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5月23日,在泰国首都曼谷,士兵在“全国维持和平秩序委员会”指定的报到地点戒备。新华社发 |
|

|
|
泰国陆军司令巴育·占奥差要求前总理英拉·西那瓦等数十人23日上午到一处军事设施内共商局势。巴育已于当天早些时候开始暂代总理职务,并抛出他对国家政治出路的初步设想:先改革,后选举。据路透社报道,泰国军官证实,军方当天扣留了英拉,“扣留时间不会超过一周。”当天,英拉、英拉的姐夫(前总理颂猜)、英拉的姐姐(颂猜妻子瑶哇帕)按要求前往军方基地报到,随后他们被带往其他地点。 代总理巴育召集英拉磋商 泰国陆军司令巴育23日上午出任代理总理。泰国公共电视台播出这一指令,“眼下无人出任总理,总理职权将由‘全国维持和平秩序委员会’领导人(意指巴育)接管”。 巴育22日宣布发动政变,新成立的“全国维持和平秩序委员会”当天下午4时许接管国家权力。 “全国维持和平秩序委员会”下令,各部委常务次长暂时行使部长权力,直至另行通知;各部委和国有企业负责人应于23日向位于首都曼谷的陆军俱乐部报到,各府府尹向所属军区报到。 巴育要求前总理英拉、遭政变推翻的看守政府总理尼瓦探隆·汶颂拜讪等数十人23日10时(北京时间11时)到一处军事设施内共同磋商局势。 22日政变后,英拉和尼瓦探隆均去向不明。当地媒体推测,英拉可能身处泰国北部,即支持前总理他信·西那瓦的“红衫军”大本营。 路透社介绍,巴育与英拉关系不错,但他信集团部分成员对巴育持警惕态度。不少人仍在观察,巴育是否打算长期掌握总理职权。 经过首夜宵禁,曼谷街头23日清晨显得较为平静,车流量不大,中小学校和大学已按照军方要求停课。“红衫军”成员透露,眼下尚无计划举行大规模抗议活动。
英拉被送往一处不明地点 巴育23日与此前一天被士兵拘扣的各政治派别领导人会面。同时,军方发出“传唤令”,列出名单,要求名单上的政客到军方“点卯报到”,否则“传唤令”将变成“逮捕令”。 消失了一天的前总理英拉和看守总理尼瓦探隆很快前往军方。据泰国媒体报道,英拉与巴育谈了大约半小时,随后被士兵带走,送往一处不明地点。英拉的一名助手此后说,她的手机已数小时无法接通。 《泰叻报》报道,军方23日释放了此前一天拘扣的一些人员,包括看守政府阁员和为泰党成员,但为泰党秘书长和发言人以及“红衫军”和“黄衫军”领导人被转移至另一地点“软禁”。 军方当天还拉出一串名单,涉及155名重要政客和政治活动人士,禁止他们离境。名单中包括英拉。 同一天,巴育召集数百名公务员,自称“需要他们帮忙”。 “我需要所有公务员一同帮助国家重组,”巴育说,“我们必须在选举前推进经济、社会、政治改革。如果局势平稳,我们会还政于民。”但巴育没有给出明确的时间表。 按泰国媒体的判断,召集这些公务员可能是为了组建修宪班子做准备。2006年军事政变后,军方就组建了一个上千人的社会修宪班子,涉及各行各业人士,共商修宪细项,最后花费一年时间修成2007版宪法并通过全民公决。
巴育或将觐见国王表忠心 《民族报》报道,巴育23日会见多方人士时反复说到一句话,政变与国王无关。之所以作此强调,一些媒体猜测,是因为巴育是保守派代表,是泰国王室的坚定拥护者。 军方消息人士透露,巴育可能很快前往华欣,觐见正在那里疗养的国王普密蓬·阿杜德。泰国历次政变后,政变者都会在第一时间觐见国王,表明政变意图,说明政变不触及君主立宪制的立场。国王一般不会作直接指示。 另外,巴育在23日晚间召集手下进行事务分工。他本人任代理总理,直接管理国内安全行动指挥部、警察部队、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情报局和预算厅。其他各部委则由他的几个副手分管。 观察 泰国民主缘何 屡遭政变之囧 泰国军方22日宣布政变,持续8年的泰国政治风波再遇重大拐点,民主再遭政变之囧。 8年间,无论是“红衫军”还是“黄衫军”,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反对党,无论是选委会还是三大法院,时常挂在嘴边的都是一句“为了民主”,甚至连发动政变的军队,也宣称为了“推进泰国的民主”。 然而,民主和政变,一对冤家在泰国屡屡“聚首”:1932年实行君主立宪制以来,泰国已发生大小军事政变19次。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按理政治分歧可以通过民主方式得以解决。不幸的是,西方民主的所谓“精华”——议会选举制度在泰国一再失效,未能发挥保障政治有序和社会稳定的作用。 