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6日上午,潍坊市人文自然遗产保护及开发促进会年会暨《郑板桥丛书》出版新闻发布会,在潍坊广电大厦一楼演播大厅举行。《郑板桥丛书》由市人文促进会策划组织,市政协原副主席王庆德同志担任主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为丛书题写了书名,此书的出版填补了郑板桥学术研究的空白,是我市民间组织动员社会力量致力于本地文化事业发展的有益尝试。
历时四载 作品问世 《郑板桥丛书》自立项以来,市人文促进会就成立了丛书编纂委员会,先后召开多次会议,制定具体编纂方案,统一体例,收集资料,分工合作,开始了样稿的试写工作。 王庆德介绍,为较为真切地感受郑板桥,编纂委员会成员沿着板桥生活的轨迹进行了认真考察。从其出生地到随父读书的仪征县毛家桥,做塾师的仪征县江村,三度卖画的扬州,进京会试前的读书处镇江焦山,初任县令的范县,一地未落,对在潍县任职史料的搜集自不必说。去职潍县后,在故乡兴化、扬州、泰州的行踪亦作了了解,最后拜谒了郑板桥的归宿处兴化市管阮庄墓地。在考察中,听介绍查资料访故迹,郑板桥的形象渐渐地在头脑里活跃起来。 为了弄清科举制度的详细规则,编纂会成员赴北京、济南等地的北京市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等,认证研读了中国科举最后一任探花商衍鎏的《明清科举》一书,在潍坊学院图书馆馆藏的清高宗实录,查到了板桥殿试时乾隆皇帝钦定的试题。对存世的334条板桥判牍去伪存真精心挑选,引用了确实可信的140条,这对研究清朝司法律政有很大意义。王庆德介绍,《郑板桥丛书》不拔高、不贬损,也不为名者讳,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郑板桥。 《郑板桥丛书》包括《传记》、《诗文注释》、《年谱》、《书法集》、《画集》、《研究文集》,共六卷,计一百万字,图片三百多幅,目前已正式出版发行。《丛书》的问世,全面反映了郑板桥的生平与艺术成就,填补了郑板桥学术研究的空白。《传记》以板桥的经历为主线,为诗文证史,力求反映一个较为真实的板桥;《诗文集注》之诗文为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一版《郑板桥集》所载,另又选注对联130副,以求较全面地展现板桥的文学成就,注释力求简明,凡典故尽可能注明出处;《年谱》参考存世之作并有所突破;《书法集》、《画集》收集更为广泛,鉴别更加严格,为方便阅读欣赏,均加了释文;《研究文集》从不同的侧面精选论文23篇,力求全面地反映研究板桥的成果。 文企联姻 成果显著 郑板桥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扬州八怪”之一,是清代“康乾盛世”时期的一位旷世奇才。板桥曾在山东范县、潍县等当过十二年七品官,但“七载春风在潍县”,其主要政治生涯就是在潍县,文学艺术的成就也是在潍县。 他从政时廉政爱民,他为文为艺被誉为诗书画“三绝”,在潍县任知县七年的时间,赈灾济困抑制豪强,深受潍县人民爱戴。重归扬州后,郑板桥有很多回忆潍县的文章,长久以来,潍县人也没有忘记这位曾经的县令。 《丛书》主编王庆德介绍,郑板桥从政,官做的不大,七品官耳,却政声甚佳,清代即入潍县“三贤祠”,上了家乡兴化“四牌楼”。文学艺术方面,更被誉为诗书画“三绝”,其作品在生前就为人所珍,故后更被视为瑰宝,名扬全国,声播内外。研究郑板桥的书籍、报刊上的相关文章也越来越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者。可让人遗憾的是,对郑板桥的研究多从一两个方面入手进行阐述,虽然可以管中窥豹,却没有一套全面反映郑板桥的丛书,让人以观全象。更有部分作品凭空臆说、故事趣说、有意伪托等,比如清代曾衍东的笔记小说,以生动的文笔记述了一些板桥的故事,但其内容并不可信却仍被不少人引用以印证自己的观点。 本报记者 韩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