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潍坊新闻·关注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没活干找老郑,大伙都知道
2014年06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没活干找老郑,大伙都知道
  老郑与四川农民工兰海荣通电话。来自四川巴中市的农民工吴飞虎到老郑的店里串门。



寿光郑报忠17年如一日,免费为企业和外来农民工搭起一座桥

  他已是古稀之年,仍然每天四处奔波,他的忙碌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挣钱,更不图任何的回报,相反,他每年还要自掏2000多元的电话费。17年来,无论刮风还是下雨,只要外地来潍的农民工一个电话,他便开始了忙碌的奔波。他就是寿光市台头镇郑家埝村71岁的老人郑报忠,在这17年里,他已为千余名外地来潍的农民工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被不少打工者亲切地称为“娘家人”。
老郑何许人
与农民工结下不解之缘的老人
  今年71岁的郑报忠家住寿光市台头镇郑家埝村,他是一名党员,在村里当过民办教师,后来在台头镇办过企业,开过小卖部,目前经营一家配件中心,正是这家配件店,让郑报忠与农民工结下了不解之缘。
  “农民工四处打工不容易,家境好的哪有四处打工的,看到他们找不到工作于心不忍,有的人没有工作,连饭都吃不上。”老郑说,他第一次给人找工作是在17年前。那年正月初六,四川广元市的农民工项阳和同乡来到台头镇,一时找不到工作。因为老郑多年来为各企业提供配件服务,所以清楚哪些企业缺少工人。那时,老郑就靠双腿四处找各工厂的老板,询问哪家工厂需要人手。很快,老郑便帮项阳和同乡联系了一家弹绒企业。项阳的妻子带着女儿来到寿光后,老郑又给项阳的妻子也介绍了工作。17年过去了,项阳的小女儿如今已长大成人,也是老郑帮忙介绍了一份在超市的工作。
  老郑帮农民工介绍的工作收入大多非常可观,一传十,十传百,郑报忠免费为农民工介绍工作的事越传越广,越来越多的外地人被吸引到台头镇,让老郑帮忙找工作,老郑的配件中心也成了外地前来的农民工免费的工作介绍所。“有供有求嘛,我也就是帮忙牵个线。谁都有困难的时候,大家互相帮一把是应该的,这也是举手之劳。”老郑说,他的儿女都有稳定的工作,不需要自己操心,闲着也是闲着,渐渐地给农民工介绍工作就成了一种习惯。
“我们这些外地过来打工的人都知道老郑”
  6月13日下午2时许,记者来到寿光市台头镇郑报忠所经营的汇全配件中心,老郑正在打电话,他一边打,一边打手势招呼记者坐下。“好好,你在家里安心麦收,找到工作我就会电话通知你。”从老郑的谈话中,记者听出是有人想让郑报忠帮忙找工作。
  郑报忠没有丝毫不耐烦,一直耐心地听对方说话,脸上始终挂着笑容。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让郑报忠帮忙找工作的是四川布拖县的兰海荣。在电话里,兰海荣操着并不纯熟的普通话告诉记者,她今年38岁,丈夫两年前因病去世,家庭的重担便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为了养家,去年年初,她曾跟着工友找过老郑。老郑帮忙联系了台头镇一家无纺布厂,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干了一年,去年年底回老家过年后,她便在家里承包了地种麦子。如今女儿和儿子小学快毕业了,正是最需要钱的时候,所以她提前打电话让老郑帮着找工作,准备麦收后再来潍坊打工。
  “老郑是个大好人,我们都相信他。”兰海荣有些激动地说,多亏了老郑,要知道一个外地人到异乡打工不容易,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更不容易。“为什么会让郑报忠帮忙找工作呢?”记者问她。“我们这些外地过来打工的人都知道老郑。”兰海荣说。
过年回家带行李不便,老郑的店成储藏室
  “老郑老两口人很好,他们体谅我们在外打工不容易,不仅免费帮着找工作,还帮着给老家的孩子做棉衣棉裤和棉被。”从湖南来潍打工的付双平告诉记者,他和工友没找到工作之前,经常在老郑家“蹭吃蹭喝”。过年回家,带着行李来回不方便,老郑就把配件中心的二楼腾出来给他们当储藏室。时间长了,大家觉得这里温暖如家。
  付双平说,他们找到老郑帮忙介绍工作的时候,老郑会将每一名农民工的技术和要求记录下来,尽量给每个人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一次不合适两次,两次不合适三次……直到满意为止。付双平到过上海、内蒙古、新疆等多地,干过建筑工人、砖厂工人等,但他最喜欢潍坊和在这里的工作,不仅仅因为在这儿赚钱多,重要的是这里的人好。
  “在其他地方,如果找中介介绍工作,要先交200元中介费。他们只管赚钱,没人管你是否满意。”付双平说,他吃了不少这样的哑巴亏,但如果不找中介,只能每天奔波在劳务市场或是站街找活,工作不稳定不说,还经常空手而归。“我们都是租房住,闲一天就赔一天,那种日子别提多难受了。”付双平深有感触地说,后来经亲戚朋友介绍认识了老郑,老郑不仅免费给找工作,还尽力给找满意的工作。有时春节过后,家里有事来晚了,老郑还会打电话关心问候,谁家媳妇在这边生孩子了,老郑都拎上箱鸡蛋去看望一下,在他这儿有家的感觉。现在他经常给老郑添麻烦,介绍同乡让老郑帮忙找工作,很多同乡因此都有了活干,有的买上了车,有的在老家盖起了新房子,还有的回家做起了小买卖……这些都多亏了老郑。
◎口碑
农民工 对工作很满意
  “快,老郑,给下点茶喝,外面太热了。”记者采访郑报忠时,他的店里来了一名“熟客”。经郑报忠介绍,来者叫吴飞虎,是四川巴中市人,17年前初来潍坊,是老郑帮他介绍的工作。
  吴飞虎告诉记者,17年前,他与几名工友来到寿光市台头镇打工,在劳务市场等了几天都没找到工作。当时他去老郑的店里买东西时,老郑看他一脸沮丧,便询问起缘由。得知吴飞虎和几名工友没有找到工作,老郑当即应承为他们介绍工作。
  “当时实在是走投无路了,只是向老郑抱怨找不到工作,并没抱太大希望。”吴飞虎说,没想到仅过了3天,老郑就给他找了一份防水材料厂的工作,他一干就是十多年。提起这份工作,吴飞虎难掩兴奋之情。他告诉记者,虽然做防水材料工作很辛苦,但收入却非常可观。4年前,他把妻子也接来了,两口子在同一家工厂上班。“我们夫妻俩每月最少能赚1万多元,多亏了老郑。”谈及收入,吴飞虎脸上乐开了花,看着老郑眼里充满了感激之情。