过去,泰国人一直相信可以用选举来解决问题,政府往往等不到任期结束就因这样那样的问题草草解散国会,重新选举;而现在,选举的弊病在泰国被反复突出放大、却迟迟无法通过民主方式自我修复,最终,军事政变再度发生,民主再度被推倒重来。泰国《泰叻报》近期一篇评论文章说,问题的真正症结在于,泰国人“过于相信民主”。 泰国民主一再遭遇军事政变之囧,受伤的不仅是泰国的“面子”,更有国家发展所需要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共识。 走出政变怪圈,急需各方通过妥协寻求和解与共识。泰国,何时能做好准备? ◎多国谴责 美或取消对泰军事援助 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22日发表声明说,泰国军方发动军事政变,“将对美国与泰国关系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军事合作领域”。 根据美国法律,除极少数例外,美国不得向发生军事政变的国家继续提供援助。克里说,美方已经着手重新评估美泰双边军事合作以及援助项目。美国国防部同时透露,美方正在考虑是否取消美泰联合军演。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珍·普萨基说,美国每年向泰国提供大约1000万美元援助,如今可能取消。不过,这仅会涉及对泰国政府的资金援助,不包括对泰国民间团体的援助项目。 美国白宫先前要求国会批准,在起始于10月1日的新财政年度中,美国向泰国提供500万美元发展项目援助资金、190万美元缉毒和执法项目资金、210万美元军事训练资金和90万美元军购资金。 泰国2006年军事政变推翻他信政权后,美国叫停了2400万美元对泰援助,涉及军事训练与维和项目,同时削减了对泰军售。 国际社会纷纷表态施压 长期以来,泰国政局受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影响较深,而从目前表态来看,国际社会对泰国此次政变并不认同。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2日发表声明,对泰国军方接管权力表示“严重关切”,呼吁泰国“迅速恢复宪法、文官统治和民主法治,以及能够为泰国长期和平与繁荣铺平道路的包容性对话”。 德国、法国、英国以及欧洲联盟分别发表声明谴责泰国军事政变。日本政府发表声明,称对泰国政变表示遗憾。 新加坡外交部呼吁泰国各方避免暴力,“泰国是本地区的重要国家,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重要成员。长期性不确定局势不仅会扯泰国后腿,也会妨碍整个地区”。 一些政治分析师认为,尽管国际社会表态施压,但泰国政治两极化明显,短期内稳定局势恐怕不易。 ◎前景堪忧 “前面也许还是黑暗一片” 23日,泰国街头恢复了暂时的平静,仅在曼谷和清迈的局部地区有小规模反政变集会,一些人手举标语,反对军人干涉政治。然而,泰国社会出现的暂时“宁静”能够持续多久不得而知。为泰党及其支持者“红衫军”面对强大的军事压力,尚未采取反抗措施,然而其反抗意愿和能力不容低估。 虽然军方提出“先破后立”,但在一些政治分析师看来,前景并不乐观。2006年政变的历史已经表明,政变只能改变一时的政治格局,却无法根治长期积累的政治顽疾。而且,今非昔比,政治分歧更加严重,社会分裂愈发明显。有分析人士称,泰国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不同利益集团都想将其带向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向。 “前面也许还是黑暗一片”,泰国著名政治分析师提提南·蓬素滴叻说。他认为,未来泰国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不仅存在,而且可能性很高。 观察人士认为,如果泰国社会阶层分裂等深层次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个国家便无法得到持久的安宁。及早实现各方和解,国家秩序尽早恢复正常,是泰国民众的普遍意愿,也是国际社会的期待。 本报综合新华社等报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