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李提摩太青州留踪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潍坊新闻·关注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大河拦路,乡民涉水护送
2014年05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河拦路,乡民涉水护送
  近年国内出版的《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回忆录》。右图为晚年的李提摩太。



  从春到夏,李提摩太逐渐被当地士绅、百姓所接纳;从县衙到府衙,李提摩太层层结交,与青州城以及整个府属地域的管理者熟识为友。在这座古老、安谧、美丽、优雅的城市里,李提摩太生活悠闲惬意,社交如鱼得水,治学渐入佳境,事业亦有所成。之后,他又将交际圈向农村、山区延伸,频访隐居山林的士人,调查当地风土人情。酷暑时节,30岁的李提摩太再一次只身出行。半途劳顿,独坐消乏,善良的路人主动问询;河水汹涌,阻挡前路,热心的乡民伸手相助。乡村一夜,可爱的孩子们与他开心畅谈,把扇题字。此情此景,李提摩太难以忘怀,一一倾注笔端,写入回忆录。
盛夏下乡踏访 河水挡住前路
  1875年夏日的一天,李提摩太再次踏上赶赴乡村之途。
  初上路时,太阳还算温和。尽管头上已经冒汗,但阳光并不炙热。微风吹过,顿感一丝清爽。日头一节节升高,太阳渐渐开始发威。接近中午,炎日高悬头顶,天气热得可怕,李提摩太感觉连风都是烫的。
  尽管李提摩太所戴草帽大得像个太阳伞,可以遮到肩膀,但脚下热浪熏蒸,头顶毒日炙烤,草帽变成了蒸炉,汗水顺着鬓角、脸颊不断流淌,衣领、裤腰处早已湿透,嗓子眼儿里好像能喷出火来。
  一个人走在路上,酷热加上寂寞,其情状可以想象。好在李提摩太刚过而立之年,体魄健壮,这些苦累还是扛得住的。
  前面不远,路边有棵大树,枝繁叶茂,绿盖遮天,李提摩太决定停下来凉快一下。
  不一会儿,李提摩太觉得有些迷糊了。一阵说笑声由远而近,他抬眼一看,原来是一群乡民。他们一个个肩扛锄头,说说笑笑,看来是刚忙完地里的农活,要收工回家。
  李提摩太站起身来,挨个儿同他们打招呼。乡民们三三两两,从他身旁过去。忽然,李提摩太隐约听到刚走过的一人对同伴说:“哎,他在说什么?”
  话音未落,走在最前面的那人转过身来,问李提摩太打算到哪里去,李提摩太说出了要去的地点。那人说,现在去不了了,河里水很大。他让李提摩太先跟他回村,等到河水退下去再过河。
  李提摩太不知道,到达目的地要过一条河,这条河就在前面不远。对乡民的提醒,他一再表示感谢,跟随他们进了村。
  乡民把他带到村里的学堂。学堂的房舍,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学堂教书先生盛情款待了他。吃过午饭,村民听说来了一个会说当地话的“洋鬼子”,纷纷来看。
  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过河,李提摩太与一拨拨来看稀奇的村民攀谈,排解了等待的寂寞。
  盛夏时节,小麦早已收割,谷子、大豆、高粱正在拔苗,秋天才能收获。田里的活儿就是除除草、拿拿虫,或伺弄一下菜园,活儿并不多,农民有充裕的时间来消暑。
  村民好奇地问这问那,李提摩太乐得与他们聊天,一一作答。太阳西斜,李提摩太再次问,是不是能渡河了。
河宽水急路险 八名村民护送
  身边的村民安慰他,不用着急,有人在那里看着,到时候就来叫,实在不行在村里住一天。
  太阳快要落山时,跑来一个村民,说河水不那么大了,可以过河了。李提摩太起身告辞,几个村民坚持要送他一程。
