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重点
 
标题导航
“礼金账号”,只闻铜臭不见情
避而不谈过错咋遏制安全事故
2014年04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礼金账号”,只闻铜臭不见情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当“礼金”演变为一场利益的交易,斤斤计较也就在所难免。“礼金账号”看似是给对方设了一个非钻不可的套,却何尝不是作茧自缚:你可以把礼尚往来当作“敛财”的工具,谁又不能呢?“自愿”是人情往来的基本原则,礼金之事,自然就好,越位强求,只会伤了情义、伤了和气、伤了心。
  同学毕业后两年没见,初次联系就是邀请参加婚礼,甚至提供了银行账号,表示“人不到礼要到”。4月26日上午,安徽合肥市民孙先生遇到了这件“难受”的事。“五一”将至,很多网友纷纷反映,接连而至的婚礼和“份子钱”,着实让人吃不消。
       (本报今日A21版)
  同窗一场,两年未见,适逢这大喜的日子,本该是朋友之间聚首言欢、联络感情的好时机。谁曾想,一个电话打过来,留下的却是一串“赤裸裸”的银行账号。要没有同学的名分在前,要没有婚礼的背景,这活脱脱是一场“劫匪绑票”。潜台词就是: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你忙,人来不了,可以理解;送礼金的“麻烦”,也“周到”地代为解决了,可谓“万事俱备,只欠‘红包’”。给与不给,想想同学情谊,日后山水有相逢,自个儿掂量着办吧!
  可以理解,迎头挨上这么一记“闷棍”,也难怪这位孙先生“难受”。一份本应温馨的祝福,愣是变成了上门“讨债”一般,着实让人不自在。其实,重情重义本就是国人的一种情结,人情世事、礼尚往来,本也无可厚非。但面对越拼越烈、越来越重的礼金,使得众多青年人“随份子”时难以淡定从容。更让人尴尬的是,当下很多地方送礼金的风气已然走样变味,礼金中“礼”字的涵义逐渐被边缘化,“金”则被畸形的人情观撺掇地直蹦高。“人不到礼要到”,对功利诉求如此直白的表达,实在令人唏嘘。
  在很多人看来,这种人情味所剩无几的“情意”,已经成了不折不扣的鸡肋,在一次次干巴巴的强颜欢笑背后,厌恶甚至多过祝福,躲避之心也随之取代了参与的热情。但无奈在一个已然乌烟瘴气的人情罩子里,拒绝就意味着被孤立,躲是躲不过的,只能硬着头皮、咬咬牙,送上那份不情愿的“祝福”。而在“随份子”的同时,甚至更早,就已经在谋划着如何“捞回来”、“赚一笔”,由此,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在“索礼”方式上的创新驱动力。于是,诸如“打白条”、“礼金账号”等等奇葩“祝福”,你来我往,粉墨登场,尾大不掉。
  如此,当“随份子”演变为一场利益的交易,“斤斤计较”自然也就在所难免。通知别人通过银行账号送“礼金”,看似是给对方设了一个非钻不可的套,却何尝不是作茧自缚。要知道,你可以把礼尚往来当作“敛财”的工具,谁又不能呢?
  礼者,敬人也。情感不能被一沓礼金的厚薄所左右,真正满含祝福的礼金是“礼在先才金贵”。再者,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自愿”是人情往来的基本原则,“礼金账号”显然背离了这一点。别人主动索要,合情合理;若己方主动提供,则大失礼数。
  人逢喜事,一声“人来了就好”,可让贺者心悦;琐事缠身,一句“人不到礼要到”,亦会使主家坦然。礼金之事,自然就好,越位强求,只会伤了情义、伤了和气、伤了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