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2年,张家棣突然得到一次为重要领导余秋里拍照的机会,当时他还是生手,欠缺经验与技巧,但不欠缺勇气和运气。一下午和一晚上的紧张准备后,留给他的拍照时间仅有几秒钟。就在这几秒间他挤进人墙,举起相机、按下快门……镁光泡烟雾还没散去,他已经退出了人群,没想到照片效果好得让人意外。 得到通知要为中央领导拍照 1972年冬,刚刚掌握了基础拍摄知识的张家棣突然接到领导通知,说可能有重要领导要来,要他做好准备,随时上。“当时非常匆忙,”张家棣回忆说,“下午接到通知,准备好设备,晚饭前就到地区大礼堂等着了。因为我和地委的工作人员很熟,到了那就悄悄地问,是哪位领导要来?直到临近进场,才知道是余秋里。” “我当时还是个生手,刚刚学会了怎么上胶卷、怎么照相,洗片什么的复杂技术都不会,一下子给这么大的领导照相,心里直打鼓,没有底。”张家棣说,“万一照坏了,怎么交代?”为了打消他的顾虑,在出发前领导一再嘱咐,反复交代,拍不着不要紧,但一定要保证首长安全,不能出事故。只能拍首长与演员亲切握手这样的画面。另外,他听说余秋里不爱照相,要照只限一张。也就是说,他只有一次机会,要是拍得不成功也没有机会补救。 仅仅获得几秒钟的拍摄时间 “领导这么交代也是有道理的,一是当时的技术实在青涩,二是手上的设备实在落后。”张家棣说,余秋里是重要领导,那时,中央、省级专业记者用的设备多是进口照相机和国产万次闪光灯,如107A,俗称勺子头。虽然没有后来出现的便携式小型电子闪光灯先进,但是在当时,107A已经是很高级的设备了。 张家棣手中的是国产海鸥牌双镜头4A相机,没有高曝光度的胶卷,只有一次性镁光泡闪光灯。“那套家伙太寒酸了,比现在电视剧里反映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记者拿的那种设备还老。”张家棣说。而且一次性的镁光泡闪光灯拍一次用一个,不炸泡不闪光,一闪光“啪”一声冒一阵白烟,有一定危险性,而且不注意的话,人还经常被吓一跳。 当晚,张家棣早早来到地区大礼堂,演的什么节目他根本没看进去,印象中只记得那晚演的是地方戏——高密茂腔。演出结束后,在各级领导簇拥下,余秋里上台接见演员。张家棣早早地就守在舞台右侧,看到首长从左侧上台,赶紧迎了上去。 “等我走到舞台中间时,首长已经站定了在和演员交谈,周围围了好几层人。”张家棣说,他当时抱着相机使劲往里挤,在首长与一位中年骨干女演员握手时猛地挤进人圈,迅速按下快门。镁光泡炸出一阵白烟的同时,张家棣已飞快地挤出了人墙。“可能周围的保卫人员和其他领导都还没反应过来,我拍完就抱着相机跑了。”张家棣得意地说。 这一次照片冲洗出来后,效果非常好。余秋里身着棕色半大衣,手握演员的手,面带微笑地询问着什么,周围的各级领导围在一起,神态自然。因为余秋里是出名的独臂将军,又不苟言笑,拍出这样的好照片连上级专业记者都对张家棣交口称赞,领导也十分满意。这次的成功拍照让张家棣深感幸运,对新闻摄影也增强了信心,同时注入了巨大的动力。以后的数年中,只要看到或想起在没有任何摆布的情况下,成功抓拍到中央首长这幅照片的情形,都使他激动不已。 ◎相关链接 藏族学员来潍学医趣事不少 1975年初夏,当时的昌潍医学院迎来一群特殊的学生——30多个藏族学员,担负着学习医术的重任。“咱们给西藏供应药品,每次拉过去的药,如止疼片,必须刚开始外形是什么样,以后也必须是什么样,外形坚决不能变。因为藏族医生那时候认不出药的种类,只能看形状来区分。有人来看病,他们也是按照形状抓药的。”张家棣说,在这种情况下,医学培训很重要。张家棣与唐恕就到昌潍医学院为西藏藏族班学员拍摄了在潍坊的学习、生活、劳动组照。唐恕原本是市纺织局宣传队的职工,对摄影很在行。 民族不同,生活习惯也大不一样。这群藏族学员全是区县级干部,来潍坊学医期间,住在一个离昌潍医学院不远的旅馆里,每人都能领到一部分生活费用。旅馆旁边有个小卖部,上级要求,藏族学员买东西不需要用任何票证,买什么就直接给什么。藏族学员对糖果情有独钟,一人去小卖部用发的生活费买上两三斤糖果,揣在袍子里,经常在上课时也掏出来吃。“他们吃糖不像咱一样含化,多数是‘嘎嘣嘎嘣’地嚼。”张家棣说,这嚼糖的动静真不一般,老师觉得没法上课了,就把情况跟小卖部反映了一下,希望以后再有藏族学员来买糖块,小卖部就说“卖没了”。但藏族学员特别喜欢糖,一听没有糖果,就问“还有什么糖?”“红面糖。”小卖部售货员说。藏族学员一点也不嫌弃,只要有糖就行,买上二斤红糖,照样揣怀里,课堂上撕开纸包装,抓一小把红糖就往嘴里放,吃得津津有味。 张家棣去藏族学员的宿舍拍他们的生活照片,一进门,一股很大的膻味扑面而来。一看,窗户上吊着一个硕大的牦牛胃,还是生的!张家棣问一个藏族女学员:“这是什么?”答:“风干的牦牛胃。”张家棣说:“味怎么这么大?”女学员笑了:“你们这里的牛没有味,不好吃。这是我从家乡带过来的。”张家棣又说:“这个好吃你怎么不吃?”女学员说:“没舍得吃。”藏族同胞能生吃牛肉,让张家棣很震惊,没想到戴漂亮头饰、穿漂亮藏裙的女学员也这么豪放。“辅导员李老师曾跟我说过,藏族同胞的习惯很多是我们难以理解的,我算是彻底感受到了。”张家棣说。 张家棣和唐恕拍摄的组片中需要一张藏族学员参加劳动的场面,地点就选在学校外操场的南边。劳动一开始,张家棣就发现藏族同胞劳动习惯与汉族大不一样,不仅在服饰上他们穿藏袍、藏裙,用铁锨铲土的动作也极为罕见,即两人合用一把铁锨,一人用手握住锨头上部位置,另一人将一根绳子绑在锨把末端,握锨头的人向前一推,铲上一些土,拉绳的人向后一拽,将土翻在地下。只见他们一推一拉、一上一下,十分协调也韵味十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