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潍坊新闻·关注 |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青州清真寺鸟瞰。1875年初夏,李提摩太曾到此拜访。 |
|

|
|
对富隆阿的宽待,李提摩太认为,“知府是一个满族人,没有汉族官员那样激烈的排外情绪,也不愿意无事生非”。前任知县在知府面前吃闭门羹的消息很快传开,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无形中给李提摩太做了一次活广告:前任知县想要找“洋鬼子”的麻烦,最后落如此下场。同知作保,住典吏家中,知府又如此庇护,这回李提摩太算是进了保险箱。也许正是从这时起,他尝到了结交权贵的甜头,以致日后活动于清廷上层,成为维新领袖。眼下,李提摩太在青州如愿以偿,有了一个良好环境。他研习中国文化典籍,广泛结交朋友。当然,这一切都是为了他的传教事业。 研读中文经典 融入当地文化 经过租房风波后,李提摩太可以不受干扰,安安静静地继续从事他的学术研究了。 在此之前,李提摩太已经学习过理雅各翻译的儒家思想经典著作。随着自己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李提摩太开始系统研读中文原版书籍。 儒学方面,李提摩太对《近思录》产生了兴趣。《近思录》是儒家程朱理学的经典著作,由南宋儒学大师朱熹与理学大家吕祖谦编成。 理学,是指始于宋代的新儒学,又称道学。朱熹认为,此前以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北宋四子”为代表的理学家的著作,“广大闳博,若无津涯”,初学者不易把握其要义。 为阐述自己的理学思想体系,更有利于理学的普及,朱熹与吕祖谦合作,从“北宋四子”著作中精选622条,辑为道体、为学、致知、存养、克己、家道、出处、治体、制度、政事、教学、警戒、异端、圣贤14卷,取《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近思”二字为题,编为《近思录》。 《近思录》内容涵盖从宇宙生成的世界本体,到孔颜乐处的圣人气象,教育读书人存养而意诚,正心而迁善,修身而复礼,齐家而正伦理,以至治国平天下。此书深入浅出,可以说是一部理学入门的必读书。 当李提摩太向青州的朋友咨询佛学方面的典籍时,朋友向他推荐了《金刚经》。 《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是印度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之一,唐代始有中文译本。 不久,一位中国朋友送给李提摩太一套手抄本《金刚经》,分上、下两册,装订精美雅致,文字书写漂亮工整,每段经文之后,都附有对相关术语的简要解释,令李提摩太爱不释手。 此书抄者的书法,尤为李提摩太钟爱。他干脆把手抄本作为练习汉字的字帖使用,每天拿出大约一个多小时来研读、抄写《金刚经》。 通过对《近思录》《金刚经》两部典籍的学习研究,李提摩太了解了东方思维的方式,掌握了一套中国人习惯使用的术语词汇。这一切,为他更进一步融入中国社会,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人们渐渐发现,这个长住青州城的“洋鬼子”,不仅穿衣打扮“像个人了”,而且行事、举止也不再那么怪异,就连讲的“官话”也带上了青州当地口音,而且满嘴都是让人听了受用的话和理儿。
拜访山中高士 遭其门徒敌视 1875年初夏时节,李提摩太拜访了青州府有名的清真寺。 史载,青州清真寺建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由当朝国子监司业马之骥主修,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教长赵璜率众修缮。李提摩太居青州时,已经有240年历史。 李提摩太派人致函清真寺的阿訇,询问可不可以去拜访他。这位阿訇很客气地答复了他,并约定了见面时间。 李提摩太如期登门拜访,阿訇邀请了周围寺庙的住持作陪。李提摩太被安排在贵客的座位上,面前桌子上摆着各式点心,阿訇亲自给他斟茶。 品着香茗,一番客气的寒暄后,大家谈论起关于阿拉伯、埃及、欧洲,以及李提摩太怎样绕过非洲到达中国等话题,然后进行了学术和思想交流。 对于这位外国人的到访,清真寺阿訇作了精心准备。李提摩太记道,“主人在谈话中表露出来的认真劲,以及他翻看演讲稿时的小心谨慎,我不能不表示赞叹”。 分手时,李提摩太诚恳表示,对阿訇所讲的一切将认真思考,希望将来可以继续交流、讨论。 此后,李提摩太拿出一段时间,研究了索尔斯和罗德维尔翻译的《古兰经》,并与阿訇成了学术上的朋友。 与清真寺阿訇见面后不久,李提摩太经朋友推荐,准备访问青州城南山区的一名高士。 李提摩太安排两名助手赶到城南山区,面交邀请函,邀请这位高士进城时见见面。 助手很快带回高士的复函,大意是说,自己很少到青州城里去,如果李大人路过门前,很高兴在陋室迎接李大人。 于是,李提摩太特地作了一次旅行,冒着暑热行程30多公里,前去拜访这位高士。 到达目的地后,李提摩太感觉有点异样。原先说欢迎他来的高士并不十分热情,身边人更是对他充满敌意。 从吃晚饭开始,一直到晚上,高士的一个门徒“絮絮叨叨地一直在贬低外国人”。这个门徒固执地认为,西医的外科手术是极其野蛮的,是对人的大不敬。 对于李提摩太的解释,门徒一个字也听不进去,一向极为耐心的李提摩太大感失望。他发现,“与其进行任何理性对话的企图,都只是枉费心机”。
洞中居住隐士 邀其共进早餐 虽然高士的门徒对李提摩太充满敌意,但高士本人却对他有了好感。 第二天一大早,高士就向李提摩太表示歉意,说昨晚他门徒的行为实在鲁莽和不敬。大概是李提摩太的学识打动了这位高士,他希望李提摩太能再留住一天。 一夜之间,这位高士态度大变,李提摩太甚为高兴,昨晚的不快一扫而光。再与高士畅谈,也正是李提摩太所盼。 在山中,李提摩太度过了愉快的一天。转天李提摩太告别时,高士让他的一个门徒在前面带路。门徒领着李提摩太翻过一座山岭,将他送到回城的大路上。 在青州城,李提摩太了解到,像此高士这样生活在深山中的隐士,还有不少。 此后不久,李提摩太又去拜访了一位住在山洞中的道教隐士。 隐士居处,比那位高士更远。经过整整一天的跋涉,直到傍晚,李提摩太才到达离隐士住地最近的村子。 夜色渐浓,李提摩太在村里找了一户人家,先借住一晚。从房主人那里,他了解到隐士的更多情况,获知了前往隐士所住山洞的具体路线。 第二天破晓,李提摩太趁凉快上了路。爬过崎岖的山路,终于找到了那座山洞。 隐士告诉李提摩太,上次他拜访了这一带山区知名的那位高士后,消息就传开了,自己在高士那里看到了李提摩太赠送的书籍。 这位隐士了解了李提摩太漂洋过海、辗转来到青州的过程,对他肃然起敬,热情邀他一起吃早饭。 临行前,李提摩太已吃了一点,但此时已饥肠辘辘。尽管隐士的早餐仅有小米粥,且不像城里那样铺有一层红糖,但李提摩太依然喝得十分香甜。 除了前面提到的清真寺,对于城里及近郊的各大寺庙,李提摩太一一拜访。 李提摩太在回忆录中述道:“出青州城西门,那儿有一条优美的河流,河水清澈见底,附近没有民居,只有一所佛教寺庙。” 李提摩太描写的河流,即北阳河。前往那所寺庙途中,必然要经过北阳河。这条玉带般绕城而过的河流,与青州的弥河及其支流南阳河一样,给李提摩太留下了深刻印象和美好记忆。 文/李之凡 赵阳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