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广而告之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编者按 又是一年毕业季,记者从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获悉,2014年潍坊生源的高校毕业生达到了5.98万人,比2013年多0.38万人,是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选择就业还是创业,成为不少毕业生的困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通过设立各类创业园区和孵化中心等,为创业者提供办公用房、创业资金等各方面支持,打造大学生创业摇篮。同时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支持全民创业的意见》等,从培育创业主体、优化创业条件等方面降低创业门槛,鼓励、支持和带动创业。今日本报A4、A5、A6版对此进行深入报道。 有人想就业有人想创业,高校给予扶持和指导 面对今年数量庞大的毕业生,不少在校或者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已经开始提前打算。6月6日,记者在潍坊学院和潍坊职业学院采访了数十名学生,不少学生有意愿选择加入创业大军的行列,还有不少学生表示,毕业后是创业还是择岗,还在观望。 学子故事 1 暂时先干快递,为创业积累经验 6月6日,在潍坊学院,记者见到了23岁的菏泽男孩褚宏川,他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现在的褚宏川每天奔波于学校的各个宿舍门口,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打包邮寄包裹。“毕业时,学生在校时的很多衣物和行李都需要邮寄回家,我现在的工作就是帮他们邮寄。”褚宏川说,这个工作他也是刚刚做,有时候挣钱,有时候也赔钱,但总体来说,赚点生活费是没问题的。“现在处于积累经验的时期,得失赔赚都不要太计较。”褚宏川说。 记者了解到,褚宏川学的是英语专业,之前就找好了工作,在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干业务,但是干了两个月后,他就辞职了。“那边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都挺好的,但是对我来说感觉太安逸,我想自己闯出一番事业来!”褚宏川告诉记者,毕业之后,他还是想自己创业,干快递业务只是为了积累经验,他将在不同的工作经历中锻炼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市场。 “梦想一定不能等,要去争取和努力。”褚宏川说,他最想做的其实是创立一家教育培训机构,为高校学生做考试辅导。 “创业是条不错的出路。”该校大三学生王福凯告诉记者,虽然明年才毕业,但他目前已经开始自己的创业尝试了,在毕业之前先尝试一些自主创业项目,为毕业后创业积累经验。 学子故事 2 喜欢安稳生活,找了份教师工作 对于创业,潍坊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大三学生李慈静说:“创业很辛苦,不敢轻易尝试。”她表示,若家里支持还可以一试,否则还是稳稳当当找份工作比较好。 即将毕业的张蕾告诉记者,她很佩服那些想创业和已创业的同学,创业虽好,但风险和挑战太大,她更喜欢找份安稳的工作,目前她已找到一份教师工作。 对于是否创业,也有部分同学持观望态度,潍坊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大一学生王浩表示,创业还是就业,要根据现实情况决定。该校即将毕业的小崔也还没考虑好毕业之后是就业还是创业,虽然他一直想开个网店,但又怕经验不足,所以目前还是在找工作。“现在大学生没有全面的能力是很难在创业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我觉得若是要创业,可以考虑采取团队创业,取长补短,路也就宽了。”小崔表示。 潍坊职业学院即将毕业的陆文娟表示,创业是她安排在最后的选择。“我感觉今年就业压力比较大,参加了好几次招聘会,但大企业、大公司来招聘的并不多,多是中小型私企。”陆文娟说,她从今年年初就开始找工作,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我和很多同学一样,在找工作的同时还在准备公务员考试。”陆文娟说,她有三个打算,第一是考公务员,第二是找合适的工作,最后才会考虑和同学一起合伙创业。
◎扶持创业 潍坊学院 提供免费场地,设创新创业奖学金 潍坊学院学习工作部部长李学军告诉记者,该校去年对两万多名在校生进行统计,73名学生有创业意愿并已开始了自己的创业项目。为鼓励和扶持学生的创业项目,该校建立了约55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中心,并将在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创业中心将引入学生优秀的创业项目加以扶持和鼓励,不仅为学生创业提供免费场地,统一办理手续,并对学生创业风险规避进行指导。同时,潍坊学院设置创新创业奖学金,激励学生创业。
潍坊职业学院 举办技能大赛,办大学生创业社团 记者采访了解到,潍坊职业学院在学生创业教育方面也是态度积极,每年举行十几次企业家进校园的讲座以及优秀创业学子母校行的活动,用真实的案例鼓励学生创业。 谈及学校对创业者的鼓励举措,学院负责宣传工作的葛树强表示,潍坊职业学院已经连续多年举办各种技能大赛,创办大学生创业社团,多种措施带动和鼓励学生就业。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开设专利班,多方式搭建创业载体 9日,记者从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科研与校企合作中心了解到,2014年该校毕业生人数达3475人,有150多名学生在校期间已开始创业,超过200名学生有毕业后创业的意愿。为鼓励学生创业,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成立大学生专业创业立业基地,形成“专业+创业+立业”的创业教育模式,通过科技创新,带动大学生创业。 “为了提升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我们学校组建了多种专利兴趣小组,还开设了专利班,不断资助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大赛。另外还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搭建创业载体。”该校科研与校企合作中心的工作人员说,该校已成功搭建了物流快递实训、电子商务公司等实践基地。 文/图 本报记者 刘江峰 隋炜凤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