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人文潍坊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重点
 
标题导航
攀架爬高拍照时险象环生
2014年04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攀架爬高拍照时险象环生



  干摄影工作,在不少人眼里看来轻松惬意,背着相机,这看看,那转转,一摁快门就能完成任务。其实不然,在张家棣的印象中,具体负责全市新闻摄影的十年间,拍摄了数以万计的新闻照片,有很多镜头之外的故事却让他记忆犹新,有的很惊险,有的现在回想起来当成笑谈,这一切都历历在目。
爬到竹竿架子上拍照差点摔下来
  1976年,地委办公室根据相关负责人的意见,为了支持《山东画报》复刊,要求地委宣传部与群众艺术馆的鲁鸿恩,拍摄一组昌潍地区农业学大寨的新闻照片。
  任务落到了张家棣头上,几天后其它照片连同文稿已顺利完成,就缺一张大面积农田的压题图片。地委领导让张家棣到益都(现青州)口埠公社褚马洼,去看一看农田改造的成果。寒冬腊月,张家棣与鲁鸿恩顶着寒风上了路。
  “现场一看,确实让人振奋:一片万余亩的大洼地已经被整成标准化农田,冬小麦像一张硕大的绿色地毯,一眼望不到边。”张家棣说,但要拍大场面,必须登高才有效果。当时设备很差,所用的国产双镜头相机,镜头小,含不过来想要的画面,拍大场面要拍接片。听了张家棣的要求,公社负责同志保证,午饭后一定解决。
  当天下午1时左右,张家棣一行又到了现场,一看,一个约15米高、用竹竿搭的架子已立好。由于气温达到-15℃,地冻透了,所以柱脚埋了一尺多深,又浇上些水给冻住了。“这个架子很不规范,下边三条腿,上边成了不规则的四边形,而且上大下小。架子顶上放了两块2米多长、30厘米宽的木板,作为立足之地。”张家棣说。
  公社领导讲,绑竹竿的绳子都用水浸了,结实着呢,而且还找了一个从部队退伍的战士保护张家棣。看看寒风中微微摇晃的架子,张家棣背起相机,一步一步往上爬,为了保持平衡,退伍战士从另一侧跟他同时往上爬。
  为了在一个水平位置拍好五接片,张家棣每个角度都连拍两次,可是由于过于专心,身体外探,脚下的木板在竹竿上突然滑动,情急之下,他本能地搂紧了一根竹竿头,退伍战士见状向前跨了一大步,死死地抓住了张家棣的腰带。
  这时,由于人在上边移动,十多米高的竹架子重心不稳,嘎嘎吱吱一阵乱响,很快向西北方向歪了过去,一根柱脚从地里拔了出来,整个架子一颠一颠地眼看就要倒了。下边搭架子的农民兄弟看事不妙,不约而同地抢上去,使劲地拽住架子腿。就这样,张家棣慢慢地从上边爬了下来。
  一落地,公社相关负责人、农民兄弟竞相与张家棣握手。同去的鲁鸿恩也激动地说:“我一看架子要倒,心一下子就到了嗓子眼,第一个想法就是家棣完了,这些绳子用水浸了,一冻,根本固定不住。要是从顶上摔下来,摔到了冻地上,这条命也报销了,万幸万幸。”张家棣听了,擦擦头上的冷汗,扳了扳冻僵的手指,笑了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为拍全景做危险动作让人捏把汗
  1976年7月16日,为了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十周年,在白浪河健康桥至洋灰桥段举行纪念大会和游泳活动,当时的活动分了上百个方队,有地方的、部队的、民兵的、学生的、妇女的,到处是彩旗、语录牌,每个方队一百人,百米多宽的河道里,人山人海。当时的场景,现在已经无法看到,现在的年轻人也难以想象和理解。
  为了拍摄这个壮观的场面,张家棣攀上了原游泳池西边一半搭在东岸,一半搭在河里的主席台顶上。因为那天一早下了一场雨,架子不论木杆还是钢管全是湿漉漉的。为了不碰坏相机,他将两部相机斜背在背后,好不容易攀上了离水面十多米高的一个顶角,那已经比主席台顶端的彩旗还要高出两三米。可拿起相机一看,一根柱子头探在外边,正好进入镜头,破坏了整个画面。那时,离畅游开始已不到10分钟了。
  张家棣发现,他头部上方有一根直径七八厘米的钢管,可能是搭架子的师傅们为了他们自己的安全绑上的。向上爬,一滑一擦,实在困难。眼看活动就要开始了,张家棣咬了咬牙,双手把住钢管,用在中学体育课练的“卷身上”翻到了杠子上,一只胳膊紧搂立柱,两只脚交叉攀住,在上边拍了三卷胶卷。等从顶上一点点挪下来,主席台上的许多领导七嘴八舌地说太危险了。老领导邹立桂说:“看到你在上边翻杠子,我们都捏了一把汗,你不知道当时有多少人注视着你,为你担心,以后不能这样玩命了。”那年,张家棣32岁,正是只知道工作的时候。
不辱使命偷拍图纸
  1981年4月,张家棣已经调到一个工业管理部门工作,突然接到市里领导的安排,让他放下手头的工作,与时任潍坊拖拉机配件厂技术副厂长的陈瑞琪,还有该厂一名工程师,一起到天津出趟差,具体去干什么,由陈瑞琪转告。
  见面后,陈瑞琪才说,为适应市里经济发展的规划和部署,市委、市政府决定重点提升轻纺、电子工业,要大力发展收音机、缝纫机、洗衣机、自行车、木钟的生产,年产量水平要分别突破30万台(辆)。而发展自行车由市机械局为主,重点落到了拖拉机配件厂身上。经过讨论,初步确定机型仿照天津一家自行车厂的名牌产品。要尽快上马,首先要搞到一套图纸。
  尽管当时不像现在这样重视专利,但大家也都知道图纸是企业的重要秘密,不能轻易得到。到了天津,由于事先有潍坊“老乡”穿针引线,感情沟通,终于找到了“关系”。“对方答应主要图纸可以让我们在厂里看一下,而我们的目的就是翻拍图纸。”张家棣说。
  按照该企业的规定,图纸不能出厂,当天必须交回。陈瑞琪便在这个厂里临时借到招待所一个七八个平方米的房间。每天早上,他们三人由海河大桥附近的旅馆出发,坐公交车到地处南郊的自行车厂,由陈瑞琪一次借来一抱半米多高的图纸,抱到招待所,由他和工程师迅速翻阅,找出重要的、可用的图纸折角,做好记号。再由那位工程师笔记要点,张家棣则到四楼楼顶用照相机拍照。“因为图纸底子是灰色的,用笔画的线条是蓝色的,对比不太明显,如果在室内拍根本看不清,所以只能跑到顶楼靠自然光。”张家棣说。
  四天时间,他们将1000多份主要设计和工艺图纸翻拍了下来。因在天津无法检验翻拍效果,又匆匆赶回潍坊。“我是第一次到天津,我们一个景点都没看,着急忙慌地就赶回来了。”张家棣笑着说。好在这一次拍摄成功,未辱使命。但是后来因为项目撤销,偷拍来的图纸也没派上用场。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