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工团赴淮海慰问演出时留影。 |
|

|
|
淮海战役结束后,山东人民慰问团潍坊分团赴淮海前线进行慰问。在徐州,安徽省宿县、萧县、灵璧县等地的各部队进行慰问演出。这次慰问历经40多天,共演出了23场次。在慰问活动中,让慰问团成员记忆最深的是去“潍县团”的慰问。“潍县团”当时为华东野战军某部79团,是潍县战役的主攻团,为潍县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奔赴前线慰问,风餐露宿食不果腹条件差 淮海战役刚刚结束,潍坊特别市政府接到华东局指示,要求尽快组织一支山东人民慰问团潍坊分团,赴前线进行慰问演出。 潍坊分团由团长江滨,副团长王云波、尚之四,工人代表栾恩庆、李普昌、陈捷三,妇女代表丁香兰,学生代表孔莹及文工团《解放》剧组的演职人员共50余人组成。当时,文工团刚成立不到两个月,大型歌剧《解放》剧组的演员刚开始对台词,还没有拉场排练,大家都非常着急,怕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尚团长安慰大家说:“同志们不用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在路上的时间进行排练。” 1949年1月25日傍晚,慰问团启程,乘火车到达济南。翌日,山东省慰问团团长郭子化(山东省政府副主席),接见了我们,他说山东省赴淮海慰问团还有华东文工团、济宁文工队、胶东胜利剧团共约200多人组成。鼓励我们要不怕艰苦,全力以赴地去完成任务,不要辜负全省人民的重托。我们利用在济南的三天,日夜抓紧排练。 1月28日下午3点又乘火车去徐州。当天晚上正是除夕之夜,这个大年夜我们是在徐徐南进的火车上度过的。车厢里没有电灯,我们就点上演出用的汽灯,围坐在一起庆祝参加文工团后的第一个春节。这个除夕夜没有酒肴,也没有饭菜,有的尽是我们的欢歌笑语。这个别有情趣的春节是我们一生都不会忘记的。 我们到达徐州后先到华东慰问总团签到。三天后在徐州中山堂举行了慰问大会,粟裕将军和郭子化先后上台讲话,动员全体指战员,要一鼓作气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国。之后,华东几个文工团聚集在一起演出了一场精彩的慰问节目。 在徐州住了七天后,根据慰问总团的安排,我们又去安徽省宿县、萧县、灵璧县等地的各部队慰问演出。路程远的,由部队派车接送,较近的就用牛大车拉着道具、服装和乐器,我们则背着行李步行前进。 这段时间生活极其艰苦,在严寒的冬季,一个个慰问点的奔走,一场接一场的演出,大家常常忙得喝不上水,吃不上饭,住宿就住在大门洞里、破庙里、马棚里,夜里经常会被扑面的雪花冻醒。洗脸没有水,我们就到河里、池塘里,砸开冰冻洗一把脸。吃饭少油缺盐,粮食供应不上,更是家常便饭。 每逢遇到这种情况,团长就要派出几名同志去找当地的领导,得到批粮条后再到几十里外买粮。有时当买粮的同志扛着粮爬崖过岭,急忙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尽管如此艰苦,但大家从不叫苦叫累,仍旧扎扎实实排练,认认真真演出。大家都说只要指战员们和老百姓喜欢看我们的演出,我们再苦再累也值了。
演出变成联欢,连夜赶制锦旗献“潍县团” 在这次慰问活动中,让我们记忆最深的是去“潍县团”的那一天。出发前,尚团长向我们简要地介绍了“潍县团”的情况。“潍县团”当时为华东野战军某部79团,是潍县战役的主攻团,为潍县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潍县战役结束后,该团被中共华东局、华东野战军授予“潍县团”的光荣称号。同志们听了团长的介绍,都急切地盼望着快到“潍县团”去见那些最可爱的人。当我们赶到“潍县团”驻地时,那真是亲人相见,热烈动情。“潍县团”团长彭辉、政委陶庸、参谋长丁亚等领导带领战士们列队迎出老远,和我们一一握手,亲切攀谈。 彭辉激动地说:“我们离别潍县还不到一年,今天又与文工团的战友在淮海相会,革命形势的飞速发展真是令人振奋啊。”