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我的曾祖父刘大同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重点
 
标题导航
严于家教,贵德轻爵
2014年05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严于家教,贵德轻爵
  左图:刘大同的夫人王玉珍在刺绣。右图:刘公桐阶卓行碑立于芝泮村口。



  “常常课儿孙,贵德莫贵爵。”刘大同对孙辈们再三叮嘱:“每个人都要参加劳动,要靠自己的劳动吃饭。要有一技之长,方能立足于社会。无论是谁,也不准不劳而获!”老爷爷在手书中写道:“作农宜富不宜贫,作官宜贫不宜富。作农而贫是无才也,作官而富是无德也……”老爷爷百年前的这些话,至今读起来仍有现实意义。
叮嘱子孙,自力更生
  日本投降前,有日商欲返日,以洛阳道花园洋房一处相赠,被刘大同婉拒。他说:“不要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自己仍住在老房子里。
  日本投降后,时有刘大同的老部下来到家中,动员他的孙子们一同去接收车站、学校等,而刘大同却说:“不去!你们要靠自己的劳动生活。”
  “常常课儿孙,贵德莫贵爵。”刘大同对孙辈们再三叮嘱说:“每个人都要参加劳动,要靠自己的劳动吃饭。要有一技之长,方能立足于社会。无论是谁,也不准不劳而获!”老爷爷对子孙要求非常严格,不允许子孙靠他的关系去谋职。所以,刘大同的后代中,无论是在解放前还是解放后,没有一个靠老爷爷的关系捞取一官半职,都是靠自己的力量、学识立于社会的。
  刘大同的夫人王玉珍(我的老奶奶)在津期间,虽生活条件较好,仍没有放弃学习技术。老爷爷鼓励她学习机器绣花。回济南后,在济南刺绣厂她创造了“长针绣针法”,传遍大江南北,成为鲁绣针法的创始人。她的作品《虎啸》《鹿鹤同春》等有的选送人民大会堂,有的远销海外。
  父亲从小也告诫我们,要努力学习本领。听父亲说,早年我家曾住在汕头,与马思聪先生的父亲马育航关系很好,两家来往密切。解放前,我家住在天津黄家花园义庆里,马思聪先生的家也在附近,马思聪的母亲常来我家坐坐。父亲是在我工作后才告诉我这一段关系的,我惊讶地说:“为什么不早告诉我呢?马思聪是著名小提琴家,来津讲学时还曾给我上过几次课,如果我早知道,只须提一下两家的关系,我就可以拥有得天独厚进一步深造的优越条件。多遗憾呀!”父亲却说:“早在你刚学小提琴时就想告诉你,但怕你有依赖思想就没说。你要像你的名字‘自力’一样,你要是行,不靠关系也行;要是不行,靠关系也不行!”父亲一席话,说得我也无话可说了。
生活节俭,乐于助人
  据老奶奶回忆,老爷爷很爱干净,习惯戴好餐巾后才吃饭。每天餐桌上总是备有辣椒、咸菜、花生仁、咸鸭蛋四样小菜,生活极节俭。老爷爷的口头禅是“要救穷人呀!”。节俭之余,老爷爷经常救助穷人。家人回忆,常有老家的乡亲来我家,吃住均管还送路费,也有来津谋生的,一直住到工作安排好为止。
  据老奶奶回忆,一次大搜捕时,刘大同的同乡、革命人士李宇超被追捕,跑至刘大同家附近时决定上门避难。进门后李宇超说:“老师,我正遭追捕,无路可逃了,能否在您家躲一躲?”刘大同毫不犹豫地将李请进了客房,说:“就先住下吧,我这里没人敢来搜查。”遂派家人看看外面,街上正在挨门挨户地搜查。
  李宇超在刘大同家一住就是一周,等到风平浪静了,李宇超才离开刘家。离开前李宇超连声说:“躲过此劫,全仗老师,感激不尽,终生难忘!”解放初,李宇超任中共山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一职,仍没忘记那次惊险避难的经历,经常去刘家做客,关系十分密切。刘大同去世后,李宇超十分悲痛,在济南亲自主持了刘大同的葬礼并致悼词。
  老爷爷所著的《古玉辩》全书最后一段的标题是“戒奢”,其中写道:“三代帝王,每以用玉过奢,以致亡国。”列举了西太后用的长约七尺,阔约三尺余,高约二尺六寸,厚约六寸的白玉大浴盆、白玉花盆十对、玉花篮十六对等御用之品……老爷爷非常感慨地对人说:“西后奢华,不减桀纣,国必亡矣。”以史喻今,忧国忧民,语重心长。
  老爷爷在手书中写道:“作农宜富不宜贫,作官宜贫不宜富。作农而贫是无才也,作官而富是无德也……”老爷爷百年前的这些话语,至今读起来,仍有现实意义。像警世之言,寓意深远,虽浅显易懂,但充满哲理,发人深省!
英名永存,后世楷模
  1933年11月,李济琛等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政府”时,刘大同在津曾打算派人前去祝贺,因蒋介石令人阻拦未成,不得已特通电响应。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李济琛与夫人来到天津,专程拜访,当时是带着卫兵来的,卫兵就在黄家花园义庆里住所外站岗。亦惊动了当地派出所,所长也亲自出动保护李济琛及夫人的安全。
  刘大同与来访的李济琛夫妇感慨万千,他欣然写道:“人人盼共和,徒唤莫奈何。今日新成立,我先击壤歌。”据家人回忆,这首诗作的墨迹后来一直挂在该派出所的办公室中。
  从宣统三年刘大同创建第一个共和国并始终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以来,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四十年。
  1952年,87岁的刘大同逝世,葬在济南千佛山。为纪念刘大同,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刘大同集》,即《长白丛书·第五集》。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拨款二十万元,复原了当年刘建封踏查长白山时所立的石碑三通,并在长白山风景最美最大的广场中,为刘建封树立了塑像和纪念碑,以示永远的纪念。
  我们作为他的后代,看着老爷爷用过的那些笔墨纸砚,整理着他的诗文著作,想着刘大同一生奋力工作的业绩,更增加了对他的怀念,感到万分自豪和骄傲!
  刘大同的家乡——芝泮村,浯水流过的小桥旁,在塔松环绕的中央,耸立着刘公桐阶卓行碑。正如碑文所说:“公洵一代爱国义士……其刚烈民族气节,昭然于天地矣……日月不停,照映其灵。山川永在,毓钟英名。桑梓骄子,后世模型。斯石敬勒,以彰卓行。”
       本期图片均由刘自力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