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中国新闻·聚焦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潍坊新闻·关注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31省份高考加分普遍“瘦身”
2014年05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31省份高考加分普遍“瘦身”
  奥赛 ●不加分 陕西、江苏、辽宁、新疆、宁夏、青海、福建、内蒙古 ●+5分 吉林、河北 ●+10分 甘肃、海南、广西、重庆、安徽、北京、广东、河南、湖南、浙江、天津、山西、四川、黑龙江 ●+20分 西藏、江西、云南、上海、贵州、山东 见义勇为 ●优先录取 陕西 ●+10分 河南、江苏、吉林、辽宁、重庆、安徽、海南、山东、内蒙古 ●+20分 北京、浙江、四川



八省份奥赛获奖取消加分,山东自选项目仅保留见义勇为一项
  自去年9月中下旬以来,全国各省份招生考试部门就开始陆续发布2014年高考相关信息。截至目前,31个省份均已正式出台高考新政。记者盘点发现,此轮大规模调整主要集中在体育、奥赛等缩减项目及降低分值。多地奥赛获奖者剔出保送行列,甚至加分名单。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13个省份加分项目中提及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北京、浙江、四川三省市甚至奖励加20分。
范围 体育减项,品德加分占比高
  记者盘点31省份今年高考加分照顾政策发现,与往年相比,此次调整涉及奥数、科技类、体育项目、少数民族等传统加分领域,不少省份既减项又缩水分值。
  例如今年四川高考加分项目大瘦身,和去年相比共删除29个加分项目,另外还有17个项目缩减了加分分值。
  而北京市此前公布的高考加分调整方案也提出,在2014年高考中,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有所减少,由原本的15项缩减到10项。而少数民族考生由增加10分投档调整为增加5分投档。市优秀学生干部由增加20分投档调整为增加10分投档。
  按照规定,今年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限定为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羽毛球等8项,各省还可根据本地情况,增加一般不超过2个强身健体项目。内蒙古甚至提出更加严苛的方案,即今年开始,对高水平运动员、高考体育加分者需要统一实施全区体育测试,不合格则不予加分。
  然而,记者统计发现,虽然竞赛、体育接连缩水,但有13个省份的高考加分项目中,提到了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其中,10地提出见义勇为者加10分奖励,而北京、浙江、四川三省份奖励加20分,山东省甚至在自选项目里仅保留了“见义勇为”这一项加分。
力度 取消保送,从奥赛科技开刀
  从今年高考照顾政策来看,最为大刀阔斧的改革就是取消了奥赛获奖生的保送资格,无论是全国级别还是省级,甚至有不少省份连对这类考生的加分也取消了。 
  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曾经提出取消奥赛省级获奖学生的保送资格,欲将奥赛与保送加分脱钩。今年保送大门正式关闭,甚至多省份加分政策也有调整。 
  根据北京市高考加分方案,今年起,获奥赛省赛区一等奖的毕业生不再加分投档,调整为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记者盘点发现,31个省份今年均取消了全国中学生奥赛省赛区一等奖学生、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或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等科技类竞赛获奖学生高考保送资格。
  而全国中学生奥赛也未能幸免,由决赛获得一二三等奖变为一等奖且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遴选为参加奥赛国家队集训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才可享有保送资格。
  同时,记者注意到,有8个省份甚至明确提出,今年起奥赛获奖不但不保送,并且不加分。湖北、陕西、江苏仅表示“优先录取”,而辽宁、宁夏等地甚至表示今年再无任何优待。辽宁省高考照顾政策指出,今年起奥赛和部分科技竞赛学生将不再享受高考录取加10分的政策。
  此外,今年奥赛加分分值也较过去缩水不少。仅有6个省份奥赛保持最高荣誉,即加20分,另外14个省份均下调到了10分。而吉林、河北在内的5省份最“小气”,仅对这类考生予以5分奖励。四川省今年高考加分新政也显得“锱铢必较”:一等奖可获得10分加分,而三等奖则只有5分。可见想靠“奥赛”加分已非易事。
专家 加分瘦身,反而有助于公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造成今年各地高考加分政策普遍瘦身的主要原因是为规避这些政策与行政权力过度挂钩的现象。“比如说加分这一项,许多普通的孩子是加不到的,都让一些官二代、富二代等钻了空子。也就是说谁能加分、谁不能加分实际上都是由当地的行政部门直接说了算的,而且最终落实时都存在一些见不得‘阳光’的部分。”
  储朝晖表示,加分政策的瘦身并不会使特长生的发展受到限制,反而有助于公平。因为原先很多以体育特长生身份获得加分进入大学的学生,和普通学生相比并没有特长,这种冒充或者造假的情况很多。一些高校也心知肚明,因此对某些地方行政部门的加分项目并不认同,也采取过一些具体措施。
  而针对目前通过伪造获奖证书、冒充体育特长生、民族身份造假来获取高考加分的现象,储朝晖提出,“首先必须要让这个认定和评定程序是一个专业的程序。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专业的、独立的、第三方评定机构,现存的评定机构或者是和某行政部门相关联,或是和某个学校相关联,这就容易导致评定结果和信誉等受到质疑。其次是整个过程要公开,让大家都来监督。”
  储朝晖补充道,目前最为关键的是将管理者和执行者的关系分清楚,如果政府是管理者就不能再成为执行者了,就需要把考试真正地交给第三方机构,换句话说就是把招生的主体还给高校。高校招生依据自身学校定位确定要招什么样的学生进行什么样的考试,然后要把高考加总分的模式彻底抛弃,形成由高校和考生双向选择的模式。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仅仅通过缩减高考加分项目、扩大农村招生比例、英语退出高考等都是皮毛,这样的改革反而贻误时机。