  李提摩太清晰地记得,护送他过河的共八名村民。
  出村不远,一条大河横亘眼前。河面宽约百米,水流湍急,没有渡桥,也不见渡船,唯一的办法就是脱光衣服涉水而过。
  来到河边,几个人脱掉衣裳,准备渡河。护送的村民把衣裳扔在一边,做了分工。两人在前面开路;一个人把李提摩太的衣服裹成一团,顶在头上,紧随其后;李提摩太左右各一人,剩下三人跟在他后面。
  一群赤身裸体的汉子依次涉入水中,今天来看当是一道奇观。但在那个年代,是再平常不过了。
  这个井然有序的队伍慢慢向前挪动,河水越来越深,逐渐从膝盖、腰部一直没到胸际。李提摩太站立不稳,感觉脚底下踩着的大石块都在旋转。
  每当李提摩太趔趄欲倒,身边的人就立即把他扶稳。李提摩太想,若不是村民的护卫,自己不知要摔倒多少次。看似只有一百米,李提摩太觉得比走了一天的路还长。
  终于安全到达河对岸,李提摩太回望汹涌的河流,心里感到后怕:如果自己一人过河,恐怕早就葬身河底喂鱼了。
  李提摩太述道,“这些人的善良,深深地感动了我这个十足的陌生人”。他再三向护送的村民表示感谢,但除了语言的表达,“对他们的善行,我不知道如何感谢才好”。
  见这个和善的“洋鬼子”如此客气,朴实的乡民连连摆手说,这不算什么。其中一个豪爽地嚷道:
  “嘿!可别这么说。你不记得俺了?俺可记得你。过年的时候,俺到青州城的庙里进香,听说来了一个外国人,就去了你住的地方。你招待了俺,还请俺喝茶……”
  刚到青州住旅店的那段日子,慕名来看热闹的人一帮又一帮,李提摩太应接不暇,那些“模样差不多的东方面孔”,很快在他的记忆中模糊了。
  李提摩太换好衣服,几人指给他通向下一个目的地的道路。李提摩太满怀感激,与他们“在相互祝福中分手”。

山区学生诚邀 共题双语扇面
  太阳落山之前,李提摩太到达了要去的那个山村。李提摩太的回忆录,依旧没有记下村庄的名字。
  李提摩太要拜访的,仍然是一位隐士。这位隐士到青州城时,多次拜访过李提摩太。隐士是一个很有学问的读书人,几次促膝长谈,两人遂成知音。
  李提摩太曾向隐士许诺,一定到隐士那里回访。过后,隐士并没有将此放在心上。按照中国人的交往习惯,类似的话大多是客套之言,并不一定落到实处。
  大热天,李提摩太跋涉几十里路来到山村,隐士意外之余十分感动。李提摩太受到了很高的礼遇:“他给了我最真诚的欢迎,并且像在前一个村里一样,把我带到学校,介绍给学校的老师。”
  学校的教书先生是一个善良的老头,年龄60岁上下。学堂里大约有20名学生,年龄从十岁到十七八岁不等。当先生向他们介绍李提摩太时,这些从未见过外国人的山里孩子一个个瞪大眼睛,好奇地打量他。
  晚饭是在学堂吃的。太阳落下山去,山风习习,暑热稍消。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嚼着煎饼,畅谈说笑。在李提摩太记忆中,“那是一顿吃得最愉快的晚餐了”。
  开始还拘谨甚至有些害羞的孩子们,很快与李提摩太熟悉了。他们向李提摩太抛出一连串的问题:外国到底什么样?吃啥喝啥、住什么房子?外国学生读什么书?先生大人到底怎么从那遥远的地方来的……
  晚饭后,孩子们更是放开了。他们围在李提摩太身边,纷纷递过手中的扇子,请他在上面题字。
  赠扇题诗、把扇作画,是中国古代文人所推崇的雅兴,常以此赠友送朋。接受者视为珍品,赏玩珍藏。
  一面面摇过来飘落眼前的扇子,让李提摩太为难了:自己的毛笔字歪歪扭扭,实在蹩脚,对不住学生的盛情。
  李提摩太便与孩子们“讨价还价”,讲明自己在扇子一面写上英文,让学生们将他的中文翻译稿抄在另一面。
  烛光下,一把把“中西合璧”的题字扇面在这个静谧的山村诞生了。如果留存现在,说不定会成为鉴宝节目中价值不菲的宝贝呢。    文/李之凡 赵阳欣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