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2》导演痛说拍摄经 |
一边拍美食一边吃泡面 |
|
|
美食能满足口腹之欲,但对《舌尖上的中国2》团队主创来说,美食就是工作对象。在《舌尖上的中国2》近500天的创作过程中,主创们如何筛选各种美食?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4月18日,记者专访了《舌尖上的中国2》部分主创,听他们讲述拍摄中的台前幕后。据悉,第二季全片共7集,每集50分钟。
美食千千万,怎样筛选是个大难题 《舌尖上的中国》引发热潮后,“让自己家乡的美食出现在《舌尖上的中国2》,成了热门事。也因此,《舌尖上的中国2》启动以来,总导演陈晓卿的微博私信就被塞爆了:“每天能接到三十多个自荐的,最多时有一百多个。”但事实上,这些美食在陈晓卿看来大多没有分量:“比如有人会说‘我想你们来拍一下我们的山药粉,特别好吃。’但它缺少了一个支撑的东西,我拿什么来说它?它背后有什么故事可拍?” 《舌尖上的中国2》中所涉及300多种美食,是经过几个月挑选出来的。“在分集主题确定后,我们就兵分七路,去各地调研了。”调研事无巨细,包括每种食物的来龙去脉,相关的人物故事,甚至是它所属乡村的特质,主人公小院几点钟光线最好。《心传》分集导演陈磊透露,为了拍一种面条,调研过程持续了大半年,“在南方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故事,后来到西北才找到。”
工作时美食当道,其实与泡面为伍 “一边工作,一边吃美食。”这是观众想象中“舌尖团队”的工作状态。但事实上,对一些主创来说,很多美食他们自己都没享受到过原味。“经常是拍完才能吃上一口,而那时已经冷掉,或是拍摄对象吃剩的。”《脚步》分集导演李勇告诉记者。在他这一集里,很多拍摄对象是辗转在全国各地,为获取食材而辛劳的人们,“为赶拍摄进度,很多时候都没时间吃饭,只能和泡面相伴。” 对《秘境》的导演刘硕和费佑明来说,能吃到嘴的美食更非拍摄中的常见物,“这一集主要是讲一些隐匿在山野之间的美食,很多时候都是对着原始食材拍。”拍鸡菌的时候,镜头更是对着白蚁窝的,自然不可能“边拍边吃”。 怎么制? 没日没夜的后期制作中,主创们印象最深的味道则是“陈氏私房菜”。 总导演经常提出几十条修改意见,对我们进行‘折磨’。这时候他通常又会在剧组里做饭,我们吃着吃着就没脾气了。”《家常》分集导演邓洁透露,一般是制片人朱乐贤买菜,总导演陈晓卿下班后过来做饭,“他做饭非常快,半小时就能做一大桌子,很有家的味道。” 有时,“陈氏私房菜”还能激发创作。邓洁在写红烧肉的解说词时,遭遇了瓶颈,“怎么都写不出感觉。”陈晓卿就亲自下厨做了一盘陈氏红烧肉给她吃,“让你们看看什么是标准的炒糖色。”肥美肉块甘甜软糯,还保留着弹牙的质感,邓洁茅塞顿开,“无论加入什么辅料,吸饱汤汁后的食材都可以成为红烧肉默契的配角。”
内容触碰更多社会层面 《舌尖上的中国2》延续了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悠久情缘。第二季全片共7集,每集50分钟。 总导演陈晓卿介绍,《舌尖2》中涉及不少2012-2013的热点话题,比如切糕、艺考、富士康,这些关键词都以巧妙的方式被“植入”到片中,这样透过美食看到的现实才更有质感。每一个美食都会承载着两个主题,比如红烧肉是一个主题,但是用红烧肉来讲家常菜,家常的主题是一个更大的主题,里面包括家庭成员各自之间的关系。陈晓卿说,如果说美食是窗户的话,在《舌尖2》中能够看到更多时代变迁下的中国。
叙述风格很像拍电影 《舌尖2》涉及300余种美食,拍摄了150多个人物。据陈晓卿介绍,《舌尖2》的叙述风格也更加个人化,每一集都多多少少带有各自导演鲜明的个人风格,比如,《脚步》一集主要借鉴了公路电影的风格;《家常》中部分故事的场面调度和人物关系表现,使人联想到小津安二郎的《秋刀鱼之味》以及李安的《饮食男女》;《相逢》一集由于涉及历史性题材,导演又借鉴了葡萄牙大师奥利维拉的电影《我要回家》,用一种返璞归真的叙事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纵横捭阖;《秘境》追求的是BBC和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自然地理类纪录片品质;《三餐》则更出人意料地将目光投注于社会事件,风格冷峻,宛如一部《60分钟时事杂志》,带给观众更多的思考。 《舌尖2》风格多样,比如,讲述刀功的片段,借鉴了武侠片的风格。屋檐下,伴随着爷爷的琵琶曲,两个孙子在骄阳下苦练刀功。当琵琶曲戛然而止,画面进入抽象的意境。中国烹饪千变万化的刀功,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剪辑下一一呈现。 陈晓卿表示寻找人物也成为拍摄中最繁重的工作,而导演组“找人”也没有任何诀窍可言,就是直接到民间去找。讲蜂蜜那一集,导演组了解到要割出1公斤蜂蜜,蜜蜂需要飞行200万次。蜜蜂非常辛苦,养蜂人也非常辛苦,养蜂人大概平均一个月就要搬一次家,每年都要跑遍大半个中国,风餐露宿,人在哪,家就在哪。导演为记录他们养蜂的故事,从乐山到秦岭,再到甘肃山丹牧场,前后跨越6个月,与他们一起风餐露宿,甚至坐在卡车车斗上行程2000多公里。陈晓卿认为,“把养蜂人通过食物展现出来,其实也是一种思考个体命运的方式。” 本报综合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