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李提摩太青州留踪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潍坊新闻·关注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赴青途中,突遇暴风骤雪
2014年05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赴青途中,突遇暴风骤雪
  1875年,李提摩太由烟台赴青州路线示意图。底图为清末山东地图(局部)。



  1870年(清同治九年),25岁的蒂莫西·理查德(英文名Timothy Richard,又译为提摩赛·里查德)受英国浸礼会所派,与夫人一起来到中国。他出生在英国一农民家庭,先后就读于斯旺西师范学校和哈佛福韦斯特学院。他先赴上海,后转烟台。在烟台五年间,他曾五次出游,其中一次远至朝鲜边界。此时的烟台已开埠多年,外国领事馆纷纷设立,外国传教士随之而至。然而,这位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并不想久留烟台,而是以烟台为跳板,深入到中国内地。经过考察,他将定居内地的首个地点选在了古城青州。他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叫做李提摩太。
潍县拜访好友 决定移居青州
  1873年至1875年间,李提摩太两次往返济南与烟台之间。正是这两次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让他放弃了一直留在烟台的打算。
  在李提摩太看来,与山东内地济南、青州等大城市相比,烟台只能算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渔港,是许多居住在湿热南方的外国人的疗养胜地”。他遂萌生了前往内地的某个地方定居,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进行传教的想法。
  返回烟台途中,李提摩太在潍县城停留一天,拜访了英国苏格兰长老会的麦金太尔。麦金太尔讲述了自己在潍县的经历,并说明取得当地头面人物信任的重要性。
  麦金太尔初到潍县,便在城里租了一处房子,不料引起轩然大波。
  大约是第一次有长毛“洋鬼子”进入潍县城居民的“生活领地”,人们“如临大敌,躁动不安”。
  麦金太尔称,一些人手持刀斧棍棒,蜂拥而至,将自己的住所围得水泄不通。有人高声叫嚷:“洋鬼子,赶紧从这里滚出去!不然的话就要动手了。”
  剑拔弩张之时,有人出面解了围。这是一位绅士,麦金太尔谓之“饱读诗书,举止优雅,衣冠楚楚”。
  绅士当即制止了民众的过激行为,并告诉麦金太尔,不要害怕他们的武力威胁,因为他们很“无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原来,这位绅士曾赴北京从英国伦敦一医生那里学到牛痘接种术,回家乡挽救了许多乡亲的生命。为表感激之情,人们在他家门楣上挂了一块颂德匾。绅士由此对外国人产生了信任。
  过了不长时间,这些居民听说绅士的医术是从“洋鬼子”那里学来的,又将送去的颂德匾摘了下来。
  李提摩太对绅士产生了好感,在麦金太尔带领下,他登门拜访。可惜,在李提摩太的回忆录中,没有记下绅士的姓名。
李提摩太两赴济南,均从青州城经过。尽管停留短暂,但他对青州已有初步了解。考虑再三,他决定移居青州。
  李提摩太选择青州的原因,一则青州为府治,是山东东部规模最大的城市,虽不比省府济南,但离烟台港较近,对外联络更方便些;二则青州宗教气氛较浓,他认为在这里更容易传教。

