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帆 一份民间版的“儿科医生红黑榜”,被郑州市民当成了就医“指南”。看似有些“病急乱投医”,但却照出民众对现有医生评价标准的不信任。这为医院和监管部门提了醒,是否该出台一个官方版的“医生红黑榜”? 近日,一则“郑州儿科医生红黑榜”的帖子引起了大家关注。自去年7月份开帖以来,该帖引起了10多万人次的点击关注,近300名年轻妈妈写出带宝宝看病的心得,指名道姓列举了哪家医院的儿科医生医术精、医德高、口碑好,哪家医院的儿科医生乱开药、态度差、医术差。此帖在网上引起巨大反响,众多妈妈“持帖看病”。 (本报今日A22版) 一份民间版的“儿科医生红黑榜”,竟引得10多万人次点击,被郑州市民当成了就医“指南”。看似有些“病急乱投医”,但却照出民众对现有医生评价标准的不信任。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近300名年轻妈妈的心得都是带宝宝看病后的切身体会,她们的评判对民众而言都是“前车之鉴”,自然更有说服力。相较之下,现有评价标准则难以唤起民众的信任。目前,按临床职称评定,医生共分为住院医师、主任医师等四个级别。这种标准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能界定医生医术的高低,但对医德水平毫无涉及。虽然不少医院也会评选出“十佳医生”等考核结果,但这更像是医院自说自话,而且对“十差医生”避而不谈,参考和监督结果大打折扣。因此,不少患者会“走后门”,试着打探些许内部消息,期望找一个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医生。而对于那些无“后门”可走的患者而言,恐怕只能寄希望于这份“儿科医生红黑榜”了。 不可否认,这份“儿科医生红黑榜”确实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并非十全十美的法宝。一者,年轻妈妈毕竟不具备专业医疗知识,对医术的评价只是凭自己感觉进行认定,并无权威性可言,难免有医生会躺着中枪。再者,“榜单”任由网友填写,无法考证评价内容的真实性,若个别医托故意搬弄是非,把医生写进红榜或黑榜谋求不正当利益,到时候坑的不只是医生,还有那些慕名而来的患者们。 常言道,人人心中有杆秤,民间评出医生“红黑榜”虽然未必个个符合事实,但起码说明医疗服务水平的参差不齐。患者手持“儿科医生红黑榜”找自己信任的医生看病,将不被信任的医生弃之一旁,这为医院和监管部门提了醒,是否该出台一个官方版的“医生红黑榜”?由专家评价医生医术水平,而医德的评价则交给患者,通过网络投票等方式聆听患者声音,并奖罚分明地对待红榜和黑榜。届时,哪个医生还敢趾高气昂地践踏医德? 因此,“儿科医生红黑榜”被疯传的意义在于像一面镜子,照出民众对现有医生评价标准的不信任以及对提升医生医术与医德的渴望。医院和监管部门可别无视民众的诉求,否则,该何以唤回患者的信任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