复查高考录取结果成“制度”
  对今年高校的招生录取结果,尤其是自主招生等特殊类型的招生录取结果,教育部将组织专家进行抽查,抽查高校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0%。教育部近日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提出今年国家将完善招生录取结果复查制度。
  通知要求,各高校应把本校招生计划编制、招考办法、录取标准、预留计划使用原则和标准、特殊类型考生入选资格名单、录取结果等招生工作中的重大事项纳入集体决策范畴。集体决策事项涉及违规的,按照表决情况进行追责。
  虽然往年高招教育部都会对高校录取结果进行抽查,但今年这一工作被提高到“制度”的高度。
  通知要求,高校自主招生等特殊类型招生的面试过程必须全程录像,考生报名申请、笔试答卷材料及面试录像要报本校纪检监察部门备案备查。体育艺术类专业或体育艺术特长生等特殊类型考生要开展入学专业测试复核。对在抽查和复核中不达标或通过“点招”等途径违规录取的学生,一律不予学籍注册;已经注册学籍的,要坚决予以取消,对相关责任人实行倒查追责。此外,还要重点检查各高校在所有省区市录取考生的最低成绩公示情况,公示需分省、分批次、分专业、分科类。未经公示的不得上报录取数据,一律不予学籍注册。
  各地还要督促招生主管部门加强对自主招生和特殊类型招生的监管。普遍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对自主招生和特殊类型招生集体决策、安全保密、回避、信息公开等制度的建设及其执行情况进行严格检查。凡是发现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严格的高校,视情节分别给予通报批评、暂停招生、取消资格等处理。对于发现有暗箱操作、徇私舞弊、权钱交易等问题的人员,一律立案查处,严肃处理。
  通知指出,对泄露高考试题等泄露国家秘密的案件、“点招”违规录取案件,以及通过自主招生等特殊类型招生“钱权交易”违规录取的案件,对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的,不但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还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相关规定,追究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
◎链接
高考将至 谨防骗局
  六月高考季即将来临,借高考进行网络诈骗的现象风生水起。据360互联网安全中心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与高考相关的钓鱼欺诈网站从5月中旬开始就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诈骗手段也较往年更多。安全专家在此特别提示,广大考生和家长要谨防四类网络骗局。
骗术一
称“有专家”
可预知答案

  距离全国高考仅剩半个月,各种考题预测的信息层出不穷。有的诈骗网站以“专家组押题、猜题、提前获取作文命题方向”等为幌子,称其掌握高考出题老师命题方向,忽悠家长和考生购买。
  更有骗子通过修改网页代码的手段,制作出往年提前知道考卷的假象,对不熟悉网络知识的考生和家长极具迷惑性。
骗术二
称“有指标”
有钱就能上

  骗子伪造高校招生文件、印章,甚至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假扮成高校招生人员。与家长见面时,骗子就拿出伪造的证件和空白录取通知书,谎称手中握有某些高校“内部指标”,并表示家长可以先付一部分定金,其余等录取后再付,提高迷惑性。
  而如果有家长追问这些内部指标从何而来,骗子就会摆出“特殊培养”、“试验人才培养”等名目,把家长骗得团团转。
骗术三
山寨查分网
盗账户钱款

  高考结束后,考生和家长都会急切地想知道考试的分数。一些不法分子就利用这种心理,在网上发布虚假查分网站,盗取考生手机号、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资料,进而盗取考生的网络支付账号,甚至复制手机SIM卡盗取网上银行。
骗术四
“补录”骗术
盯紧落榜生

  一般来说,如果在首批志愿录取结束后,名额没能招满的部分高校会放出补录信息,而这也成为骗子诈骗的手段之一。
  但事实是,高考补录是各地招办对落榜考生进行的网上公开征集志愿录取,并不针对具体人头,更不会以此索取钱财。
  本报综合新华社、《法制晚报》等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