马车麦田穿行 村民赶来拦阻
  1875年1月,李提摩太雇了三辆马车,带上助手,与妻子启程前往青州府。
  同行者中,有一14岁少年,是住在烟台的一位英国船长的儿子。当时烟台没有欧洲人办的学校,船长决定让他跟随李提摩太,以便能在游历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将来好继承家业。
  时值隆冬,寒风凛冽,整个齐鲁大地银装素裹。不过,李提摩太没有心情欣赏这样的壮美景致。
  积雪没过马车半个轮子,车底盘没到了雪面。平日里马蹄嗒嗒、铃儿叮当的韵致全然消失,耳边充斥着马车沉重的吱嘎声。
  第一天,车队仅仅前行了大约15公里,是正常速度的三分之一左右。第二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往前挪动了不到10公里。夜半时分,好不容易到达一处马车店。
  大家踱着几乎被冻僵的双脚,迫不及待地来到火堆旁,脱下湿冷的衣服烤着。这时,他们才发现,每个人的手和脚都生了冻疮,脸红得像霜打了的枫叶。热心的店主人送来了热汤,告诉他们前面进入山区,路会更难走。
  第二天一早,李提摩太便催促车队启程了。马车在无边无际的雪地上前行,好像大海中的浮槎,不知何时方能到达彼岸。
  目光所及,白雪皑皑,一片茫茫。原本坑洼不平的道路,一如洁白的绸缎般光滑、平整。山坡上的积雪,不断被风吹下来,模糊了他们的视线。一不小心,马车就会偏离主干道,钻进路边的雪坑里。
  遇到这种情况,大家不得不下车,将车上的货物卸下。车夫在前面驾辕,余下的人在后边推车,费好大劲才能把困住的马车弄出来。
  在车夫建议下,李提摩太决定让车队离开大路,扒开地边的篱笆,从地里穿过。平整的麦田里,不会有积雪覆盖的“陷阱”。
  这样一来,他们行进的速度大大加快。但是车队进入大概是平度或者昌邑、潍县境内,遇到了一场麻烦。
  一天傍晚,车队迷路了。李提摩太好不容易找了个向导,领着车队在铺满积雪的麦田中穿行。天完全黑下来,远处传来阵阵犬吠,有灯光渐渐靠近。不一会儿,几个人影围了上来。
  “马车这么重,会把麦子压坏的!”灯光下,来人大声嚷道。
  雪地中一天跋涉,车夫们又冷又累,心里憋着一股无明火,说话自然没有好气,双方你来我往争吵起来。不一会儿,又有许多人拿着锄头、铁锨、耙子等赶来,眼看一场械斗就要发生。

雪中不幸迷路 最后终出困境
  面对这样的局面,在中国生活了5年的李提摩太并不惊慌,他已经有了数次处理类似危机的经验。
  上年秋初,李提摩太从烟台去济南途中,因为要避开雨后大路上的泥泞,车夫驾车从长满青苗的地里穿过,遭到村民围攻。李提摩太经过与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解释、交涉,善良的村民原谅了他。
  李提摩太按例到村里交涉,向他们解释,因大路上积雪很厚,深浅不一,又是黑夜,迷了路,只得让向导领着从麦地里走,非常对不起,希望给予谅解。
  听完他的解释和道歉,村民将矛头转向了那个向导。原来他们之间相互认识,几个人毫不留情地将向导骂了一通。
  最后,村里的长者对李提摩太说:“这回让你们通过,因为你们是外人,不了解情况。我已经指派领路的(向导)把你们带到最近的店里去。作为对他的惩罚,你们什么东西也不要给他。”
  天有不测风云,离青州府还有两天路程时,李提摩太一行遭遇了一场猛烈的暴风雪。
  寒风呼啸,飞雪漫天,根本辨不清道路与方向。疾风有如黑板擦,很快将地上留下的车痕、足迹抹得一干二净。
  对此窘况,李提摩太在回忆录中记道:“在中国的平原上就像在海里一样,指南针就是太阳。失去了太阳,我们辨不清东西南北,无法沿着可以看到的道路前进。有些地方,是被雪覆盖隐藏的深坑。”
  李提摩太再次决定,离开大路,沿路一侧在田地里前行。可走着走着,发现车队已经偏离了大路,找不到大路的位置。
  暴风雪中,他们迷了路。没有向导,只好摸索着前进。在雪地里摸爬滚打了四五个小时,终于发现了一处客栈,李提摩太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客栈老板见到他们的狼狈相,听完李提摩太的讲述,神情变得凝重起来,猜度着是否还有其他旅客也会迷路。
  不出所料,第二天一大早,李提摩太听客栈老板说,有人发现两辆马车停在田野雪地里,车上的人全都被冻僵,有的已经没有气了。
文/李之凡 王鑫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