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追花人的故事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重点
 
标题导航
风雨钻进帆布棚,母女俩埋头急挖蜂王浆
2014年04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风雨钻进帆布棚,母女俩埋头急挖蜂王浆
  本报记者魏慧敏左手拿王浆条右手持取浆笔,体验挖浆。



高维财一家每天要挖近万个王台移虫约万次,今日起告别记者迁到仰天山附近
  对于养蜂人而言,蜜蜂是他们养家糊口的根本,想要从勤劳的蜜蜂身上获得财富,就得跟蜜蜂一样勤劳。4月26日、27日,记者在青州市弥河镇养蜂人住处体验养蜂生活接近尾声。除了蜂蜜,蜂王浆也是养蜂人的主要收入之一。记者粗略计算了一下,平均产出1斤蜂王浆,养蜂人就需要挖600—900个王台,养蜂人高维财一家每天都要挖近一万个王台,移虫约一万次。一年中有6个多月的时间,他们每天都会重复这样的工作。
现场观察
养蜂人下雨天急着挖浆
  俗话说,蜜好吃,蜂难养,挖浆更是工夫活。这里所说的挖浆就是指挖蜂王浆。4月26日早上,下着蒙蒙细雨,不远处的山中雾气弥漫,记者赶到高维财蜂场的时候,他的妻子正在简易的棚子里挖蜂王浆。她坐在小马扎上,手里拿着取浆笔,旁边的塑料水桶里放着一堆木条,木条上整齐地列着两排塑料小碗。
  “这是王浆条,上面的塑料小碗是王台,就是蜂王的窝,工蜂会往里吐王浆。今天下雨,蜜蜂不怎么活动,得赶紧把王浆挖出来。”高维财的妻子一边挖浆一边向记者介绍。只见黄白色的蜂王浆被她一点一点从王台中挖出来,装进了手下专门盛放王浆的器具里。
  蜂王是吃蜂王浆长大的,按理说,每个蜂箱中只有一个孵化蜂王的王台,生产的蜂王浆极其有限。但养蜂人做了很多王台放在蜂箱里,再往王台中移进去一个幼虫,这样就会误导工蜂以为在这些王台中住着的是它们未来的蜂王,就辛勤地往里面吐蜂王浆。
  本以为摇蜜就够累人了,没想到挖浆更费工夫。高维财家有120个蜂箱,每个蜂箱里面放着3—5根王浆条,一般情况下三天就能吐满,所以他分成三批,每天挖40个蜂箱里的蜂王浆。“一旦幼虫死了,工蜂就不会向里面吐蜂王浆了,取出来的时候可能有些蜂蜡,这就得用工具将蜂蜡清理干净,再在里面涂一些新鲜的蜂王浆,诱导蜜蜂下次往里吐蜂王浆。”高维财的妻子告诉记者。
记者体验
不是挖少了就是挖多了
  看到高维财的妻子手法熟练地将蜂王浆从王台上挖出来,记者也忍不住想试一试。
  记者坐到板凳上,将盛放蜂王浆的瓶子放在腿上,左手拿起一根王浆条,右手持取浆笔,等实际操作起来却没有想象中那样简单。“你的手拿得太远了,这样王浆条拿不稳,挖浆不干净。”在高维财妻子的指导下,记者一步步改进自己的挖浆动作。
  经过几分钟的探索,记者发现,用取浆笔在王台内旋转一下再一挑,整个王台内的蜂王浆就差不多取干净了。“挖得太干净也不行。”记者好不容易探索出如何将王台中的蜂王浆挖干净时,高维财的妻子却告诉记者,挖浆时要在王台中留下少量的王浆,以保证移虫后蜜蜂能够继续往王台中吐浆。
  折腾了将近半个小时,记者才能相对熟练地挖浆,不过,还是难与高维财妻子的速度相比。“干的年岁多了,手熟了就快了。”高维财的妻子不到1分钟就能挖完一根王浆条。
  记者细细地数了数,一根王浆条上人工固定了66个王台,每根王浆条大约会空缺四五个王台。高维财的妻子告诉记者,挖一斤蜂王浆需要挖10—15根王浆条,按照每根实际有60个王台来计算的话,需要挖600—900个王台。每天差不多有160根王浆条需要挖浆,细算下来,每天要挖近一万个王台。
高维财一家每天要挖近万个王台移虫约万次,今日起告别记者迁到仰天山附近
记者实验
亲置巢础看酿蜜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蜂蜜是怎么酿成的,在跟高维财协商以后,他同意让记者放置三张新巢础在蜂箱内,通过每天比较,更直观地了解蜂蜜酿成的全过程。
4月24日
  为了方便观察和记录,记者首先对三张新制作巢础进行标号。随后,记者小心翼翼地打开其中一个蜂箱,在高维财的帮助、指导下,记者还算顺利地将三个新制作好的巢础放进了蜂箱。
4月25日
  上午8时左右,记者打开放置编号巢础的蜂箱,新放置的巢础上都是蜜蜂,仔细查看后发现蜜蜂已经建成了蜂巢的雏形。高维财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从新巢础放进蜂箱到蜂蜜成熟,得一周左右,遇到花期好的时候,5天也可以。
4月26日
  由于当天下雨,蜜蜂都在蜂箱中,因为蜜蜂怕水,记者忍了忍没有打开蜂箱。
4月27日
  冒着雨,高维财和记者打开蜂箱,标号的蜜脾上密密麻麻全是蜜蜂,一个个蜂巢清晰可见,里面已有浅色液体,那就是蜂蜜。由于天气不好,蜂巢并没有上满、封口,所以还不能摇蜜。
移虫
轻取轻放,每天干四五个小时
  蜂农每次挖浆过后,还要将蜜蜂幼虫移到王台中,以保证以后的蜂王浆生产。虽然这同样是一件繁琐费事的活,但为了多打些蜂王浆,很多蜂农愿意花这些时间。
  临近中午,高维财看着妻子快挖完蜂王浆,就从外面的小蜂箱里拿来一个蜜脾,戴上专用头灯,坐在妻子旁边移虫。他小心翼翼地用一个笔状物将蜂巢中的幼虫挑出来,放进王台里。高维财告诉记者,移虫是采集蜂王浆的前提,也跟挖浆一样是每天都要重复的工作,他每天要移虫约一万次,得移四五个小时。
  “移虫也是个精细活,首先得看得见线头般大小的幼虫,其次在移虫的时候要轻,不能把幼虫弄死了,不少王台里缺少蜂王浆,就是因为在移虫的时候出了小问题。”高维财说,随着上了年纪,自己有时候也很难发现幼虫。
  挖浆、移虫是养蜂过程中相对繁琐的工作,几乎都是依赖人工完成,虽然已经有专门的挖浆移虫机器产生,但是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很难普及使用。“现在已经有养蜂专用车生产,不仅实现了车上养蜂,而且挖浆和移虫实现了半人工半机械化。但是因为挖浆之前需要清蜡,移虫之前需要给空王台抹蜂王浆,机器很难完成详细的步骤。”青州养蜂协会会长尹居录告诉记者。

