲本人于2010年被潍坊市授予“康复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1年被安丘市委、市政府办公室授予“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2年被安丘市精神文明办公室颁发“感动安丘十大人物”提名奖;2013年被选为安丘市智协副主席;2013年9月被潍坊市民办教育协会评选为潍坊市优秀民办教育培训学校校长。
  朱淑莲在创业的道路上始终坚持“爱心献特教,诚心暖万家”的信念,家长们把深深的感激之情,凝聚在朱校长的身上,她不抛弃,不放弃,朱淑莲用柔弱的肩膀,挑起这副重担,不仅是凭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凭着那份高尚博大的爱。
  文/图 本报记者 花凯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