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记者亲身体验摇蜜过程 养蜂人高维财表态愿与晚报读者分享
连日来,记者在青州市弥河镇郊外探访养蜂人的生活,亲眼见证了蜜蜂采蜜的全过程。工蜂会将采集到的花蜜转化浓缩成蜂蜜,这些蜂蜜被吐在蜂巢之中。要想将蜂蜜从密密麻麻的蜂巢中分离出来,还需要经过摇蜜这道工序。4月25日,在养蜂人高维财的指导下,记者亲身体验了摇蜜。据介绍,这些色泽清亮、口味香甜的散蜜还要经过过滤和消毒的环节才能拿到市面上流通。槐花花期从4月底一直持续到5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高维财预计能够产4000斤槐花蜜。他说,想以优惠价与潍坊市民分享新酿槐花蜜。 体验摇蜜 一块蜜脾摇出来的蜂蜜有二斤 挖浆取蜜养蜂人,取蜜和挖浆都是养蜂人收获的时刻,等蜜脾成熟,养蜂人一般会在清晨摇蜜,这个时间摇出的蜜水分少、纯度高。25日上午9时左右,记者赶到高维财的野外放蜂场时,刚好赶上他在摇蜜。看到记者到来,高维财赶忙把手中的蜜脾摇完,顺手放回了蜂箱中。对于养蜂人而言,蜂蜜并不是每天都可以收获到,天气、温度、花期都是影响摇蜜周期的因素。不过,目前拥有120只蜂箱的高维财却可以保证每隔两三天摇蜜一次。 在记者的期待下,高维财一边讲解一边向记者演示摇蜜的过程。首先打开蜂箱,把巢框中相对成熟的蜜脾取出来,轻轻抖掉蜜脾上密密麻麻的蜜蜂。“抖动的幅度一定不要太大,否则会被蜜蜂蜇到。”轻轻抖蜜脾之后,高维财用毛刷将蜜脾上残余的蜜蜂刷下来。 蜜蜂将蜂蜜吐在蜂巢中,如果蜂巢满了,蜜蜂会用自身分泌的蜂蜡将蜂巢口堵住,这就是所谓的成熟蜜脾。高维财选择的蜜脾都是成熟的封口的蜜脾,这就需要用刀子将蜂巢封口处的蜂蜡割掉,以便于取蜜。“一旦有蜂巢封口了,蜂蜜就被堵在里面不能甩出来,所以得把封口用刀子割开。”高维财说。 “这个圆筒叫摇蜜筒,蜂农就是靠这个将蜂蜜从蜂巢中甩出来,别看这个小东西不起眼,要是没有它,蜂农甩蜜都是麻烦事。而且听说这个环节,机器很难替代。”高维财说。 记者仔细查看了一下高维财口中提到的摇蜜筒,筒身是不锈钢的,中心有轴,轴两面对称着有两个框,应该是用来盛放蜜脾,轴上方通过链条连接着筒身侧面的摇动把手。 说话间,高维财将两块蜜脾放进摇蜜筒里,慢慢摇动旁边的把手,带动圆筒内蜜脾转动,随着加快摇动速度,蜜脾中的蜂蜜顺着摇蜜筒的内壁流了下来。“蜜脾里的蜂蜜因为离心力的作用被甩出来。一侧蜂蜜甩出来以后,还得将蜜脾在里面翻个身,再重复前面的动作,这样两侧的蜂蜜就全部甩出来了。”高维财一边甩蜜一边向记者介绍说,“因为蜜蜂在巢础的两侧建造蜂巢,所以蜜脾的两面都需要甩蜜,摇蜜的时候要轻,不然蜂巢中的幼虫就会被甩出来。” 别看这蜜脾的面积大、蜂巢多,一块蜜脾摇出来的蜂蜜却并不多。在高维财的指导下,记者上手摇蜜,虽然已经摇了两块蜜脾,但是摇蜜筒内壁和筒底仅有一点点蜂蜜。通常情况下,高维财需要摇3个蜂箱,约15个蜜脾才能摇出30斤蜂蜜。从取脾、摇蜜到装筒,摇蜜的环节不多,注意的细节却不少。“等摇蜜筒里的蜂蜜达到四分之三的时候,摇蜜就会越来越吃力,这时候就得把筒里的蜂蜜倒进专门盛放蜂蜜的塑料大桶里。”高维财说。 辨识花蜜 新酿的槐花蜜色泽明亮味幽香 “你尝尝,槐花蜜带着槐花味。”