企业负责人 缺人求助老郑
  老郑的老伴郭宣凤说,每天就见老伴不停地接听、拨打电话,经常为了帮农民工找工作,耽误了自己的生意。给农民工介绍工作,不仅不赚钱,还得往里搭钱,每年仅电话费支出就超过2000元。刚开始她有些反对,但看到农民工对他们难以言表的感激之情,特别是经常有农民工发来问候短信,她渐渐理解了丈夫,觉得能与丈夫一同帮助农民工,也算是没有白忙活一场,非常有意义。“今年正月十九,四川的36名农民工包了一辆大巴车找我们帮忙找工作,仅一天时间全部被企业老板领走了。”郭宣凤说。
  “遇上用工荒,根本招不到工人,厂子就陷入停产困境,这些年来也多亏了老郑。”台头镇一家防水材料厂的老板隋先生告诉记者,干这一行虽然收入可观,但工作非常脏累,很难留住人。老郑介绍的农民工却格外勤奋,8年时间里,他送来的16名农民工没有一个“逃兵”。
  在这17年的光景中,经过郑报忠给介绍工作的农民工就有千余人,除了遍布台头镇的大小企业外,东营、青州、淄博等不少城市的工厂也有老郑介绍的农民工。
  采访中,郑报忠的来电铃声响个不停,有外地农民工给老郑打电话想联系工作,有企业负责人想招工,老郑都会详细记录下他们的要求,尽量做到让双方都满意。“现在科技发达了,打个电话农民工工作就有着落了。不满意就再换,总有合适的。”郑报忠说。
 文/图 本报记者 张少华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