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李提摩太青州留踪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潍坊新闻·关注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入乡随俗,换上长袍马褂
2014年05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入乡随俗,换上长袍马褂
  青州北门大街上古老的石板路,李提摩太当年无数次踏过。



  抵青州后,李提摩太接受了麦金太尔初到潍县时的教训,暂住旅店。在没有取得当地头面人物信任之前,贸然租住民房,必然会像麦金太尔一样招致麻烦。如果住旅店,他在人们眼中仅仅是个过客,不会引起太多关注。青州府辖益都、博山、临朐、临淄、博兴、高苑、乐安、寿光、昌乐、安丘、诸城11个县,潍县、昌邑属莱州府管辖。青州城既是青州府府治,又为益都县县治。初到青州的这段日子,李提摩太低调谨慎,悉心研究中国文化及宗教,了解地方风土人情,逐步接受中国的风俗习惯。长袍马褂成为他的新行头,煎饼、小米粥以及独具风味的鲁菜,成为他的最爱。
假辫马褂相配 新装赢得好感
  每天下午,李提摩太便到街上散步。这段日子,尽管他谨慎低调,还是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他的身影在大街上出现,经常会引发“万人空巷”的围观效应。
  人们争先恐后,想要看看“洋鬼子”究竟是啥模样。人群中不时发出声声啧叹:
  “看啊,他的鼻子,眼睛还是蓝的呢!”
  “瞧他那衣裳,真可笑哩!”
  有胆大者会跑到旅店里来看,李提摩太不得不放下手头的工作,尽可能友善、热情地接待他们。
  眼下这种情况,让他想起了首次到济南府见到的麦考文。
  麦考文是济南第一个长老会传教士,当他身穿欧式长袍出现在大街上时,引来了潮水般的围观。人们嘲讽道:“这洋鬼子的老婆多蠢哪!连个袍子都不会做。”虽然麦考文能忍受这些嘲笑,但他传教时四处碰壁,没有人愿意听他讲下去。
  后来听说,麦考文连旅店都住不下去了,最终狼狈离开济南。
  于是,李提摩太开始考虑自己的服装问题。不久,他为自己设计出了标准形象:削掉头发,按上一条假辫子,头戴瓜皮帽,身穿棉袍马褂。
  一天下午,李提摩太装束一新,照例外出散步。在旅店附近卖点心的那个小男孩迎面走来,被眼前这个打扮怪异的“洋鬼子”惊得叫着跳了起来,头上顶着的点心盘子没扶稳,糕点撒了一地,引发路人一阵好笑。
  李提摩太洋洋自得地走在石板路上,周围照例围满了人,仨俩调皮的孩子跟在身后跑;街两侧楼上,不断有人在窗边探头张望。
  不过,李提摩太感到人们不再用嘲笑的眼光看他了,他曾听到背后有人议论:“啊!他现在看起来像个人了。”
  新包装立马见效,有一户人家邀请他去家里喝茶,李提摩太既高兴又感到意外。
  在与这家主人聊天的过程中,他明白了以前被拒之门外的原因。如果自己西装革履坐在主人家的太师椅上,这在当地人看来是极其古怪的。来看热闹的人聚集而来,有的会将脸贴到纸糊的窗前,用指尖沾唾沫把窗纸洇湿戳破,凑过一只眼睛向里瞅。如此这般,有人想邀他到家里做客,就必须做好要修补一次窗纸、清扫被践踏的院子的准备。
  当李提摩太按照中国人的装扮打理一番后,除去相貌,他就跟普通的中国人一样,不值得像以前那样去围观了。

