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孙希平为患者把脉。 |
|

|
|
孙希平用坚定的信念苦学医术,帮助村民看病回报社会 “俺们都来孙医生的卫生室看病,孙医生医术精湛,而且收费低。”今年55岁的残疾人孙希平从医30多年,经过自己的努力,在医学上有所小成,除了服务附近百姓外,外地慕名求医也是不少。“虽然我是残疾人,但通过努力不仅改变了生活,还帮助那些身患疾病的村民,回报社会,这是我最高兴的事情。”孙希平对记者说。
认真学医 艰苦创业 4月25日,记者慕名来到安丘市大汶河开发区曹五里村的卫生室,在卫生室里一位身穿白大褂、略显瘦弱的男医生,被一群患者围着,他正耐心地为每一位求医问药的村民把脉、问诊、施针、拿药,尽管忙得团团转,他始终面带微笑,他就是卫生室的主人孙希平。 今年55岁的孙希平在幼年的时候因事故致残,身体上的缺陷让孙希平懂得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命运。1975年初中毕业之后,他被推荐参加乡村医生学习班。“当时家里很穷,得知参加乡村医生学习班,我高兴了好几天。一次学习是三个月,人家看我身体有残疾就让我多学习了两个月。”孙希平对记者说,他很珍惜这次机会,努力学习,回到村里之后就当起了赤脚医生,给乡亲们看病打针。
苦学医术服务百姓 为了生计,孙希平曾卖过油条,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本职工作,家庭情况好转后,孙希平通过朋友贷款1000元开了一家卫生室,为邻里相亲打针看病。 “家庭的重担压得我喘不过气,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我时刻鼓励自己,实现梦想的勇气非常充足,我相信实现自己理想绝不是梦想。”孙希平对记者说,为了实现自己的痴想,他到书店购买了一些医学书籍,每天晚上都要学到很晚。通过自己的努力,医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城东小有名气,但孙希平不忘服务百姓。有些病人行动不便,孙希平就会到病人家中,为病人施针治病。 安丘市新安街道的张先生得了脑血栓无法下地,病人的家属找到孙希平,希望他能上门为老人治病,当得知有20多里路时,孙希平还是答应了家属的请求。他每天骑着自行车赶到病人家中为老人治病,风雨无阻地坚持了半个月。 奉献爱心 回报社会 经过30多年的刻苦努力,孙希平的生活有了很大起色。“这包含了自己的多少心血,多少的酸甜苦辣,每当想起这三十年的生活,仿佛跟做梦一般。”孙希平对记者说,通过努力,他的医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慢性胆囊炎、脑血栓、颈椎病等慢性疾病的治疗有了自己的独到之处。除了本地的病人找他看病之外,高密、诸城等地的病人也慕名来找他看病。受父亲的影响,孙希平的三个孩子也都从事医疗工作。 生活好了,孙希平就想帮助社会上一些有残疾的朋友,“我就想奉献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帮助残疾朋友走出困境。在助残日,我也会去看望残疾儿童,奉献自己的爱心。”孙希平告诉记者,今年他还想拿出一些钱看望残疾病人。 “身体有残疾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没有一定要成功的信念,生活中的困难都是要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去克服,这样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通过努力不仅改变了生活,还能帮到每位身患疾病的村民,回报社会,这是最高兴的事情。”孙希平高兴地说。 文/图 本报记者 花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