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多彩盛会
 
标题导航
喝药水上瘾谁之过
“离婚择校”倒逼教育公平
兰州官方的自我表扬说给谁听
接待费超高,不能算“人均”账
2014年04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离婚择校”倒逼教育公平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为了争得一个名校的名额,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不惜选择离婚“曲线跨区”。如此背离常理、近乎疯狂的举动,本身即是对教育不公的极大讽刺。这种获取,代价沉重、带有“原罪”,教育的真义绝非如此。如何回应这种推进教育公平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考验教育部门的决心、魄力。
  4月18日是江苏南京市规定的小升初跨区借读生回原籍登记的第一天,在不允许跨区择公办校的严规下,名校云集的鼓楼区,报名的人特别多。有些孩子根本不符合户口、实际居住地及房产证三个条件,但不少家长拿出了近期才办的离婚证,有的还是登记前一天才离的婚。他们都是一方放弃婚后房产,带着孩子迁回住在名校学区房的父母家。
       (本报今日A12版)
  买房要离婚,为贷款;卖房也要离婚,为避税;如今,孩子择校还要离婚,为的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一再升级的“中国式离婚”,让婚姻这种饱含无尽情感寄托、最该坚守的关系,不断为各种现实的功利诉求所逼迫,在“习惯性”的让步之后,变得越来越不堪一击。如此背离常理、近乎疯狂的举动,本身即是对教育不公的极大讽刺。
  在南京市不允许跨区择公办校的严规下,为了“凑齐”户口、实际居住地和房产证三个条件,离婚成为部分“优质区”外学生家长非走不可的独木桥。这种为迎合政策的离婚,风险不可谓不大:离婚后,夫妻原本共有的房产只能归一方所有,另一方不仅要净身出户,还得抚养小孩。倘若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一点变故,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即便不会发生这种问题,单单这一通折腾下来,在这张崭新的离婚证背后,相关的几个家庭也会因此而疲惫不堪。
  反观这项逼得几多“家庭破碎”、“妻离子散”的“禁止跨区择校”规定,也何尝不是出于一番好意。在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形势下,如果任由学生完全自主择校,可以想象,各种“找关系”、“递条子”的灰色交易必定会愈演愈烈,导致“名校挤破头,弱者无人问”,到头来,只会加剧“穷者更穷,富者更富”的教育不公痼疾。而新规之下,择校的范围被大大缩小,变成了有限人群内的“拼房”、“拼离婚”。虽说仍有不足,也不能否定其进步之处。
  但在教育资源均衡短期内难有根本改观的背景下,这项政策被赋予的使命,也只不过是“形势别再恶化”而已,要想让它“刮骨疗毒”,未免太不现实。
  一项抱有纠偏善意的政策,在落地实施时却如此左右为难,这正是改革阵痛的一个具体反映,也恰恰说明勉力推进教育公平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如何最快地度过这个阵痛期,需要教育管理部门亮明决心和魄力,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切实加大力度平衡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倾斜。同时,改革现行教育考评机制,摒弃“唯名校、唯升学率”的观念,将校际差距的均衡纳入考核指标,并赋予较高权重。如此,从体制和机制入手,问题才会从根本上趋利转好。
  无论如何,这种用离婚换来的名校名额,对学生、对家长、对学校乃至全社会,代价都太过沉重且带有“原罪”,教育的真义绝非如此。用这种方式去“配合”改革的努力,太辛苦、太残酷,但愿这番付出能对全社会教育公平形成倒逼之势,通往理想学校的道路从此少一些坎坷和波折。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