煎饼上抹黄油 享受中国饮食
  与穿衣着装相比,饮食问题对李提摩太来说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一种享受。
  李提摩太认为,在中国北方更容易找到适合外国人吃的食物。他的理由是,南方主食是大米,肉类品种也少;北方主食是面,肉的种类多,特别是有上佳的牛、羊肉可供选择,这一点对喜欢吃牛、羊肉的欧洲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青州城有许多清真餐馆,这是李提摩太尤其钟爱的地方。他觉得,与一般餐馆相比,清真餐馆更清洁一些,而且在这里可以吃到自己最喜爱的红烧牛、羊肉。
  李提摩太的早餐比较简单,通常是小米粥加煎饼。小米粥每天早上由仆人从街上买回,金黄、粘稠的米汤上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红糖,既甜美可口,又可借助红糖层保温。即使寒冬时节,过一个小时还温热。
  对于“薄如纸、圆周大小约如威尔士奶酪”的小米煎饼,李提摩太一直纳闷:这样薄的“饼子”,究竟是用什么魔法制作出来的?
  也许觉得这样过于清淡,也可能是想回味一下家乡的味道,李提摩太吃煎饼时,总是要抹上从烟台捎来的黄油。
  对于午饭,李提摩太要求也不高,一般是四个粽子,“每个都裹着宽大的叶子”,沿街叫卖的小贩有售。
  他的晚餐较为“奢侈”,通常不在家里就餐,而是下馆子。李提摩太时常选择两个菜品,一个是汤白肉嫩的煮鸡片,另一个是形美味鲜的熘鱼片。或是到清真餐馆品尝牛、羊肉。
  熘鱼片是鲁菜中的代表菜品,鱼片薄而形美,色泽洁白,食之鲜嫩滑爽,令李提摩太回味不尽。
  主菜点完后,李提摩太再要上四个小馒头作为主食。他形容这些馒头小巧可爱,“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小玻璃杯”。
  冬天晚饭之前,李提摩太会先来一点热黄酒。“不一会儿,原来被冻得冰凉的双脚就会变得热乎乎的,舒服得很。”李提摩太回忆道。
  晚饭后,李提摩太便与来访的人聊天,练习汉语,同时了解一天里所发生的新鲜事。
  一日三餐,可口而味美,李提摩太吃得开心。一天的伙食算下来,他觉得便宜得很。
  在青州,李提摩太一天伙食费也就七八便士;而当时的英国,买两斤面包约需八先令,合计近百便士。

同治皇帝驾崩 没了过年气氛
  李提摩太初到青州,恰赶上清廷的“哀喜”两事:同治皇帝去世,光绪皇帝继位。
  清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1875年1月12日),同治皇帝载淳驾崩。此时,李提摩太大约在赴青州途中或刚刚到达青州。
  载淳是叶赫那拉氏(慈禧)所生,是咸丰皇帝唯一的儿子。载淳6岁登基,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7岁亲政,未及两年便殁。
  据1875年2月18日的《申报》报道,清廷“喜哀两诏书”中的哀诏,大约2月11日到苏州。快马八百里加急驿传,由北京至青州一般约需两三天时间。北京到青州,不及北京至苏州路程的一半,如此算来,青州府接到哀诏的时间,大约是2月7日左右,李提摩太刚到青州不久。
  李提摩太记道:“根据帝国的习俗,为了表达沉痛的哀悼之情,任何人都不允许剃头。”
  据当时的《申报》报道,哀诏至日,“直省文武各官员率绅士耆老人等,摘缨素服出郊跪迎至公署,安设香案,行三跪九叩头礼,听宣读毕,举三日哀,复行三跪九叩头礼……”
  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公历2月3日)始,“直省官员百日内不嫁娶,期年内不做乐;直省军民人等素服,一月不嫁娶,百日内不做乐;官员军民人等以宫中大事之日起,均百日不剃发”。
  直省,指的就是各省。官府榜出,青州城内一片肃穆。2月6日,是农历大年初一。可以说,整个正月,过年的喜庆气氛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驱散了。
  一百天不准剃发,所有男同胞就有些“毁容”了:脑袋后面是油光发亮的辫子,额前本来剃光的部分,不到一月长成寸发,难看极了。
  开始因值冬季,人们尽量将帽子压低,可以藏住前面冒出来的短发。到了春暖花开,前面头发长得难以盖住,一个个老少爷们儿额头上会顶着女孩子一样的“看毛”。
  李提摩太感叹:“一个地方的所有人都如此,实在是一副令人感到怪异的景象。”但是,为了尽快融入中国社会,他也只好入乡随俗,遵守这一“规矩”。
  另外,清廷颁诏,各地原定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七举行的迎春仪式,也临时提前到二十五举行。
文/李之凡 赵阳欣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