在高维财简单的储物间里,记者发现了五六个盛放蜂蜜的塑料桶,高维财将摇蜜筒里的蜂蜜倒进靠近墙边的一个桶里,“现在倒入的这个桶里装的是槐花蜜,旁边那个装的是油菜花蜜,是我从安徽带回来的,已经结晶了,你再尝尝什么味。” 对比之下,新酿的槐花蜜色泽明亮、气味幽香,尝起来带着淡淡的槐花清香,另一个大桶中的油菜花蜜已经结晶,整体呈稠白色,品尝起来甘甜异常,有一股青草香味,细细品尝好像还有苹果的甘甜味道。 花的味道决定蜂蜜的味道。高维财告诉记者,不同的蜂蜜不光颜色不一样,品尝起来滋味也不同。 “像这桶蜜,大约有百分之六十的槐花蜜,剩余的可能是苹果花蜜,路上的野花蜜等。因为蜜蜂飞出去后,飞行距离能达六七公里,这个范围内的花,它们大都会采,所以蜂蜜混合是难免的。”高维财说,市面上很少有单纯某种花的蜂蜜。 “真正的蜂蜜,如果用透明瓶装起来,颜色很均匀。新酿的槐花蜜会呈透明状,荆花蜜颜色比较深,油菜花蜜比较容易结晶。”高维财告诉记者,市民可以通过蜂蜜的一些特征来辨别真伪与好坏。 摇完蜜脾,高维财开始检查蜂箱,将两层蜂箱中的弹簧挂好,做好随时迁徙的准备。“天气预报说今晚有中雨,明天会有大雨,我要提早做好搬家的准备。”临近中午,高维财一边检查蜂箱的牢固性一边告诉记者,他准备带着蜂箱转移,或许会去槐花花期较晚的仰天山一带。 槐花花期从4月底持续到5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这边气温相对较高,花期较早。但是下过这场大雨,这里的槐花也就开败了,我准备往山里边走。”作为“追花人”,高维财不会停下追花的脚步。 分享好蜜 愿以成本价让城里居民吃到蜜 第一期“追花人”的故事在本报刊发后,很多读者联系到本报,询问今年新的槐花蜜什么时候上市,怎样可以吃到高维财最近酿的蜜。高维财表示,他以前的蜜,因为交不起高昂的进店费,大都在乡下以很低的价格销售了。 听说可以通过本报让城市居民吃到自己的蜜,高维财乐坏了。“好东西就是要跟大家分享,我的蜜是我最得意的作品,一直想让更多的人吃到。如果能借助潍坊晚报的平台把蜜送到城里,我愿意以成本价把我最近酿的2000斤蜜分享给大家。” 目前,高维财已经酿出了近2000斤槐花蜜。如果天气状况良好,高维财预计这一季能出4000斤槐花蜜。“现在我们甩出来的都是散蜜,还没有经过过滤、杀菌。”高维财告诉记者,散蜜不能在市面上流通,自己的散蜜最终会流通到合作多年的企业过滤和杀毒。届时,潍坊市民就可以吃到新酿的槐花蜜了。 想吃到高维财蜂蜜的市民,可以拨打潍坊晚报读者服务中心电话8196066预订。预计下周一,第一批蜂蜜就能送到报社。 花絮 老蜂王差点“跑路” 追逐养蜂人的旅途中,奇遇不断。中午从高维财的养蜂场回来途中,记者遇到了一伙“追花人”。不过,他们追的是蜂王,领头的是养蜂人老褚。蜜蜂是一个团结的群体,其中,“产卵机器”蜂王的一大作用就是发出信息素,使得工蜂、雄蜂明确自我分工。一旦蜂王“跑路”,整个蜂巢的蜜蜂就会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 中午时分,老褚盯着自己的几十个蜂箱丝毫不敢放松,不过,还是跑了一个蜂王。 当蜂箱中的蜜蜂过多时,蜜蜂就开始私自铸造“王台”,孕育新蜂王,准备分群。一巢不容二王,新的蜂王在出世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咬死老蜂王。