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版:中国新闻·聚焦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变形计(三)·晚报记者百家行
 
标题导航
您的生活被微信“绑架”了吗
2014年05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的生活被微信“绑架”了吗



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很多用户的无奈与日俱增
  沟通便利,却也加剧信息泛滥;分享快乐,却也增添过度曝光烦恼。就像硬币的两面,微信如日中天之时,用户的无奈也与日俱增。3年用户规模达6亿,尽管微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缔造社交平台的新时代,但不少日益疲惫的用户不得不问:“微信,我还能爱你多久?”
“盯防微信”冲淡生活乐趣
  “对我来说,微信的虚拟与真实已经没有界限,我算是深受其害!”北京白领魏康(化名)一年前经朋友介绍开始使用微信。起初,他把微信当作是生活的一剂“调味品”。然而,接下来的几个月,这个“调味品”却变了味。
  魏康身边的上司、同事都渐渐用微信取代短信。老板的一句“微信上也可以交流业务”,更是让各部门先后开设几十个工作群,他也被陆续“拽入”二十多个群。
  魏康发现,微信变相加重了自己的工作负担,也拉低了工作效率。“以前需要处理电话、邮件和短信,现在还得加个微信,而且是信息量惊人的微信。”仅一上午,他就需要抽出近一小时来回复、处理微信群和好友信息几十条。
  魏康拿出手机展示,十几分钟没刷新,他的几个群就有几百条未读信息。“如果领导在群里说点什么,自己没看见,那就耽误正事了。”
  更令他难以接受的是微信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晚上10点之后,领导还会布置任务,痛说革命家史;即便假日在外,同事也在讨论工作。如果不出声,你就Out了。可以说,我已经被微信绑架了。”
  于是,“盯防微信”已经成为魏康每天从早到晚的大事。他说,自己的工作时间被拉长,生活乐趣被冲淡。无奈之下,他退出了部分聊天群,但还不得不坚守工作群组。
  在网上,和魏康有同样感受的用户不在少数。网友“徐州葛猛要减肥”留言表示,不同于QQ可以注册一个工作专用号,微信号基本上是唯一性的,它却慢慢变为“工作工具”,很难接受被微信“绑架”在工作环境之中。
“朋友圈”刷“存在感”吗
  近日,“90后”大学生小李在微信朋友圈留下一句,“我刷的不是朋友圈,而是存在感。但如今,存在感已不再,我也不必再刷,别了,朋友圈。”小李随后删除自己“朋友圈”的剩余内容。
  和小李一样,不少用户也渐渐对微信朋友圈失去兴趣。究其原因,用户增多带来的私密性减弱以及内容良莠不齐、有用信息减少等都让用户渐行渐远。
  在微信“朋友圈”,短短几语却能畅抒胸臆,并可指定“给谁看”“只看谁”,“朋友圈”俨然成了不少用户“说悄悄话”“吐槽”“抱怨”的私密空间。
  然而,随着微信用户规模几何状增长,现实社交圈已经与虚拟“朋友圈”高度重合。于是,不少用户发现,发什么、不发什么的“顾虑”越来越多。微信用户“lse琳琳”说:“发圈要顾忌朋友、同事、领导的想法感受,与其语带保留地发个虚伪感想,不如就此不发。”
  此外,微信“朋友圈”也渐成“广告软文”“心灵鸡汤”“盲目点赞”的聚集地,甚至不法分子也把朋友圈当作“行骗”的新渠道。
  网友“HX疯爱”说,朋友圈里有卖各种包包、衣服的!都被“刷屏”了。网友“老童在上海”更是具体列举了朋友圈中的大致套路:“大多数是转帖,养生、心灵鸡汤、每日大同小异的三餐、各种姿势的自拍,及他们的日常起居、转载的人生感悟、并配着艳丽的图片,晒自拍、晒美食……”
  更有甚者,通过“集赞”换旅游、换服务、换产品等噱头来推广盈利。但“集赞”数量达到要求,服务需要兑现时,消费者却屡遭“跳票”。相关专家也强调,朋友圈需要得到监管,否则,如果仅靠“信任”来运行,它很可能成为诈骗孳生的温床。
吸引力还能维持多久?
