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1版:晚报记者百家行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外面的世界
2014年06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外面的世界



  5月30日下午3时20分许,鄢陵县只乐镇小东村村民孙纪兰家种的7.7亩小麦收获了约8000斤粮食,他们一家人都乐得合不拢嘴。

  5月29日下午5时许,来自高密市大牟家镇南集村的麦客孙世杰正在许昌市鄢陵县只乐镇小东村进行麦收。因为麦地里都套种着辣椒,担心误割辣椒苗,他让同行魏志做引导。
   

   5月29日下午3时许,在许昌市鄢陵县张桥镇邓李庄村,来自高密市大牟家镇沟头村的麦客刘方奎在等待了一天半后,终于开启了2014年麦收的第一镰,这标志着他正式开始2014年三夏麦收。
  
   5月29日下午2时50分,在许昌市鄢陵县张桥镇邓李庄村,来自高密市大牟家镇沟头村的麦客魏志荣在用测距轮丈量等待收割的麦地亩数,这是收割的第一步。

  5月30日晚,天气预报称第二天许昌地区将出现大范围降雨,已经在地里连续作业了十几个小时的孙世杰在回家途中不断被村民“劫机”,连夜收割,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1时才回家。

  5月30日下午3时许,许昌地区气温高达37℃,驾驶室里更是如同蒸笼,孙世杰却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因为怕上厕所,他连水都不敢喝。

  5月29日下午,鄢陵县只乐镇小东村村民张应超家的小麦收割完了,有些小麦落到了土里,张应超7岁的侄女张艳芳自觉地从泥土里捡起麦粒,放在嘴边吹了吹,然后扔到麦堆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5月27日,当记者第一次踏上河南省许昌市的土地时,脑海中浮现的就是这句词。许昌位于河南省中部,在中国历史上是一处群雄逐鹿、兵家必争之地。作为汉魏故都的许昌留存的三国遗迹遗址有80多处,让这座城市不可避免地被深深打上了三国的烙印。
  时间过去了1700多年,如今的许昌依然是一处兵家必争之地,只不过此时的“兵”叫做麦客。许昌农业发达,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正因为如此,每年三夏期间,都会有无数的麦客千里迢迢从全国四面八方赶赴许昌,来自山东潍坊的麦客是其中的主力军。
  5月27日至6月2日,记者跟着高密市宏基合作社作业队的麦客们在许昌待了7天,尝尽了酸甜苦辣,有无数话语想说,却又不知该从何说起。麦客们的第一站本打算是去南阳,但得知南阳的联合收割机已聚集了很多之后,他们果断调转车头来到了许昌。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第一天却扑了个空,因为许昌的小麦还没成熟。经过了接近30多个小时等待后,收割机终于下地了。在如同蒸笼的驾驶室里,麦客们一待就是近20个小时。不料刚干了一天半,因为突如其来的阴雨天气,麦客们不得不又把收割机开回了家,这一等又是两天……
  在客观现实面前,麦客们所做的所有计划都是徒劳的,他们不得不听从天气的安排,收割机太多,割不了;小麦没熟,割不了;老天下雨,割不了。跟着麦客走了这一路,记者终于明白了一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麦客们真是很不容易,跑了上千里来到许昌却遭遇了种种挫折。但对于麦客来说,这些其实都不算什么,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闭上眼睛,肖振营、刘方奎、魏志荣、孙世杰、魏志、孙欣辉、孙兴发……这些人的身影一一闪现在记者眼前。离别的路上,记者默默地在心里祈祷着:希望连续大晴天,麦客好收麦。         文/图 本报记者 赵春晖 韩镇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