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19版
潍坊新闻·热线 |
第02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习近平与普京举行会谈并签署中俄联合声明,提出建立全面能源合作伙伴关系 普京访华 会谈 共约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 国家主席习近平20日在上海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两国元首就中俄关系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高度一致。两国元首对当前中俄关系全方位、多层次顺利发展表示满意,决定不断扩大和深化务实合作,把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向更高水平。 习近平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地区形势,中俄要加强在双边及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安全合作,维护两国和地区安全稳定。中俄两军要在联演联训、军技、反恐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同搞好中俄海上联合军演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联合反恐军演。 习近平表示,明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和普京总统商定,举行庆祝和纪念活动,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致力于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决不允许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野蛮侵略的悲剧重演。习近平强调,中俄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全、稳定负有重大责任。 普京表示,俄中关系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两国政府间合作机制有效运转,立法机构、军队、地方交往频繁,双边经贸和双向投资增势良好,其他各领域交流合作富有成果。俄方愿积极推进双方油气、核能、电力、高铁、宽体客机、金融等合作项目,愿增加对华油气出口。我高兴地得知,双方就东线天然气项目价格谈判取得重要进展,愿本着互利互惠原则同中方尽早达成最终协议。俄方支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促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欢迎中方参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双方要扩大人文交流,办好今明两年俄中青年友好交流年。 双方还就乌克兰、朝鲜半岛局势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声明 尽快启动俄对华供应天然气 会谈后,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并见证了能源、电力、航空、通信、地方等领域多项合作文件的签署。 声明提出,建立全面的中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石油领域一揽子合作,尽快启动俄对华供应天然气,以开发俄境内煤矿和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等方式扩大煤炭领域合作,积极研究在俄建设新发电设施,扩大对华电力出口。 声明还提出,中俄继续努力推动双边贸易额在2015年前达到1000亿美元、在2020年前达到2000亿美元,落实中俄政府间经济现代化领域合作备忘录,以保障双边贸易平衡,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增加相互投资,包括在俄境内建设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综合开发矿产资源,建设经济型住房。 声明说,中俄将提高高新技术领域合作的效率,开展和平利用核能、民用航空、航天基础技术研究、空间对地观测、卫星导航、深空探测和载人航天等领域重点项目的合作。 分析 谈判达成最终协议尚需时日 正在上海举行的中俄高层会面中,外界高度关注的中俄东线天然气项目并未签署最终协议。分析人士指出,最终协议的达成是大势所趋,但仍然需要一定时间。 俄方在两国领导人的会谈中表示,双方就东线天然气项目价格谈判取得重要进展,愿本着互利互惠原则同中方尽早达成最终协议。 “中俄天然气贸易谈判的难点不仅仅是价格高低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天然气定价公式如何确定,是和石油价格挂钩还是和地区液化天然气(LNG)价格挂钩,是否考虑预付款因素等。”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研究所所长冯玉军说。 中俄天然气贸易谈判从启动以来,历经十余年之久。管线的走向、资源的落实、乃至价格如何确定,都成为谈判的焦点。