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专家正在为市民鉴宝。 元代的陶香炉。 清中期的铜鎏金佛像。 |
|

|
|
国际博物馆日市博物馆免费鉴宝,市民带来的赝品比往年少了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潍坊市博物馆组织馆内专家进行免费鉴宝活动。120多名市民带来600余件“宝贝”请专家鉴定,多件藏品被认为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像清代铜鎏金佛像、元代的陶制香炉、宋元时期的古权,都成为当天所鉴藏品的亮点。 现场 等待鉴宝的市民早早排起长队 18日,为庆祝国际博物馆日而举办的免费鉴宝活动在潍坊市博物馆大厅里拉开帷幕。不到上午9时,带着藏品等待鉴宝的市民就排起了长队。 鉴宝的市民中,陈先生夫妇和儿子带来3件瓷器。陈先生的儿子先从大提包中拿出一件用棉布包裹的藏品,打开棉布,一件器型较大的带盖瓷罐展现在专家和市民们面前。这件瓷罐通体釉色光亮,保存完整,图案和花纹层次感较强。 “你这个瓷罐是件老东西,但时间不长,应该是清末民国时期的,在咱们老潍县就叫‘汤罐’,是厨房里用的器皿。”专家孙敬明告诉陈先生。 随后,陈先生的儿子又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件通体蓝色的瓷瓶。孙敬明和杨金礼两位专家经过仔细鉴别后,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是件好东西啊,霁蓝釉花瓶。可惜你只有一个,这种瓶应该是一对,对瓶就很有收藏价值了。”孙敬明表示。 “你这些藏品都是合成材料的,以后收藏这类东西的时候要擦亮眼睛。”面对不少瓷器、玉器和杂项藏品,孙敬明和杨金礼向前来鉴宝的市民重复着类似的话。对于市民提出的疑问,专家们也尽量给予了较为专业的解答。 惊喜 十年前花5元买了件宋元古董 当日上午10时许,家住潍城区太平街的王先生和老伴背着一个小布兜来到现场。打开布兜,王先生又打开了两层毡布,一尊高约30厘米、周身光亮、呈古铜色的鎏金佛像立即吸引了市民的目光。 面对为数不多的铜制藏品,两位专家格外认真。孙敬明拿出了特制的放大镜,捧起铜佛像仔细观看起来,一旁的杨金礼也不时地摸摸佛像的全身,观察佛像的底座。随后,两人交流了一番,得出结论:“这尊铜像应该是清代的铜鎏金佛像,器型非常美观漂亮,保存比较完整,是件好东西。” 王先生告诉记者,这尊铜佛像是他家祖传下来的,经专家鉴定为清代古董后,他要好好收藏起来。 当日下午,鉴宝活动快结束时,奎文区的张明奎老人拿了一件黑色的葫芦型铁器找到了孙敬明。孙敬明仔细观察后说,“这个器具叫权,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秤砣,这种造型的古权应该是宋元时期的。” 听说是宋元时期的古董,张明奎如获至宝。他告诉记者,这是他十年前从市场上花5元钱买来的,自己并不是古玩收藏爱好者,当时只是觉得这东西挺好看,样子很奇特,就买下来了,没想到是件古董。 老家昌邑的王先生在奎文区一家企业打工,他带了一件陶香炉请专家鉴定。听专家说这是元代的陶制香炉时,王先生有些不太相信,他告诉记者,这件陶香炉是他在野外工作时捡来的,“没想到是件古董,上次有人要花100元钱买走,朋友不让卖,我才留到了现在。” 插曲 资深玉器藏友不认同鉴定结果 潍城区的曹先生一下子带来8件玉器,有玉佩、玉带钩、玉挂件等。 曹先生一件件地把他的玉器放在专家面前,经过仔细鉴定,专家给出的意见是,这8件玉器里只有一件玉佩是清代的古玉,其他多是近现代的仿品。 听到这个结果,曹先生与专家争论了一番:“我觉得这块应该是唐宋时期的和田白玉。你看这图案造型、这纹饰,我查过很多资料,应该是唐宋时期最流行的图案。”曹先生说,他收藏玉器有20年的历史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于现场专家给出的意见,他认为并不准确,还要继续找收藏专家鉴定。 当日,共有120多名市民带来600余件藏品请专家鉴定。除了传统的瓷器、书画、玉器、杂项等藏品,还有市民带来一些非常少见的藏品请专家鉴定。 专家们表示,市民带来的藏品中,仿品赝品甚至假货比往年要少,这说明收藏爱好者的自我鉴赏能力正在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积累了一定的古玩收藏知识。如果市民想涉足古玩收藏,还要多学习、多看、看听,积累一些历史知识,这样才能少花冤枉钱,少上当。 文/本报记者 付东升 图/本报记者 张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