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工团成立前,大众业余剧团成员在市民教馆合影。本报记者 巩建国 翻拍 |
|

|
|
潍坊特别市文工团于1948年12月19日,在市民众教育馆召开了成立大会。文工团的建立,最初更多的是缘于政治使命,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文工团的建制,完全按战争年代部队文工团的模式,体制上实行供给制,衣食住行所需经费,全部由政府发放。当时文工团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但同志们的工作热情极高。 首次文艺演出礼堂场场爆满 潍县解放后,中共华东局决定以潍县、坊子组建潍坊特别市,潍坊特别市是当时华东战场解放的第一个较大的城市。 中央对潍坊市非常重视,其市委、市政府的工作直接受华东局领导,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干部的配备上,也是按照大城市的规格安排的。市委书记由曾山担任,市长由原华中人民政府秘书长张恺帆担任。后由姚仲明任市长,张恺帆任顾问。 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由农村进城后,市委主要领导认为:“在解决了群众生计上的急需后,应侧重于在意识形态方面多下功夫”。为此市委决定请求华东局派各类艺术团到潍坊演出宣传,使广大群众在娱乐中受到教育。华东局首先派九纵文工团来潍坊,在东关永乐戏院演出了歌剧《血泪仇》。 相继而来的是西海文工队(后称红旗剧团)在永乐戏院演出歌剧《改邪归正》,继而,红旗剧团在民众教育馆(即武衙门)大院演出歌剧《白毛女》,后又在坊子演出歌剧《三世仇》等。这些新型的文艺演出让潍坊人豁然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使人们既看到了文艺节目,又从中受到教育,很受大家的欢迎。 1948年8月26日,由市民众教育馆组建的“大众业余剧团”,在民教馆大礼堂演出了四幕话剧《气壮山河》。其剧情是描写抗日战争期间,我军某部一个连被日军包围后,我军处境十分困难,村妇救会长冒死将情报送到山上,部队弄清了敌情,突破重围,给了敌人狠狠地打击。抗日军民顽强战斗,为抗战的最后胜利,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凯歌。正式演出前,姚仲明、刘丹、刘歧云等市委、市政府领导都到民教馆观看审查演出,演出结束后领导同志都非常满意。 姚市长说:“你们选的这个戏很好,你们演得也很好,这出戏我在烟台看过,你们的演出水平比烟台市的水平要高,很精彩,很感人。”潍坊刚刚解放,不少群众受国民党反动宣传的影响,对共产党的领导、对八路军都存有各种疑虑,群众看了戏以后,对共产党、八路军有了正确的认识,更愿靠近共产党。 演出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党做了一次很好的宣传工作,受到大众欢迎。几天后正式演出时,真可谓盛况空前,能容纳500人的礼堂座无虚席,掌声如雷。连演五场,场场爆满。这是解放后潍坊市委组织的第一次文艺演出,获得了圆满成功。 解放凯歌声中展开文艺宣传 我当时只有13岁,在《气壮山河》中扮演一个小角色——连长的通讯员,是剧组里年龄最小的演员,领导接见我们时,我第一次见到了这位大名鼎鼎的姚市长。 见到他时我很诧异,只见这位八路市长,中等以上身材,穿一身派力司西服,头戴一顶乳白色凉帽,一副银丝框的眼镜架在鼻梁上,很有绅士风度。这和我在大街上见到的身穿不黄不绿军装的八路,截然是两个样子呀。我悄悄问身边的同志:“他真是个八路吗?”离我不远的姚市长竟听见了我的问话,笑呵呵地反问我:“怎么,我不像个八路吗?”姚市长这么一问,闹得我红了脸,不好意思了,惹得满屋子的人一阵大笑。大家也就都没有了初见领导时那样拘谨了。姚市长最后说,市委准备成立一个文工团,接着他就向民教馆的黄道源、尚之四、王言夫、丁秋萍等同志征求意见,民教馆的同志都高兴地表示赞同。 送走市委领导后,尚之四接着说:“你们都不知道吧,姚市长不仅是位高级领导,他还是一位文学创作的高手、一位有名气的外交家呢。”然后他给我们接连讲了几个姚市长的故事。早在1944年他就写过一出四幕六场的话剧《同志你走错了路》,这是在中国话剧史上首次描写共产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文艺作品。