期间,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不断变化,国际能源市场剧烈变革,中俄两国内外部因素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个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之一,一个是潜力最大的天然气市场,中俄能源存在很强的互补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价格谈判就可以轻易达成。”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刘毅军指出,中俄天然气贸易谈判涉及对亚太市场定价权的争夺,并将对未来亚太地区天然气定价机制产生重要影响。从大环境看,国际天然气市场正处于剧烈变革中,但格局尚未完全明朗,双方仍存在一定的战略观望考量。 可以明确的是,在未来的国际天然气市场中,市场的力量将越来越强,天然气市场将不仅仅取决于卖方,也越来越取决于买方。买卖双方都面临多元化选择,而市场将是主导力量。 “中俄建立全面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的提出,说明中俄能源合作的愿望进一步提升。但体现在贸易谈判上,还是要一分钱一分钱地讨价还价,最终要靠市场来说话。如果双方都能从未来国际能源格局变革的整体趋势出发,中俄能源合作将更有战略性、长期性并更加稳定。”冯玉军说。 链接 历次习近平与普京会面情况 ●第一次,2013年3月22日,俄罗斯莫斯科,习近平首次出访选择俄罗斯。 ●第二次,2013年3月27日,南非德班,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峰会期间与普京见面。 ●第三次,2013年9月5日,俄罗斯圣彼得堡,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峰会期间与普京举行会谈。 ●第四次,2013年9月13日,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习近平和普京均参加会议并见面。 ●第五次,2013年10月7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习近平出访印尼、马来西亚并出席APEC期间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 ●第六次,2014年2月6日,俄罗斯索契,习近平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期间会见普京。 中俄军演 演习开始 实兵演练阶段,海上安全是涉及的重要内容 中俄“海上联合—2014”军事演习20日在上海正式拉开帷幕。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吴淞海军军港,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一起出席演习开始仪式并看望两国海军官兵代表。 演习双方总导演向联合指挥部发布了演习背景态势,联合指挥部随即展开海上联合保交行动的作战筹划。记者在用海洋迷彩帆布伪装的联合指挥大厅看到,分属于作战、情报、通信、气象等不同编组的中俄双方指挥员,围着一张张作战部署图展开热烈讨论。大厅前方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参演部队的动态。 这次演习,中俄双方参演力量首次实现完全混合编组。“不仅联合导演部、联合指挥部的每个单元都由中俄指挥员组成,参演的3支舰艇编队也全部是两国舰艇混合编组。”演习导演部中方导调组组长王超说,“这是中俄两国海军协同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 按照演习计划,在随后的6天内,中俄双方参演人员将进行筹划准备、实兵演练、总结研讨等不同阶段的演练。在实兵演练阶段,两国海军将演练锚地防御、联合对海突击、联合反潜、联合护航、联合查证识别和联合防空、联合解救被劫持船舶、联合搜救以及海上实际使用武器等课目, 这次联合演习中俄海军共派出各型水面舰艇14艘、潜艇2艘、固定翼飞机9架,以及舰载直升机、特战分队等兵力参加演习。 专家解读 演习背景特殊,标志两国战略互信到新高度 “这标志着两国军事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提升,两国关系更加紧密,战略互信达到新的高度。”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李抒音在接受采访时说。 李抒音认为,中俄两国海军连续3年在不同海域举行代号为“海上联合”的军事演习,表明海上联合军演已成为两国常态化、机制化军事合作形式。 这次演习开幕适逢俄罗斯总统访华及中国作为主办国在上海举行“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李抒音认为,这一安排彰显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演习期间,两国元首无论是共同出席演习开始仪式,还是以宾主身份进行国事会谈,以及在亚信峰会上共同探讨地区安全与经济发展问题,均表明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的中俄两国关系已成为当今大国关系的经典范例。 “这次演习,中俄两国海军均派出较为先进的主力战舰,表明双方对这次活动高度重视,两军的互信度在提升,合作的透明度也在提升。”李抒音说,此外,双方还都派出了特种分队参演。