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凝心聚力 干事创业
 
标题导航
文化遗产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2013年度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荣誉榜
2014年06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遗产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近年来我市在非遗保护工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6月14日,是全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为迎接这个特殊日子的到来,记者专访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详细了解了目前我市各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
   成果
    非遗保护走在前列
近年来,我市在非遗保护工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成功创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编制总体规划并经文化部正式批准实施,确定了我市保护区建设的方向和路线。还在全市范围内普查非遗资源,深入挖掘并整理多个非遗资源线索和项目,丰富了保护内容。截至目前,我市已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两项,国家级名录14项,省级名录55项,评选公布市级名录164项,县级项目643项,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据介绍,目前我市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人、省级38人,市级153人,县级259人,还组织代表性传承人收徒4215人。在对非遗濒危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的同时,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积极培育项目保护载体和孵化平台,使潍坊核雕、高密茂腔、青州八角鼓等10余项濒危的优秀项目得到了恢复和传承。
  “非遗进校园”是近年来我市重点打造的一项非遗传承活动。目前已经在全市40余所中小学开设了传统艺术、传统技艺校本课程,每年有近万名中小学生参加非遗学习、教育活动。非遗保护工作水平在全省位居前列。
   现状
    文物大市名副其实
    “我市历史悠久,底蕴厚重,文物遗存极为丰富,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市。在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全市共普查登记文物点4099处。”该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截至目前,共计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省级127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7处、县市区级1000余处。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和质量位居全省前列。
  2000年以来,全市十笏园古建、齐长城、德日建筑群、城隍庙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维修项目实现立项或完成方案的编制。陈介祺故居、寒亭于氏宅院等文物保护单位经过维修后重现历史风貌。
  展望
    潍水文化全新活力
    目前,全国已建立了15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问及下一步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工作计划,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要实施潍水文化建设工程的远景规划。该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争取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较为完整的基础设施,文化生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全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普遍提高。”
  该局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表示,计划到2020年全面实现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和法制化,相当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国家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在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得到完整的保护和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市民众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潍水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和智慧融入现代生活,文化事业充满活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并持续发展。
  国家级潍水文化
生态保护实验区

  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文化部于2010年11月15日正式批准设立的第九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也是山东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保护区区域为潍坊全区域。在此区域内,按照国家批准的保护区总体规划要求,对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与之相关联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及人文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并以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核心,通过优化整合相关资源,将其纳入地方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及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融入现代经济社会,丰富文化资源与城市人文、生态环境有机融合,构建起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生态保护和谐共存的空间。
      本报记者 刘江峰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