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岳介中(右一)、李国强(右二)和潘宝罗(左一)在一起赏画。 本报记者 刘辉
|
|

|
|
画家岳介中、潘宝罗、李国强各有特色,让参观者大开眼界 膜拜了意境深远的山水大作,欣赏过精致秀美的工笔画,转进一个角落,这里的画没有那份高雅,没有那份清秀,有的只是大白菜、蓝花布,破旧的磨盘躺在地上,高高的柴火垛死气沉沉,让人一下子回想起几十年前的乡村……然而,就是这样两幅“土”画,却让不少人伫立沉思、久久回味。在第四届中国画节“刘怀勇中国画教学30年师生作品展区”,潍坊画家岳介中的作品让不少人回到了几十年前的乡村。与岳介中的作品一起展出的还有李国强和潘宝罗的作品,三位潍坊画家各有特色,让参观者大开眼界。 白菜蓝花布 田园意味浓 蓝色的印花布竖切画面右半部分,一棵棵大白菜静静地躺着,清新的大白菜在蓝花布的映衬下格外耀眼,给人一种巨大的视觉冲击力,让人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整幅画用笔收放自如,线条粗细得当,构图平中见奇、小中见大,充盈着一种清新、优雅、恬淡、淳朴的田园意味。 “这幅画名为《清白》,画种的蓝花布包含蓝色和白色两种色调,而在农村,这种蓝色通常被称为‘青’色,所以蓝白两个色调所表现的是‘青白’,即‘清白’的谐音。”岳介中告诉记者,选取白菜入画自然也是为了表现“清白”的主题。 记者了解到,画中几十棵大白菜是岳介中买了一堆一堆的白菜天天观察揣摩画出来的。 “拿一棵白菜放在桌子上,将其每一个角度,每一点细微的不同都用画笔描绘出来。”岳介中说,这幅画主要是想提醒现在的人要清正廉洁,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坚守住内心的那份淳朴和美好。 鸽子破庭院 入画递乡情 紧靠着《清白》,一个破旧不堪的院子又将参观者的眼球吸引了过去。木柴堆成一面墙,陈旧的磨盘倒在地上,4只鸽子或站在磨盘上,或站在旁边的木柴上,只是呆呆地站着,眼神中充满了忧伤,在柴垛上方,一只鸽子静静地站在那里,低头看着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地方。 “这幅画名为《故园》,是我去年到大山里写生时,发现一户人家院子一角堆着满满的木柴,让我突然想起了小时候的农村,回来后,我用画笔将它描绘了出来。”岳介中说,而那些鸽子怀念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只是回去后,发现那里已经破旧不堪,这幅画寄托着自己对小时候农村院子的思念,“虽然现在大家生活都好了,但是对记忆中那破旧的故园却未曾忘记过”。 现年60岁的岳介中做过教师、酒店经理,现在是清华大学刘怀勇国画高研班的学生,但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他都有一个固定身份,那就是画家。岳介中说:“从1973年拿起画笔那天起,我就不由得喜欢上了这个职业,一晃40多年过去了,我对绘画还是那样痴心不改。”
简陋深山小学 托起明天希望 在岳介中的作品旁边,是与他同在刘怀勇国画高研班学习的潍坊画家潘宝罗的作品《深山里的希望》。在偏僻的村落,一栋栋破旧的石板房,孩子们在学校里没有什么玩具,有的只是一根大绳,几名孩子在玩耍,周围围了几十人在观望;在村子的胡同里,一名孩子正赶着羊儿回家,一名老人坐在胡同口张望着,可能是在等孩子归来…… “这是我去太行山写生的时候看到的场景,那个小镇里,有的只是破旧的石板房和留守的老人和孩子……第一眼看到这幅场景,我心中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些老人的养老问题该如何解决?”潘宝罗说,回来后他搜集了很多太行山山村的资料,最后创作了这幅《深山里的希望》。 “深山里的希望……英雄的土地上,传递出中华民族振兴的最强音。”简单的话语传递出这幅画作的呼唤。与其他画作规矩的题字不同,这幅画的题字题在了画中天地相接处,一个个字犹如一个个小孩在奔跑,让严肃的画面充满了活力与希望。 神秘丝绸之路 驼铃回响山间 该展区与岳介中、潘宝罗的作品一同展出的,还有潍坊画家潘宝罗的作品。与岳介中和潘宝罗的乡土风格不同,潘宝罗为大家带来的是西域风情。山势陡峭雄浑,山石赤褐灰黄多色,景象万千,一群群骆驼慢慢地行走在山下,看着独特的风光,诉说着丝绸之路的传奇。 “画中描绘的是我国西部的库车地貌,我去西部写生时,行走至甘肃张掖和新疆等地,发现那曾经的丝绸之路还是那样神秘,奇山耸立,骆铃叮当,令人久久回味。”李国强说,此次带来的作品是专门为画节准备的,将外出写生搜集的宝贵素材融入内心的思考,尔后以国画的形式向大家讲述那里的故事。 记者注意到,除这幅《丝路铃声》外,潘宝罗带来的《大山之恋》和《暖风祥云》也让参观者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本报记者 范国强 吴琼李早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