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2012年4月6日,江西南昌,马路上出现一个大坑,威胁地下管线安全。 ▲2013年12月22日凌晨,位于北京东单路口主干道上的一处地下热力管道突然发生漏水事故。 2013年1月23日,广西北海,一住宅小区旁地下管道发生爆炸,80米的路面被炸开。 2011年6月9日,大连地铁山东路施工现场附近路面坍塌,出现直径超过5米的深坑,部分地下管线断裂。 ▼2013年11月24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输油管道与城市排水暗渠交汇,爆炸后已严重扭曲变形。 |
|

|
|
我国将开展普查摸清地下管线家底,明确要求杜绝马路拉链 大雨内涝、路面塌陷、气体泄漏爆炸,一次次事故拷问着城市地下管线的安全;20多种管线,30多个职能和权属部门,依然现状不明、“家底”不清。如何保证城市地下“生命线”的安全畅通?6月14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针对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中存在的多重问题,开出了药方。
规划 十年完善管线体系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地下管线建设规模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凸显,一些城市相继发生大雨内涝、管线泄漏爆炸、路面塌陷等事件,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行秩序。 中国政府网14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我国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线体系,使地下管线建设管理水平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急防灾能力大幅提升。 根据指导意见,我国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还包括:2015年底前,完成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编制完成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城市地下老旧管网改造,将管网漏失率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显著降低管网事故率,避免重大事故发生。 城市地下管线是指城市范围内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 解读 马路拉链有望休止 “晴天尘土飞扬,雨天遍地泥浆”,这是反复开挖马路带给群众的直观感受。《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对外公布,有望为“马路拉链”划上休止符。 之所以会出现“马路拉链”现象,源于两个“不同步”,一是城市地下管线与道路建设不同步,二是各种管线敷设不同步。背后多重原因,从规划角度看,管线规划与道路建设规划没有统筹协调,缺乏城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从管理角度看,地下管线基本上是由各管线建设单位自行建设,各自进行封闭式管理。因此造成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多头敷设、多头管理就不足为奇。 当前,我国城市地下管线种类繁多,涉及8大类20余种,权属关系复杂,涉及30多个职能和权属部门。各种管线重叠交错,杂乱无章,由此导致管线重复开挖屡见不鲜,安全问题日益增多。轻者造成停水、停气、断电以及通讯中断,重者引起危险气体泄漏、燃气爆炸等灾难性事故,严重影响城市正常运转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此次最新出台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杜绝“马路拉链”现象,并专门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要求,比如“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合理安排地下管线和道路的建设时序”、“要建立施工掘路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控制道路挖掘”等。 药方 多头管理咋破解? 编制管线综合规划 据住房城乡建设部介绍,城市地下管线种类繁多,包括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等8大类20余种管线;管理体制和权属复杂,涉及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30多个职能和权属部门;按照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投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应急防灾等5个管理阶段。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人说:“由于历史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地下管线基本上是由各建设单位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多头敷设、多头管理,导致各种管线重叠交错、杂乱无章,管线安全问题日益增多。” 《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的规划统筹,严格实施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王静霞表示:“虽然各种地下管线专业规划编制相对完善,但缺少城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对各类管线进行综合安排、统筹规划,往往造成各种工程管线在规划设计中存在矛盾,导致管线重叠交错和相互打架现象严重。因此,《指导意见》明确了各城市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并要对各类专业管线进行综合。”
家底模糊咋摸清? 开展普查完善信息 尽管有这么多部门在管理,但是地下管线现状不清、“家底”不明却是不争的事实。 权威部门透露,截至目前,全国仍有一半以上的城市没有开展地下管线普查,各权属单位管理各自所有的管线信息,没有实现共享。《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建立和完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王静霞表示,开展普查和建立完善信息系统有利于解决城市地下管线材料不全、不准的问题,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及地下管线安全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马路拉链咋缝合? 合理安排建设时序 “地下埋着几百万,没事挖开看一看”“春城无处不开挖”,这些流传民间的顺口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群众对“马路拉链”现象的不满意。 造成“马路拉链”现象,一方面源于管线与道路建设不同步。为此,《指导意见》要求“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合理安排地下管线和道路的建设时序”。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主任刘佳福说,实际工作中,应有专门部门对各专业管线和道路的建设计划进行统筹,形成城市道路和管线年度建设计划,并按计划统筹安排各专业管线与道路的工程建设。 造成“马路拉链”的另一原因是,各条管线敷设不同步。刘佳福表示,《指导意见》明确要统筹安排各专业管线工程建设,力争一次敷设到位,并预留管线位置。 另外,指导意见要求,稳步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副总工程师王恒栋说:“这不但可以做到城市道路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市政公用管线的集约化建设管理,避免城市道路产生的‘拉链路’现象,而且也提高了市政公用管线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延长管线和道路的使用寿命,保障城市‘生命线’的安全运行。”
重建轻养咋扭转? 日常巡护排查隐患 地下管线“重建设轻维护”的管理模式,也往往令“小患”积成大祸。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人说,城市早期建设的地下管线老化、腐蚀、失修,泄漏爆炸时有发生,跑冒滴漏严重,超期超负荷运行问题突出。 《指导意见》提出了当前老旧管线的具体改造任务。如市政管线改造方面,要改造使用年限超过50年、材质落后和漏损严重的供排水管网。 安全监管总局二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行业主管部门和管线单位,要建立日常巡护和隐患排查制度,配备专门人员,定期进行检测维修,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特别是对危险化学品输送管线,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严格管理。 ◎新闻背景 那些触目惊心 地下管线事故 近年来,由于部分城市地下管网规划建设滞后、年久失修、铺设不当等,导致地陷、内涝、油气泄漏等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记者从媒体公开报道中,梳理出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城市地下管线事故,回顾过去,警醒未来。 2010年7月28日,位于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街道的南京塑料四厂地块拆除工地发生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燃事故,共造成22人死亡,120人住院治疗,其中14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4784万元。 2012年4月1日,一名女子在北京市北礼士路人行道上行走,突然落入一个热力管道渗漏形成的热水坑,不幸身亡。 2013年3月22日,湖南长沙一名女大学生在暴雨中落入没有井盖的下水井道丧生。 2013年5月20日,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华茂工业园由于地下排水箱涵老化发生地陷,导致5人死亡。 2013年8月14日,哈尔滨市辽阳街路面突然塌陷,4人落入深坑,两死、两伤。事故原因是连续几场强降雨造成土质沉降,致使老旧排污管线断裂,泥沙灌入人防工程洞体,最终导致地面塌陷。 2013年11月22日,位于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储运分公司东黄输油管道泄漏原油进入市政排水暗渠,在形成密闭空间的暗渠内油气积聚遇火花发生爆炸,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5172万元。 据新华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