  其实,早在今年二月份,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黄震的“退群宣言”就曾引发关注,掀起“微信遭遇滑铁卢”的讨论。
  黄震写道:“微信已绑架了生活,已有微信群和信息量太多,每天无法读完和回复……我准备先退出几百个微信群,尝试在微信上闭关静修两月。”
  这引得很多人开始思考,微信到底还能走多远?有网友认为,微信进入瓶颈期,需要创新来增强用户黏性;也有网友分析,微信要突破,实在很难,因为这是微信的“结构性矛盾”所决定的。
  微信自媒体账号运营者熊锋琦分析,一般而言,用户会选择用自己的唯一一部终端注册一个微信号,往往和手机号高度关联。这就意味着,通过手机号能找到的“你”便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认识的“你”。这不同于QQ的匿名虚拟属性,也有别于隐身、离线等状态。“说白了,微信很大程度上是实际社交关系的延伸。”
  因此,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被要求谈谈工作、说说想法,或者被要求加入一个群组,你都无法拒绝,或羞于搪塞。难怪黄震教授特别指出:“强烈要求微信群邀请入群规则进行修改,拉入前须经本人同意。”显然,熟人群聊之间,恐怕难以做到“情况不妙,撒腿就跑”。
  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从以前的开心网、人人网到微博的发展历程来看,快速普及、深受欢迎的产品往往也面临着快速衰落的可能。这就要求微信团队不断思考和了解用户需求与体验反馈,并及时调整产品设计、服务,才能提升用户的黏性。
  张毅认为,现在很难断言用户对微信的忠诚度会维持多久。不过,一些细小的调整,如“入群需征询本人意见”等改进,或许会重拾一部分消费者的信心。
网友总结五种 “微信控”类型
  炫耀型
  “好累啊,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终于到了这个蓝天碧海的世外桃源~”“今天下午要到五星级酒店喝下午茶,甜点精致美味,谁要来?”
  点评:人们往往在缺少某些事物的时候,一旦获得就会将之放大,有时候急迫地“分享”,这也是自我满足的一个过程。但当这些炫耀太多时,难免令“圈中人”感到厌恶。
  发泄型
  “累死了,每天工作都忙不完,快挺不住了!”朋友圈里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常常散播负面情绪,满腹牢骚,对生活和社会现象常常不满。
  点评:在现实生活中,压力无处不在,有些人或许没有更多的途径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内心,而微信恰好弥补这种不足。但这类人常会将自己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别人,建议注意心理压力的宣泄。
  激励型
  总是转发积极乐观的信息,特别是心灵鸡汤,如常常发布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图片、令人感动的温情故事、提高心性修为的佛学禅道。
  点评:从抱怨到分享乐观,也是人们社交心理转换的过程,希望给别人积极正面的一面。但最好注意所发的内容,如果是长篇大论心灵鸡汤、各种讲义、各种祈文,那就没什么意义了。
  窥视型
  “注册微信后,最多就点个赞,或者转发信息,几乎从不发原创的信息。”网友李雯说,刷微信是潮流,每天看到别人的生活点滴,其实也是蛮有趣的。
  点评:窥视别人是人的本能需求,而人都有社交的需要,当大家都玩微信时,从众心理会促使人们赶潮流,体现存在感。也有人担心自己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只是看而不发表自己的信息。还有人因为经常看到别人的“美好”,难免会感觉自己处处不如人,以致对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秀幸福型
  “老公从法国回来,给我买了最新款LV,其实人家不是很喜欢这个颜色啦!”有人常在朋友圈里“秀幸福”,他们的生活轨迹都能在微信上找到。
  点评:爱秀幸福的人往往内心安全感较高,但也有些人的人际关系欠缺,希望通过“晒”获得认同。但如果每天发太多类似的信息,有可能是自卑作祟。不妨积极参与现实活动,增强自我价值感。  本报综合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