不过,在新蜂王出世之前,大约三分之二的工蜂会跟随老蜂王离开蜂箱,新筑巢穴。剩下的工蜂则在原来的蜂巢中等待新蜂王出世。“现在天气转热,每天的上午10时到下午3时要好好盯着。”老褚告诉记者。 借助蜜蜂追逐蜂王的特性,老褚很快发现了蜂王的落脚点——离自己养蜂场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上,由于树高无法直接捉拿,老褚先利用蜜脾将蜂王转移,然后将蜂王所在的蜜脾小心翼翼地挂在树上。十几分钟后,蜜脾上就聚集了密密麻麻的蜜蜂。时机差不多,老褚端着蜜脾放回了原来的蜂箱。 摇蜜讲究多 早上封口的蜜脾蜂蜜质量最好 饲养蜜蜂30多年的青州养蜂协会会长尹居录告诉记者,看似简单的摇蜜,其实也很有讲究。时间不同,蜂蜜的成熟度不同,蜂巢封口的比例不同,都将直接影响到蜂蜜中的水分含量,进而影响到蜂蜜的纯度。一般来说,早上蜂蜜的含水量要比下午的低,蜂巢封口多的蜜脾中蜂蜜的含水量要比蜜脾全部开口的低。这两种蜜脾甩出来的蜂蜜质量是最好的。 尹居录告诉记者,现在蜂蜜的含水量都是用波美度来表示,蜂蜜的波美度是指蜂蜜中可溶性固体的含量。根据蜂蜜新国标,一级品的含水量一般不超过20%,大约在41.6度以上;二级品的含水量一般不超过24%,大约在39度。“蜂蜜的波美度,是影响蜂蜜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尹居录说。 除了波美度以外,还应该注意气温低的时候蜂蜜容易结晶,状态呈猪油或细沙状。“90%的蜂蜜都会结晶,浓度越大,结晶越快,高浓度的蜂蜜甚至会整体结晶,在冬天可用低于60℃的水进行加热,但是不能用太烫的,因为过热的温度会破坏蜂蜜的营养成分。”尹居录表示,蜂蜜结晶是正常的。 养蜂变化大 上世纪的养蜂人能优先上火车 关于摇蜜有一句俗语:“摇蜜机一转,给个县官也不换。” 尹居录告诉记者,在1980年前后,蜂农的待遇很不错,因为蜂箱需要远距离运输,每个蜂农都有优先上火车的权力。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个“特权”无疑给他们帮了不少忙。 “当时运输都是靠火车,不像现在可以用汽车灵活运送,所以能优先上火车就能够保证我们追逐花期。当时,养蜂人的蜂蜜不允许私自买卖,公社里定价集中收购,每斤蜂蜜一元钱,因为产量不错,所以养蜂人赚钱不少。记得我当时带着十几箱蜜蜂最远到过广州放蜂,然后从那里一直往北走,一年的时间,酿了三四百斤蜂蜜,赚了三四百元钱,这在当时,就感觉自己像暴发户一样。”尹居录告诉记者,养蜂人无论到哪个地方放蜂,每月都能领到30多斤白面,这对当时的庄户人来说,诱惑非常大。“虽然当时养蜂很辛苦,但是从中收获了很多。”尹居录说。 归来养蜂人 往车下卸蜂箱有时被蜇上百下 4月25日,在体验摇蜜之前,记者恰巧遇到了从安徽芜湖赶回来的高业光的卸蜂车。 “快走,快走,前边要去卸蜂了。”一大早,记者跟着卸蜂车一路前行,高业光不时停下来招呼朋友、亲人来帮忙卸车。山路崎岖,半个小时后,高业光才到达妹妹提早给他在王坟镇陈家溜村的一处山脚下布置好的蜂场。 对于居住在该地的养蜂人而言,4月底槐花盛开之际的“卸蜂”算是一年中最大的事情。与提早回程的“追花人”相比,高业光回来得不算早。 “卸蜂箱说来也很简单,把踏踏板顺下来,一担一担挑下来就好。”说了两句话,高业光便忙着招呼四五位朋友卸车。