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重点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左图:朋友赠送刘大同的史可法砚。右图:“九哭黄花岗”石碑,现存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 |
|

|
|
刘大同在清末调查国界时,始将国界地点了然于胸中,国事为重,寸土必争,有力地捍卫了天池以南约150华里的中国领土。在黄花岗,刘大同奋笔疾书《九哭黄花岗》长诗,感叹:“空掷无数头颅,狂澜莫挽,妄费许多财产,国脉徒伤,直令人悲之不胜悲,哭之不胜哭……唯望烈士有灵作厉鬼以杀贼……” 写多篇著作,争国界领土 刘大同在《梅花吟》诗集其三十九首中写道:“风霜经多少,干老着花妙。疏影自横斜,不肯向人笑。”“纪元三年孙(中山)提议放弃满蒙,余反对之,怒挥老拳。十年又招我于鮀浦,不肯往而作。” “辛亥功成,北伐以还,不知有多少肥缺等着老同盟会的那些国之干城来填补充任,然而在那一代老革命党不是隐身溪曲,就是灌园抱瓮,更有远适边关,垂老投荒,躬行建设至尸骨无还者,他们多数是穷苦万状的汉子。”(引自《今晚报》1999年9月16日第十版副刊,作者伍立杨,题目《南海夜读记》)刘大同“砚乘著成已十年,愁他刷印竟无钱”的生活状态,也是隐居乡里、屡招不出。 刘大同在清末调查国界时,始将国界地点了然于胸中,而不为传言所混淆,写下《白山穆石辩》《中韩国界说》《间岛辩》等重要篇章,有力地捍卫了天池以南约150华里的中国领土。寸土必争的爱国情怀值得颂扬。 《长白山江岗志略》“重刊新序”中,汪玢玲教授写道:“此书著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正是东北屡遭帝俄侵略,日俄窥边,疆土日蹙的历史条件下勘查、执笔的。字里行间都浸透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终于,刘大同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占了上风,国事为重,寸土必争,得罪人就得罪吧,闹崩了就闹崩了吧,不计后果。所以,正如刘大同说的:“头颅虽碎依然我,心地无他敢对天。” 这就是刘大同,山东人刘大同,倔在理上,刚直不阿,心地无私,顶天立地,百年历史上真实感人的故事。尽管一些史学家竭力回避提及此人此事,希望“满蒙归日换借款”一事不是真的,总是遮遮掩掩,甚至改写历史。但我相信,若干年后,一定会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九哭黄花岗,长诗缅烈士 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墓道上,有一方立于1920年的刻有《九哭黄花岗》长诗的石碑。诗云: 黄花岗上黄花开,黄花白骨共一堆。 有我招魂魂其来,凄风吹上越王台。 史祠斜傍珠江隈,郭外温墓杂蒿莱。 阵阵风酸岭上梅,泪洒宿草草不萎。 白云山上夕阳颓,夜半龟岗猿声哀。 三月廿九有余悲,七二英魂来几回…… 1918年春,刘大同南下广州,住国会羊城第一招待所,期间他奋笔疾书《九哭黄花岗》长诗。刘大同感慨地吟道:“恨国事犹如昨,到处神怆。别来八载,幻梦一场。国立七年,戎衣三著。欲知失败之原因,端由媾和之贻误。空掷无数头颅,狂澜莫挽,妄费许多财产,国脉徒伤,直令人悲之不胜悲,哭之不胜哭,一腔血然,满腹冰冷矣。可怜党人零落如晨星之在天,唯望烈士有灵作厉鬼以杀贼……” 1919年4月29日,刘大同又带领平民诗社成员亲临岗上,挥泪奠爵,与其同吊的有彭养光、景定成、杜子羲及弟子等数十人。当时大家敦请刘大同刻石以纪其事,刘大同应允道:“岭南一片石,刻作党人碑,宜也”。而后物色很久,未得佳石。翌年,朋友凌霄汉、高其峰、赵文选、邓天乙、卢泽都、班麟书、何民魂、侯素、安乐卤、沈智鲁、许超世、王朴、颜呙元、延秀珊、练耀尘、张逸民等又予催促,于是刘大同不得已觅一小石,嘱弟子李雪邨镌字,于1920年6月立碑于黄花岗。根据诗刻末尾小识云:“余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自辛亥迄今凡九次。” 关于刘大同哭祭七十二烈士的文字记载,除了《九哭黄花岗》诗外,还有《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诗二首。1918年秋,由刘大同的朋友将他在黄花岗吟咏的诗,由朋友集资编辑成《岭南吟百二首》一书刊行于世。 ◎相关链接 酷爱收藏却不受赠 刘大同是民主革命家、诗人、画家,也是一位收藏家。他酷爱收藏古砚、名砚,凡遇到他喜欢的古、名砚,都不惜重金购买。 有一次,一位古董店的老朋友带来一方上好的端砚,请刘大同给鉴定一下,笑着说:“先生见多识广,请您给鉴定,看看这方古砚是否真是明朝之物。” 刘大同接过古砚仔仔细细地反复观看,只见此砚的上端是虎头,虎口衔一环,两边是对称的二龙环绕,十分庄重。再从砚侧面的题字和年代“崇祯三年九月二日史可法”揣摩,可断定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史可法用过之官砚。刘大同左看右看,翻来复去,爱不释手,说道:“见此砚如见可法先生也。”决定购下,以教育子孙。 老朋友见状笑道:“您何不为可法砚题词,镌于砚盒盖上?”刘大同大喜,连称“妙也!”凝神提笔“颜如丹,心如铁,神常存,魂不灭……”随挥刀刻就。此刻,砚与盒交相辉映、珠连璧合,一件珍贵文物展现在眼前。 朋友观之赞叹不已,说:“先生之气节与可法同,先生藏之,当之无愧。此砚我决定赠与先生,请您千万不要推辞。”刘大同连声说:“不可,不可,君子不夺人之美。您肯割爱,我已很高兴了,怎能受此重礼呢。”二人推来让去,最后还是朋友提议:“请您为我画一幅墨梅,我们就算是互赠珍品了。”刘大同大喜道:“今得宝砚,定珍藏之,愿史可法先生的民族气节永存!”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