接着他就给我们讲述了我们最想听的淮海战场上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喜讯。战斗英雄刘奎基也给我们讲述了他和他的战友们英勇杀敌的故事。之后尚团长给“潍县团”的指战员们介绍了他们极为关切的潍坊恢复发展的情况。那天晚上,我们的慰问演出变成了军民联欢晚会。那场面、那气氛,既亲切激动又活泼热烈。大家都禁不住地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联欢会结束时已是半夜时分了,但我们回到驻地后,丝毫没有困意,大家仍激动地谈论着“潍县团”的故事。尚团长提出给“潍县团”送一面锦旗,大家异口同声赞成,都觉得仿佛只有送锦旗才能表达出我们对这支英雄部队的敬佩和爱戴的心情。几个女同志马上找来做道具用的一块红布,又找来两块黄手绢,大家七手八脚,马上开始赶制锦旗。第二天早晨我们全体团员敲锣打鼓把一面写着“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十个大字的锦旗敬献给了“潍县团”。团长彭辉同志代表全体指战员们表示:“一定不辜负后方人民的希望,坚决将革命进行到底,把红旗插遍全中国。” 这次慰问历经40多天,共演出了23场次。在这段终生难忘的日子里,我们既经受了艰苦生活的锻炼,又学习到了解放军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对我们一生的成长大有裨益。尚团长利用这个时机,派部分同志到华东军区文工团、人民剧团等有资历、水平高的文艺团体学习新歌、花辊、腰鼓和舞蹈等许多优秀节目和表演技巧,给我们这个年轻的文工团注入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慰问团于1949年3月12日回到潍坊,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
◎相关链接 参加土改运动 下乡接受教育 1950年11月,中共昌潍地委根据中央精神,决定在全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我们文工团也要下农村参加土改运动。 下去之前,全区土改大队的成员,先集中在坊子区宁家沟村学习。半个月的集中学习结束后,我们被分配去了昌乐县丹河和五图。而后又分成了若干小组,一般三到五个人为一组,分到各村去工作。我被分配到了丹河乡耿王庄。进村前,区委书记(当时称指导员)看我小,为了保证我的安全,就发给我了一支手枪,当然子弹全退了出来。他诙谐地说:“小同志啊,这是给你装门面的,放心吧,有民兵队长保护你呢。” 进村后,村干部(农救会长)安排我住在村里的一户雇农耿大娘家里。耿大娘是一位50多岁的老实巴交的人,她家十分贫穷,全家住在一间破草房里,破旧的土炕上,只有露着棉花头的一床补丁摞补丁的破被。地瓜和糠菜是她家的主食,有时吃一点高粱面和豆面就算是改善伙食了。大娘身体很瘦弱,病恹恹的样子,但家里地里的活,都要她去干。白天只要一有空,我就到地里和大娘一起干活,这是谈心了解村里情况的最好机会。 村里的穷苦农民听说我们是来进行土改的,都非常高兴。按照“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孤立富农,打击地主”的土改政策,我们和村干部一起登门串户,访贫问苦,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工作。村里有户地主暗地里进行破坏活动,威胁群众。我们发现这种情况后,就挨门挨户地去做工作,同时对不老实的那户地主,进行了严厉教育,不许他造谣惑众,并再次向他阐明党的政策。经过我们多次做细致的思想工作,群众很快发动起来了,地主老老实实地交出了“地契”,分田地、分生产资料、分斗争果实工作很快就完成了。 1951年4月,全省文工团(队)进行整顿学习,我们没有等土改结束,就奉命去济南集中学习。 参加土改的时间虽不长,但全团同志在这次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极其深刻的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