该剧1944年由中央党校业余剧团在延安演出,公演后反响很大。为此姚仲明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文教英雄。 姚市长还是一位外交能手,在烟台他审理了一桩美军士兵开车在路上横冲直撞、故意轧死中国一个人力车夫的案子。最终迫使美军士兵承认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被我人民政府驱逐出境。这一事件的胜利,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树立了共产党的威望,令群众拍手叫绝。从那时起,我们才真正认识了这位八路市长。 潍坊特别市文工团于1948年12月19日,在市民众教育馆召开了成立大会。成立初期,由市民教馆馆长黄道源兼任团长,尚之四任副团长,王言夫任副指导员。不久,黄道源调市教育局,尚之四任团长,王言夫任指导员。团部的主要业务干部有戏剧干事丁秋萍、谭超,美术干事陈洸、赵宏文。文工团初期分话剧3个小分队,美术2个小分队及平(京)剧队。后整编为戏剧队、乐队、美术队和创作组。戏剧队又分为两队,一分队队长谭鲁平、副队长毕秋畦,二分队队长郎淑蓉、副队长丁建训,乐队队长徐乐帆,美术队队长徐子文。 文工团的建立,最初更多的是缘于政治使命。1948年底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全国解放战争在阵阵凯歌声中不断前进着,发展着。潍坊特别市市委正带领全市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生产。新诞生的共产党政权,需要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而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去宣传,是群众最乐于接受,也是最容易接受的。另外,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全国解放的城市越来越多,需要派出大量的青年干部到外地工作。文工团就成了个“驿站”,向全国输送了大批的干部。
团员自己动手 制作服装道具 文工团团员有坊子师范的学生,当时坊子师范的业余剧团,是潍坊的业余文艺团体中比较好的。剧团由一帮热爱文艺的青年学生组成,曾排演过《不要杀他》《逃出阎王殿》等戏剧。团长是当时学校的政治辅导员兼音乐、美术老师尚之四。经过组织动员,很快就把这支文艺小分队拉了过来。还有从威海、文登、掖县招收的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另外有大众业余剧团的部分成员以及少量的社会青年。 文工团的建制,完全按战争年代部队文工团的模式,体制上实行供给制,衣食住行所需经费,全部由政府发放。团员们穿的衣服和地方干部一样是灰色的军装,团员的家属则享受工属待遇(当时有烈属、军属、工属待遇之分)。团员生活是战争年代革命部队化的类型,吃的是大锅饭,早晨起床后洗脸都是几个人围着一个脸盆用。当时团员的年龄普遍偏小,都在十多岁到二十几岁之间。 年龄最小的牟晓岚、郭丽华只有十二岁,稍大一点的我和郭聿瑞、罗捷书只有十三四岁,而像团长、指导员等“老干部”,也才二十多岁,真是一支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青少年队伍,文工团初建时全团有60余人。 当时文工团的条件很艰苦,但同志们的工作热情极高,即便是年龄小身体差的小姑娘,也从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更没有人因条件艰苦而当“逃兵”的。那时的文工团,经费严重不足,除了有限的供给制生活费以外,没有专项的业务购置费。不管排演大戏小戏,所用的道具、服装,不是我们挨家挨户借来的,就是自己动手制作的。 演出没有幕布,尚团长就提议从生活费里挤出点钱,买来廉价的布自己做。团长的爱人郑桂莲同志马上带人去买来廉价的白布,十几个同志一起动手,将布染成了紫色、绿色和蓝色,分别做成了大幕、边幕和天幕。乐队缺少乐器,团长就和乐队的同志商量着自己做。团长让食堂改善生活时专门买了两条大黑鱼,把鱼皮剥下来代蟒皮用。我们下工厂辅导文艺活动时,请工人师傅为我们做了胡琴筒、胡琴杆,乐队的同志自己动手,把鱼皮蒙在琴筒上,一把漂亮的二胡就做成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