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人文潍坊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重点
 
标题导航
镜头中多名工人成为劳模
2014年04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镜头中多名工人成为劳模



  张家棣把人民忙于建设的激情留在了照片上,把劳动一线的苦累记在了自己的心里。潍坊动力机厂的“铁姑娘班”、青年挖粪工李寿德、市拖配厂技术革新能手周立亭,坊子煤矿矿工、一线科研人员、物资回收工等。有的人光辉形象被报纸刊登,有的人则让他心酸地感慨选不出几张“好看的片子”。

在感情基础上再给“铁姑娘”拍照
  1972年,刚拿到相机不久的张家棣接到一个难得的采访机会,采访潍坊动力机厂的“铁姑娘班”,“这是我开始学新闻摄影的第一步,我头一次对新闻摄影是什么样,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张家棣说。
  那次采访其实并不是张家棣的独自活动,实则是山东电视台记者曾昭明(后任台长)去拍纪录片,记录铸工沙模班的生产过程,这个班组就是“铁姑娘班”。在那个年代,全国各个地区的工厂都有“铁姑娘班”这类的班组。张家棣说,仅在潍坊市机械系统,就有4个铁姑娘班。
  “铁姑娘”是学大寨铁姑娘战天斗地,男工能干的事情,女工也能干,而且女工做沙模比男工做得更细更好。“由于车间里温度很高,这些姑娘的衣服都是湿漉漉的。当时的车床、刨床都是按照男工的身高设计的,‘铁姑娘’们身高不够,就把地上垒上水泥台,加工件要不断搬上搬下,劳动强度非常大,脚上穿的胶底鞋都因浸油而变了形。”张家棣对当年看到的场景还记忆犹新。
  “一连三四天,曾昭明在湿漉漉还冒着热气的铸工沙模班的砂子旁观察、采访、选景、调光、布光,为了选一个好的角度,他甚至或坐或躺在湿沙子里。”张家棣说,车间光线不够,空间又太大,镁光泡简直不起作用,但他可以蹭曾昭明带来的灯,还跟曾昭明学习了全景、中景、特写的取景方法。
  张家棣发现,曾昭明到了车间先不急着拍,而是用了两天时间边问边看环境,完全了解清楚后才开始拍摄。“曾昭明老师先跟小姑娘们套近乎,问她们是怎么做砂模的,家是哪里的,干这个习不习惯等等,这让我知道跟被拍摄对象建立感情联系,充分了解她们的工作、生活状态也是采访的重要一部分。”那次采访,张家棣用了一卷胶卷,拍了12张照片,其中拍了一张室外的镜头,是下班的女工有说有笑,但又有序地走出厂门的情景。
真实记录影响大挖粪工成省劳模
  1978年,张家棣到城区东关环卫队,采访并拍摄挖粪工们“舍得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事迹。张家棣停下自行车后,看到院子里是一长排拉大粪用的地排车,以及铁锨、粪桶等工具。进了他们的宿舍、办公兼休息室,粪便的臭味仍然很浓烈。
  看得出,在张家棣去之前,工人们已经认真清扫了一番,但气味是难以去掉的。进屋以后,张家棣没有坐在他们准备好的椅子上,而是挨着职工坐在他们的大通铺上,接过他们倒的一碗白开水。“我注意到,屋里十几个人都在看着我,见我毫不嫌弃地喝下他们端来的水,大家高兴地七嘴八舌跟我交谈起来。那次采访很顺利,临走时,每个挖粪工人都跟我握手,非常热情,送我出了大门。”张家棣笑着说。
  大概是宣传力度够大,1980年,城区东关环卫队青年挖粪工李寿德,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李寿德才二十来岁,就已经干了六七年了,他工作时总是比别人多干、多贡献,而且服务质量好,市里开会时发现了他的事迹。”张家棣说,同样由他拍照报道后成为省市劳动模范的,还有发动机厂的郎咸萍、物资回收公司的臧玉秀、市染织厂的葛丽华、无线电一厂的沈玉琪等。其中,郎咸萍还当上了全国劳模。
  “镜头一对,反映的是爱憎;快门一按,体现的是责任。”张家棣常这样说。他曾在最基层发现了一大批默默无闻的先进人物,他们中有挖煤工、挖粪工、挡车工、验布工、翻砂工、床子工、焊接工、保管员、司机、废品回收工、商店营业员、伤残军人、幼儿教师、老艺人。经过新闻报道,他们在更大范围内进入了领导和群众的视野,一些人成为各级人大代表、行业和省市先进人物。
◎相关链接
井下拍照异常心酸
  为了拍到好照片,东风桥周围的四个角张家棣都爬上过:西南角的新华书店、西北角的东风商场、东南角的二食堂、东北角的无线电厂,这些地方他都去过。“冬天下雪的时候,爬到高处看树上结的冰凌,十分好看。”张家棣说。
  1972年,东风西街西段拓宽工程,机关干部每天都组织去劳动。休息时间,张家棣扔下工具就拿起照相机,为仍在劳动的人留下记录。“当时我还不会找角度,也不讲究取景构图就是试探着拍摄,几天下来,成功上报的照片不多。”
  1974年,张家棣去坊子煤矿拍摄先进典型,“我想拍矿工在井下工作的照片,去之前想象得很好,但是实际上坊子煤矿的煤层很低,最矮的只有四十公分左右,矿工得爬进去挖煤,高的地方有两米,但不多。”张家棣背着灯具、相机等设备下了矿井,下井的地方是一段索道,一根长长的工字钢上挂着很多铁钩子,每隔两米左右挂一个钩子,钩子垂下来七八十公分,底下横向焊着一段元钢,要下井的人得夹坐在元钢上滑下去。
  “当时很紧张,看着带领我的人跳下来了,我也赶紧跳下来,后面的钩子还在不断向下滑。”下了索道,张家棣眼前所见的简直是此前无法想象的。煤矿工人们都穿着破旧的工作服,脸上乌黑,看不清他们的脸,拍照片时又不能让他们换衣服或者洗洗脸。矿工的伙食是每人两个火烧,到了饭点,只能用乌黑的手拿起火烧就吃。
  煤矿里的灯很暗,拍照完全依靠闪光灯,张家棣拍了八九张照片,“本来想拍矿工良好的生产环境,专心开矿的样子,能反应出他们精神面貌的。但是煤矿条件太艰苦,看了让人很心酸。”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