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潍坊教育·综合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民俗艺术课进入学校
2014年04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俗艺术课进入学校
  潍坊三中学生精心篆刻工艺品。



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热爱
  虽然本届中国画节·中国(潍坊)第七届文化艺术展示交易会已落下帷幕,但仍有许多展位让人记忆犹新。记者在文展会上发现,为让民俗文化更好地在年轻人中传承,潍坊不少学校都开设了民俗艺术课,学生纷纷亮出绝活,展现民俗手艺的魅力。其中学生们的面塑、雕刻吸引了众多市民围观。
民俗艺术受追捧
  20日正值周末,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文展会“淘宝”。记者看到,在一楼三展厅前有不少市民围观。原来,这是向阳路小学的学生们在展示面塑艺术。
  “这些孩子们可真是心灵手巧。”潍城区的刘女士带着女儿一起来文展会参观。她告诉记者,平时希望孩子能多培养一些兴趣。当日,刘女士的女儿对面塑特别感兴趣并主动提出要学,这让刘女士感到很惊喜。刘女士告诉记者,民俗工艺课应该多走进校园,学校应多开设此类课程,既能培养孩子兴趣,还能让民俗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平滑的印石,借由印刀,不足一小时便变成了一枚印章。除了面塑,潍坊三中学生武聪浩的篆刻也吸引了众多市民。武聪浩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对传统艺术很感兴趣,尤其钟爱篆刻。每当完成一个作品,他都很有成就感。武聪浩表示,这次来文展会,希望能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民俗手艺的魅力。
“面塑”进课堂
  面塑,俗称面花、捏面人。它是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后,用手和简单工具,来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它是集平面美术与立体雕塑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
  记者了解到,自2011年以来,潍城区向阳路小学就把面塑作为校本课程进行了系统的研发,一至六年级全面开设面塑校本课程,逐步形成了该校的宜学特色。本届文展会,该小学选出18名优秀学生分批次参加面塑现场展示活动,向国内外来宾展示潍城传统教育文化丰硕成果。同学们制作了《小蝌蚪找妈妈》《丰收的喜悦》《百鸟朝凤》《狐假虎威》《动物世界》《游子吟》等系列面塑作品。
  潍城区向阳路小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学生喜欢玩泥巴,学校就把民间艺术“面塑”搬进课堂,让所有学生都来玩儿。学生们在玩的同时既能了解面塑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制作手法,又能激发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增强自己在动手制作中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文/图 本报记者 王叶妮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