追花
逢雨怕减产,一家人今天迁移
  4月27日,记者赶到高维财的蜂场时,他正给蜂箱盖塑料布。“雨小的话不用遮,今天雨大,我家的蜂箱也旧了,还是盖上好。”高维财一边忙着一边招呼记者去他们的临时居所取暖。临时简易房中,高维财的妻子、女儿正在埋头挖蜂王浆。风雨飘摇下,遮盖临时简易房的帆布不时被风吹起,冷风直往屋里钻。
  “明天我们就走了,再来就见不着我们了。”高维财的妻子告诉记者,由于下大雨,自己蜂场附近的槐花差不多已经谢了,为了追逐更好的槐花,他们决定迁移到仰天山附近。
  现在的高维财不仅仅是“风雨追花人”,还是“风雨搬家人”。急着动身的高维财担心这期槐花蜜是不是又会减产,去年由于天气原因,槐花蜜几乎绝产,本以为今年情况会不错,结果又遇到了阴雨天。“前几天看天气一直不错,还以为这一季能产4000斤蜜。如果天气再这个样子,就说不好了。”高维财无奈地说。
◎记者手记
雨天蜂歇人不歇 追花生活不容易
  27日,已经是记者来到青州市探访酿蜜过程的第四天,也是记者体验养蜂人生活的最后一天,养蜂人的步调和节奏渐渐在心中明朗,他们的辛苦更一一收入眼底。
  每天早上5时许,远处的鸡鸣声就会把人从睡梦中叫醒,养蜂人也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条件所限,这几天,记者一直借宿在尹居录家中。他的家在依山傍水的山脚下,适合蜜蜂采蜜,也省了当下露宿野外放蜂的麻烦。尹居录的家很大,但是前院后院大部分空间都被整齐划一的蜂箱占满了。天气好的时候,忙忙碌碌的小蜜蜂会在院中飞舞,记者从院中经过,总是忍不住抱头缩脑,生怕被蜇。
  在这几天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养蜂人都养狗,辣酱随身带。在追逐花期的旅途中,狗成了他们最忠实的朋友,而辣酱就是他们避寒祛湿的法宝。这群常年漂泊在外的人,总是用最经济最简单的方式来照顾自己。
  从25日晚上开始下起零星小雨,一直到27日一大早,天空中依旧细雨纷飞。雨天是蜜蜂的休息日。“也该歇歇了,该歇歇了。”院子中的尹居录一边锄草一边自言自语。在记者看来,这更像是一位有着30多年养蜂经验的老养蜂人在跟他的蜜蜂朋友亲密交谈。记者已经分不清,是蜜蜂该歇歇了,还是忙碌的养蜂人该歇歇了。 A8—A9版文/图 本报记者 李廷辉 魏慧敏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