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7版:安丘新闻·社会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微信上扮法医,专骗女士钱
酒驾遇交警,弃车跳河
偷种432株罂粟六旬老妪被拘留
2014年04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微信上扮法医,专骗女士钱



26岁的李某在微信上用假身份连骗三人,最终被民警揭穿
  安丘一男子李某冒充安丘市公安局刑警大队的法医,频频通过微信实施诈骗并屡屡得手。先后有三位女士被他的假身份所蒙骗,为他频频掏钱,直到民警揭穿了他的假身份,她们才意识到自己的钱被骗走了。目前,犯罪嫌疑人李某已被刑拘。警方提醒市民,微信交友一定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

案发
女子来找“法医”
结果竟查无此人

  3月4日,安丘市新安街道的郑女士急匆匆来到安丘市公安局刑侦大队,要找一个叫“孙涛”的警官,经反复查证,工作人员告诉她整个安丘市公安局都没有这个人,郑女士方知自己上了当,随即报了案。
  郑女士说,去年夏季的一天,她通过微信认识了一个叫“孙涛”的男子,长得一表人才,言谈举止颇有风度,自称是安丘市公安局刑侦大队技术室的法医,郑女士对其深信不疑。慢慢熟悉后,“孙涛”开始以临时出门没带钱等各种理由,经常向郑女士借钱,一开始是借一百两百,之后也都及时守信地还了。  因为见过“孙涛”的“警察证”,又经常一起玩,郑女士毫无防备。后来,应“孙涛”的要求,郑女士不但将自己的电动车“借”给“孙涛”骑,又前后零散地借给了他将近2500元。此后,却再也不见了“孙警官”的踪影。电话不接,微信不回,玩起了失踪。直到刑侦大队查无此人,郑女士才知道自己被骗了。
调查
“孙涛”频频使诈
骗财骗色玩失踪

  接警后,安丘市公安局刑侦大队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安排专人展开调查。
  经过调查,警方又发现了两起“孙涛”冒充法医诈骗的案件。2013年7月,潍坊市峡山区的刘云通过微信加附近好友,加上了欲租其房屋的“孙警官”,这个自称叫“孙涛”的男子告诉夏女士自己是安丘市公安局刑侦大队法医,后来租住刘云的房子,租住4个月后欠其房租2000余元,神秘失踪。若不是警察找来,夏女士还以为“孙警官”是因为办案忙没顾上交房租。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另一个受害者竟自称是“孙涛”的“女友”。这位孙女士与“孙涛”也是通过微信加附近好友认识的。聊天过程中,“孙涛”称其父亲是潍坊医学院的教授;后妈是潍坊医学院某部门的主任;他本人是在青岛一家网络公司上班,技术水平很高,平时他经常协助安丘市公安局刑侦大队、青岛市公安局刑警大队破案。
  孙女士一听他家境较好,看他仪表堂堂,一来二去,两人便开始交往。很快两人开始准备装房子买家具筹备结婚。但让孙女士生疑的是,筹备过程中,“孙涛”总是以各种理由让孙女士付钱,前前后后付了1万多元。孙女士的银行卡在让“孙涛”保存了一段时间后,卡里的两万元也不翼而飞了。
抓捕
民警缜密布控
骗子落网梦醒

  根据受害人描述,办案民警经过缜密侦查,很快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其真实身份为李某,26岁,安丘当地人。经调查,李某没有正当职业,家境普通,父母都是农民,其本人文化程度不高,更不是什么公安机关的法医。2006年曾因敲诈勒索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2008年4月份才被释放。出狱后一直在安丘打工,没有正当经济来源。
  经缜密布控,4月4日,办案民警将李某抓获归案。经审讯,此人爱慕虚荣,喜欢上网,在微信上自称“孙涛”,一直以法医或医学院教授之子的身份自居,沉浸在自己编织的梦境中。但谎言重复千遍仍是谎言,李某的自欺欺人已经让他分不清梦境和现实,使用伪造身份时的状态更让他迷失了自己,一步步将他带入犯罪的深渊,最终被公安机关抓获。
  目前,嫌疑人李某已被刑拘,其涉及多起诈骗案件的线索正在进一步调查、核实之中。
警方提醒
微信上陷井多
警惕性要提高

  随着网络通信的快速发展,微信已成为人们“喜闻乐用”的通信手段之一。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种通信工具,通过微信聊天等方式,假借国家工作人员之名,借短信闲聊,骗取他人信任,最终达到骗吃骗喝或委托办事的个人目的。
  由于被冒充的多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所以绝大多数被联系人对与之联系的微信“真实主人身份”多持不怀疑态度,加之嫌疑人刻意伪装,故轻信其言论,且未做“身份认证”和“信息反馈”,被联系人经常是被欺骗或遭受损失还蒙在鼓里,不知实情。今年以来,安丘市公安局根据省公安厅、潍坊市公安局部署,开展打击侵财犯罪“利剑”行动过程中,已破获由微信引发的侵财类案件10余起。
  微信上有机遇,也有陷井;有朋友,也有骗子。为此,警方提醒广大网民,一定要注意网络安全。首先是保护好个人常用通信账号,包括个人手机号码、微信、飞信、QQ等,同时要保护好这些账号中联系人的信息,尽量不使用有标注与联系人之间关系的词句,如:姨父、同学、战友等名称或类别,可直接使用姓名或代号标注,避免资料泄露后被不法分子利用。
  另外,通过微信、飞信、QQ,或手机短信交流时,若遇有委托办理事务或涉及经济利益交往时,最好通过主动拨打语音电话或登门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核实,做到“闻其声,见其人”,以确实信息来源的真实性。不要轻信陌生人,不可轻易跟随网友外出。为防止陌生人发微信骚扰,微信用户可在隐私设置里进行设置。如遇到不法分子伤害,一定要保留证据并及时报警。
  本报记者 王玉芳 本报通讯员 毕立娜 魏浩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