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诸城小伙管恩亮历时半月制成,身体可拆解胳膊可变形 “80后”小伙管恩亮在诸城市西外环开了一家小管汽修部,他非常喜欢电影《变形金刚》,在半个月的时间里,用600多个汽车废旧零件制作了一个2.5米高、接近半吨重的“擎天柱”。今年4月初,一个机械厂的老板来到管恩亮的汽修部,打算出15000元购买它,但管恩亮没舍得卖。他计划下一步制作《变形金刚》里的“大黄蜂”。如果有类似的环保活动,可以将“擎天柱”拉过去免费展示,因为他觉得这也是一种废物利用。 汽修部院里站着两米半“擎天柱” 4月16日上午10时,记者来到诸城西外环的小管汽修部。门口,一个高约1.7米的机器人拿着“武器”在站岗。走进院子,电影《变形金刚》里的“擎天柱”机器人更为显眼。 管恩亮正在维修机动三轮车,车主周先生告诉记者:“前几天听说小管制作了这个‘擎天柱’,我专门领着孩子来看过。前段时间,小管的汽修部搬到这个地方,虽然离我家远了,但我还是过来。找他的基本上是回头客,他不但手艺好,人也非常好,很讲诚信。” 看到管恩亮正忙着修车,记者没有打扰他,先仔细打量起这个2米多高的大家伙。这个“擎天柱”两只胳膊蜷着,眼睛正视前方,肩上还有一个火箭筒,像准备拉出架势与敌人对打。“擎天柱”身上的大小零件让人眼花缭乱,每个部位都用不同的颜色喷涂,而且每个部位衔接处都焊接着一个齿轮。“火箭筒是摩托车上的废旧排气管做的,齿轮焊接在衔接处是为了更有机械化。”管恩亮告诉记者,这个“擎天柱”2.5米高,接近半吨重。
制作源于喜欢电影《变形金刚》 “我非常喜欢电影《变形金刚》中的每个机器人,因为它们也是用汽车部件组装的。我干了好几年汽修,平时积攒了不少废旧零部件,这些东西卖铁也不值钱,我就考虑如果能把废物利用起来,做成机器人那该多好。”谈起制作“擎天柱”的初衷,管恩亮说。 刚开始,管恩亮先制作了几个小机器人,虽然也成功了,但他觉得没有技术含量。看了第二部《变形金刚》之后,他更加喜欢里面的机器人,尤其是“擎天柱”。“做之前反复考虑过几次,因为做这个东西特别浪费时间,并且汽修部只有我一个人,怕忙不过来。但最后还是喜欢的心理战胜了顾虑。当然,媳妇也比较支持我。”管恩亮笑着说。 最初的半成品当作废铁卖掉了 “刚开始制作不是特别顺利,因为没有经验,不是上身过大就是下身过长,搭配起来特别不协调,并且感觉一堆汽车废旧零件搭配起来无从下手。”管恩亮说,后来汽修部忙着搬家,也没顾上做。 “由于制作了一半的‘擎天柱’没法拆解,汽修部换地方之前就卖废铁了。”管恩亮说,后来,他分析了之前的不足并总结了经验,每天晚上没事就看几遍电影《变形金刚》,把每一个有“擎天柱”的镜头都截图仔细研究。 “那段时间,我一般晚上构思,白天开工。白天修完车后有一些空余的小时间,就赶紧制作,一天最少也要干两三个小时。”管恩亮告诉记者,单是“擎天柱”的头部就做了一天,主要是一些配件不好搭配,“咱只能利用现有的废旧配件,不是经过加工的。为了使效果更加逼真,只能将多个配件不停地搭配,直到满意为止。” “其实制作‘擎天柱’的难度不仅是废弃配件不足,尺寸尤其关键,头部要和整个身体的比例协调,上身和下肢的尺寸也要合理,如果哪个地方长了短了,胖了瘦了都不好看。”管恩亮说,“‘擎天柱’身上的颜色搭配80%来自电影中,因为有些色调需要专业工具喷涂,所以无法做到跟电影中完全一样。” ◎揭秘 虽然是废旧零件 但每个都有特点 管恩亮说,因为许多部位需要焊接,他整个脸脱了一层皮,非常难受,“制作过程中,儿子放学之后就会带小同学过来看,还和小同学说爸爸可厉害了。我觉得再苦再累也要完成。” 管恩亮从3月初开始制作,大约半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擎天柱”的整个身体用了600多个汽车废旧零件。作品完成后,不少人跑到管恩亮的汽修部看。“4月初,一个机械厂的老板想出15000元钱买走,但我没舍得。”管恩亮说。 “由于没有经验,最初卖掉的那个‘擎天柱’无法拆解。现在这个不但头部、上身、腰部、下肢等可以拆解,而且胳膊可以变形。当时在制作的时候考虑到不但要美观,还要有安全性。小孩喜欢用手摸,一旦发生解体或者倒塌都会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用了比较粗的钢筋作为骨架。”管恩亮告诉记者,“虽然它身上的零件都是废旧的,但每个零件都有它的特点。下巴是用汽车刹车片做成的;为了体现胳膊的肌肉感,用了摩托车的减震器;手臂是用玻璃升降器做成的;腿部用的是废旧支架;由于它的身体有半吨重,脚部需要很大的支撑力,所以用比较结实的汽车钢板完成。” 管恩亮还告诉记者,他打算下一步制作《变形金刚》里的“大黄蜂”。“‘大黄蜂’估计需要1000多个零件,得用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管恩亮说,如果有类似的环保活动,可以免费将“擎天柱”拉去作展示,他觉得这也是一种废物利用。 文/图 本报记者 陈怀禹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