这表明,中俄双方希望通过开展联合演练,全面提升海上整体作战能力,更好应对海上安全威胁。 李抒音表示,演习中安排的演练内容广泛而务实,表明中俄两国海军联合训练活动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拓展。演练课目既涉及传统安全范畴,如锚地防御、联合对海突击、联合反潜、联合防空,也涉及非传统安全范畴,如联合解救被劫持船舶、联合搜救等。这次两国海军会在充分借鉴前两次联合演习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就海上兵力运用问题进行探讨与交流。这种交流,对于海军这一技术密集型军种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聚焦亚信 峰会开幕 卡塔尔和孟加拉国加入,成员国扩大到26个 为期两天的亚信峰会20日在上海开幕,当晚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为与会贵宾举行欢迎晚宴,并共同观看“团结和谐的亚洲—携手向明天”文艺晚会。 当天,卡塔尔和孟加拉国成为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成员国签字仪式先后在亚信第四次峰会新闻中心举行,使这一多边论坛再添两名新成员。 卡塔尔副首相艾哈迈德在签字仪式上强调,卡塔尔是亚洲的一员,亚洲有能力通过合作解决自身的问题。 孟加拉国外交部长阿里表示,希望对亚洲地区的合作以及和平和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至此,作为亚洲地区在安全领域最大的多边论坛,亚信已有26个成员国,横跨亚洲各次区域,涵盖不同社会制度、宗教、文化、经济发展阶段,具有广泛代表性。 此外,作为本次亚信峰会的重要内容之一,20日10时,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秘书处与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在亚信峰会新闻中心举行签署谅解备忘录仪式。双方将在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等方面携手,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等,并开展各类合作。 仪式简单而隆重,在印有亚信和上海合作组织字样的背景板前,亚信秘书处执行主任阿尔德米尔和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秘书长梅津采夫代表双方签署谅解备忘录。 仪式后,阿尔德米尔和梅津采夫回答了记者提问。梅津采夫指出,应对恐怖主义威胁并非某个国家的单独事务与责任。国际社会已经前所未有地意识到,唯有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他相信,首次在中国举办的亚信峰会将为丰富地区反恐经验作出贡献。 深度观察 背后的中国呐喊,不需要其他人来重返亚洲 很多人或许不太知道“亚信”,听名字估计就是个品牌的名称,或是关于信息的互联网大会?不,都不是,它是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的简称。 有的人不免会问:每年开那么多会,开这个峰会有什么用?笔者认为,这是为了在安全领域发出中国的呐喊。我们之所以要呐喊,是因为从前我们没有机会讲给大家听,又或是有了机会可是讲话声音太小大家听不见。 “亚信”开幕,很热,不仅东京热,南边也很热:中越海上对峙,菲律宾抓扣我渔船都是热点。事关我国国家安全的问题,我们要让国际社会听到中国的声音。 之前没有机会讲或者大家听不见,是因为国际上没有舞台供你说话。众所周知,世界上的主流声音由一些国家主导,他们不仅爱管自己的事,也爱管别人的事。当他们想管别人的事,又不想让被管的一方说话时就会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堵住嘴,小国家从此变成哑巴;二是当堵不住嘴的时候,他们就讲别的话题不带你玩,也就是臊着你、无视你。 为了世上有中国好声音,我们需要自己设置话题、需要有听众,“亚信”是个好机会。如何让“亚信”有影响力?办过会议的都知道,一要有大腕参与,二要讨论热点话题。 “亚信”的大腕在哪里?据外交部副部长程国平介绍,此次峰会预计共有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负责人或代表与会,各方对会议的重视反映了当前亚洲安全问题引发的关切,也表明亚信作为泛亚安全论坛的作用正在不断上升。 “亚信”的热点话题又是什么?世界安全领域举重轻重的热点话题,不外乎伊朗核问题、朝鲜核问题、巴以冲突,上述国家均地处亚洲。“亚信”的成员国包括巴基斯坦、以色列、伊朗、韩国,这就说明“亚信”即使不谈东海、南海,也有国际社会长久以来共同关注的真热点谈。而之前主导各种国际组织并掌控话语权的某某在“亚信”的观察员之列,这回也轮到他来当听众,即使他急切地提出一些不招人喜欢的话题,大会即可进行“讨论下一个议题”的环节。 办好“亚信”,不仅要给自己一个传播中国好声音的机会,也有“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含义,正如“亚信”的理念“亚洲是亚洲国家安身立命之所。办好亚洲的事情,要靠亚洲人自己,亚洲的安全首先应当也完全能够通过亚洲国家自身加强合作来实现”所述,我们并不需要其他人来重返亚洲。 ——新华社新媒体记者缪异星 A18-A19版 本报综合新华社、央视、《法制晚报》、《新民晚报》等报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