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我的曾祖父刘大同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重点
 
标题导航
建共和国,改名大同
2014年05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共和国,改名大同
  左图:刘大同手书墨迹。右图:刘大同所书“天女浴躬处”石碑。



  光绪三十四年(1908),奉吉勘界委员刘建封,奉命踏查长白山及三江之源,乃史无前例之壮举。翌年,刘建封任安图县首任知县,任期内,他农林并举,兼兴学商,移民支边,政声卓著。与此同时,刘建封结识革命志士,并于辛亥革命爆发后宣布安图独立,成立“大同共和国”,震惊中外。
踏查长白,留名青史
  光绪三十四年(1908),奉吉勘界委员刘建封,奉命踏查长白山及三江之源(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他亲率二十余名猛士健仆,披蓑衣、踏靰鞡,头笼碧纱,腰系皮垫,攀藤扪石,“雀跃蛇行以进”,历时四个月时间。在寻暖江时,他不幸坠马崖下,腹背受伤。伤势尚未痊愈,他又开始踏查天池诸峰,写下了“白山有幸留知己,坠马河边死又生”的诗句。
  刘建封两次下临天池。第一次于当年7月26日由西坡口下临天池。“天气忽阴忽晴,如闻雷声,继闻鼓声,霎时雾起眼前,一物无所见。雨止天晴,池中西南一带,全形毕露”,看到池中四周,白沙环绕,绉纹如线。
  第二次于8月3日由汩石坡再临天池。当日正值天气晴朗,近视之,水清如镜;远视之,池中五色灿烂,现象不一,如云峰石映入,遂令十六峰,象形命名:“大者有六:曰白云,曰冠冕,曰白头,曰三奇,曰天豁,曰芝盘。小者有十:曰玉柱,曰梯云,曰卧虎,曰孤隼,曰紫霞,曰华盖,曰铁壁,曰龙门,曰观日,曰锦屏。”
  刘建封对长白山江岗的踏查是史无前例的壮举。刘建封的《长白山江岗志略》可谓珍本。
  他所著的《长白设治兼勘分奉吉界线书》《白山纪咏》,拍摄的《长白山灵迹全影》,绘制的《长白山江岗全图》,揭开了“神山圣地”的秘密,查清了长白山江岗全貌。这些书都是长白山修志的重要依据和关东民俗、民间文学的宝贵财富。
  在长白山,当年刘建封踏查时曾经坠马崖下的地方,已被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名办公室命名为“坠马崖”。刘建封也以文学家、地理学家的身份被列入《中国古籍大词典》。
被封县令,政绩斐然
  宣统元年(1909)安图设治,刘建封任安图县首任知县。
  据家人讲,他为了安图县的建设和发展,曾卖掉了不少老家的土地用来资助安图。刘建封在任时,农林并举,兼兴学商,发展邮政,移民支边,政声卓著。他看到安图人稀,开拓缓慢,万一打仗则更不利,于是号召家乡诸城人到安图定居,现在安图县的汉人中大多是诸城人。然而,他对于犯了法的诸城人也不放过。
  当地流传着一则轶事:一个诸城人来安图后犯了法,审理中刘建封说:“你给诸城人脸上抹了黑,本县定难容你,现发配你到山东诸城县老家务农,不得返回。”说这件事的老人讲:“安图已近边境,再发配就要出国界了,只好发配回老家了。”刘建封任安图知县近三年,恤民善政,筑路建桥,招民垦荒,固边安邦,多有建树,故绅民德之。
  长白山是刘建封的第二故乡,正如他在诗中所咏:“巍巍泰山高插天,脉连长白路三千。”刘建封把人生中精力最旺盛、最富有经验的好年华奉献给了长白山,他与长白山实际上已经紧密地不能分开了。
  刘建封与安图人民有密切的联系。当时有家戏院开张,请他撰联,刘建封写道:“鼓动起四百兆同胞,才算一台大戏。妆扮出五千年故事,真成万国奇观。”革命的思想跃然纸上。
  刘建封在东北结识了宋教仁、廖仲恺和徐镜心等革命志士。在国际革命和国内反清浪潮风起云涌之时,提出“林肯放奴心,格氏均产议。世界有转移,另造新天地”的朴素的大同主义,即平民主义思想。刘建封任安图县知县后,又升任代理海龙府(今梅河口)知府。时有好事者,竟将刘建封所书的对联呈给锡良(东三省总督),说刘建封确实是革命党,并把刘建封擅离安图去千山讲学之行踪及安图要举义的迹象密报,总督大怒,要兴师问罪。
革命爆发,率起响应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刘建封率起响应,决定提前起义,宣布安图独立,成立“大同共和国”,通告中外,并自改名为刘大同,在牡丹岭亲自指挥,与前来镇压革命的清军作战。刘大同率领的起义军“兵屯吉林道”,在牡丹岭与前来围剿的清兵遭遇,经过一场血战,大获全胜。初战获胜,再战失利,之后南下东渡。
  发现“大同共和国”历史资料的经过很有趣。1991年6月12日,我读了天津《今晚报》副刊《长白山与大同共和国》一文,遂打电话问报社的朋友,联系上了曲振明先生,并按曲先生说的,在天津古籍书店买到了《近代稗海》第十一辑(章伯锋、顾亚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首次发现刘建封在东北建立大同共和国的史料。
  1991年8月28日《团结报》第二版登出了《大同共和国,一段几乎被湮没的历史》一文。据曲先生讲,出版时,报社编辑把金梁原文中十分关键的一句“此一建国小史,实在民国成立之先”给删掉了。我随即把《团结报》的文章,连同金梁写的史料《近代稗海》第十一辑《光宣小记》中的“迁旗殖边”、“天女祠”几段有关文章原文复印,寄给吉林省安图县史志办孙忠海主任,回复是:“真的吗?太令人震惊了,简直不敢相信,那我们安图县的历史需要重新写了!”
  之后,延边州史志办主任安龙祯先生、安图县史志办郭兴成先生等在东北各大报纸上发表文章,介绍“大同共和国"史实的文章一篇接一篇。
  真是机缘巧合,值得庆幸!历史因此真的改写了!我的老爷爷创建“大同共和国”的功绩,在80年后由他的曾孙发现了。这是清末第一个共和国,震惊中外。谁能想到,最初还是缘于《今晚报》副刊中的一篇文章。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