一块约3米长、半米宽的大木板搭在车厢和地面之间。高业光和朋友们先把杂七杂八的家当和货物卸下来,然后开始卸蜂箱。 通常情况下,蜜蜂在无法回巢等复杂情况下容易蜇人,卸蜂箱就是一个很容易被蜇的活。据说,有的养蜂人在卸车时能被蜇上百下。 为了保护自己,高业光特地穿戴上了连体的防护服和面具。担子上肩,一头挂一个蜂箱,颤颤悠悠地走上已经铺好的木板。车上车下虽然只有几步路,高业光却走得艰辛。“这种蜂箱最重的150多斤,轻一点的也得120多斤。”对于高业光而言,蜂箱的重量还不是最大的难题。 “这个时候的蜜蜂不能回巢,很凶,你得掌握好平衡、轻抬轻放,一旦蜂箱碰到哪里,整个蜂箱的蜜蜂都飞出来了,乱蜇人。”高业光养蜂已经有15年了,前前后后摸索了两三年,他才掌握卸蜂箱的技巧。 高业光总共有70多箱蜜蜂,在四五个朋友的帮助下,用了一个小时左右,他才将整车的蜂箱卸完。“蜂箱卸好,当天蜜蜂就出去采蜜了。”高业光指着飞舞的蜜蜂乐呵呵地说。 躲蜜蜂诀窍 被蜇后遭围攻,养蜂人吐烟解围 为了防止被蜇,记者在采访的大部分时间都戴着备好的“防护帽”,不过并不奏效。蜜蜂无孔不入的程度着实让人吃惊。虽然只是站在远处拍照,记者依旧逃脱不了被蜇的命运。捏着被蜇得酸痛火辣的耳朵,躲闪着周围密密麻麻的蜜蜂,记者纳闷,怎么被蜇之后特别招蜜蜂,一群蜜蜂能追你半里地。而同样站在蜂群里,养蜂人却不挨蜇。 “被蜜蜂蜇过之后你身上就带着蜜蜂的气味了,蜜蜂就会追着你。”一位上了年纪的养蜂人边说边从口袋中抽出一根烟点上,猛吸两口,然后朝着记者耳朵吹了几下。“你再试试,这下肯定好多了。”果真,有烟飘过的地方蜜蜂就会有意绕道走,也没有再追着记者跑。 水和火是蜜蜂的死敌,在这两种情况下,蜜蜂一般没有逃脱的机会。对于养蜂人而言,烟却是最好的帮手。在拿蜜脾时,养蜂人往往会抽支烟,或者在铁皮罐里放些点燃的木柴,让烟在蜂箱周围飘一会。养蜂人说,蜜蜂怕烟,用烟熏一下,蜜蜂就会变得很老实。检查蜂箱的时候抽支烟、拿蜜脾的时候点根香,这都是减少被蜇的好方法。 ◎记者手记 生活不易 且行且珍惜 通过两天来跟养蜂人的接触,记者了解到看似简单的养蜂,其实分为若干步骤,无论哪一环节没照顾好,将来都是个大乱子。 没检查到多余的“王台”,日后就会让蜂王带着整群蜜蜂飞走;卸货时无意碰了蜂箱,随之而来的就可能是铺天盖地的尾针;忘记了割掉多余的雄蜂,就可能让蜂粮白白浪费。从日出到日落,从春夏到秋冬,养蜂人一年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围着蜜蜂打转,照顾它们。 “因为昨天事多,晚上加班到11时。”在交谈过程中,高维财不经意地说出这句话,我们才意识到,是记者的采访延长了他们的工作时间。他们每天都有固定的工作,因为想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关于蜜蜂的知识,朴实的高维财默默让自己加班到深夜。所以,随后的采访过程中,我们都会帮着高维财他们做点事,比如挖浆、比如甩蜜,我们是想用实际行动让他们了解,我们想做他们的聆听者。 两天采访下来,我们了解到了生活不易,而且一切事情都要按部就班,凡事不能急于求成,只有这样,该有收获的时候才能有收获。 A4—A5版文/图 本报记者 魏慧敏 李廷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