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广而告之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文工团成立60周年聚会合影。 |
|

|
|
1952年,潍坊文工团撤销,普建文化馆,文工团的大部分同志仍然在文化单位工作。文化馆建立后,又举办了各种训练班,继续培养业余文艺活动的骨干分子,这些积极分子之后多数成为了文化艺术部门的有生力量。1955年到1956年,是潍坊群众业余文艺活动的鼎盛时期,全市建立起20多个业余剧团和40多个街道文艺演出队。
文工团撤消普建文化馆,多数团员从事宣传工作 1952年根据中央的指示,县级以下的文工团(队)一律撤销,普建文化馆。组织形式变了,但文工团的大部分同志仍然在文化单位工作,这应该看作是“文工团组歌”的尾声。 当时建立的文化馆分别为潍坊市人民文化馆、潍坊市人民文化馆坊子分馆、益都(今青州)文化馆。潍坊市文化馆由王言夫(文工团指导员)任馆长,馆内设群众文艺组(包括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宣传组、图书阅览室以及有线广播室(市有线广播站的前身)。 坊子分馆由张务纯(文工团美术队长)任馆长,后改为坊子文化馆。益都(今青州)文化馆由谭鲁平(文工团戏剧队长)任馆长。另有新华影剧院郎向群(文工团干事)任经理,徐子文(文工团美术队副队长)任副经理。 宣传是文化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当时主要是黑板报和有线广播两项。在潍坊市还没有正规报纸以前,设在市内主要街道上的81块黑板报,就成了宣传工作的主要阵地。由市委宣传部直接抓,宣传组的刘督宽具体负责。 市委要求黑板报每周更换一次内容,每篇新闻稿件,一般在1200字左右。当时没有现在电讯设备条件,刘督宽同志都要在晚上从收音机里边听边记,抄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的新闻,再“爬格子”整理成适用的稿件。有些需要外出采编的任务,不管晴天、雨天他都要骑着自行车到处采访。他把黑板报办得有声有色,多次受到山东省委宣传部的表扬。 在潍坊市有线广播站未建之前,文化馆的有线广播室承担着对全市的广播宣传工作。当时的设备条件极差,市府拨给少量经费,购置了一台50瓦和一台80瓦的扩大机与16支永磁喇叭。又从国民党丢下的物资中,选了一台100瓦的扩大机,一个话筒和两只25瓦的高音喇叭,勉强解决了广播设备。 当时无钱装修播音室,便因陋就简地搞了几床破旧棉被钉在墙上,代替隔音板,解决了隔音、调音问题。有线广播室根据形势的发展,结合每一时期的中心工作,播出新闻和自办节目。那个时候有线广播是件很新鲜的事,也是群众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唯一途径,因此很受大家欢迎。
办培训班培养骨干人才,业余文艺活动遍地开花 早在文工团撤销以前,文工团就曾派员到潍柴、坊子煤矿、手工业合作社等厂矿,进行业余文艺活动的辅导。 文化馆建立后又举办了各种训练班继续培养业余文艺活动的骨干分子,这些积极分子之后多数成为了文化艺术部门的有生力量。如丁万红后来调入文化馆文艺组;李传夏成了后建的文工团的导演;裴永宽、丁月兰成了市吕剧团的主要演员;张玉娟被中央歌舞团选为舞蹈演员。李志男(服装一厂)、庄延光(廿里堡公社)、陈丽璋(针织厂)经推荐考入了山东省文化干部学校,毕业后都分配到各文化馆工作。 潍坊柴油机厂的康立本、新华印刷厂的陈景顺、坊子煤矿的李德元都成了单位文艺活动的领军人物。坊子宁家沟村的刘成湘,后来成为《昌潍大众》报的美术编辑、第三届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理事,他的启蒙老师就是坊子文化馆馆长(文工团美术队队长)张务纯。 在城区重点单位,由文工团派团员帮助建立了职工、社员、街道群众的文娱活动组织俱乐部或业余剧团。先后帮助建起了城关、东关、南关职工俱乐部和手管局社员俱乐部。这些负责辅导的同志,都积极主动地帮助地方单位学习、排练节目,并主动承担一些杂务工作,如筹借服装道具、整理演出场地、维持演出秩序等。 手管局社员俱乐部演出的小吕剧《路遇》,城关俱乐部演出的小吕剧《王小赶脚》,东关俱乐部演出的话剧《人往高处走》《夫妻观灯》,南关俱乐部演出的评剧《小女婿》等都受到社会的好评。柴振英(原文工团舞蹈演员),开办的舞蹈学习班取得了良好成绩。他们创作的《蝴蝶舞》1955年参加省业余文艺汇演获三等奖。演员李志男、陈丽璋被抽调到省里参加到北京汇演的节目《鼓子秧歌》《胶州秧歌》《长工与二姐》等,并于1957年3月去北京参加了全国第一届音乐、舞蹈会演,受到了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中央首长的接见并合影留念。八一电影制片厂还为《鼓子秧歌》拍了纪录片,在全国放映。 1955年到1956年,是潍坊群众业余文艺活动的鼎盛时期,全市建立起20多个业余剧团和40多个街道文艺演出队,经常参加活动的有约两千人,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文艺宣传队伍。 经常演出的剧目有吕剧、茂腔、评剧、话剧、黄梅戏、京剧以及快板书、小演唱等,还有传统的龙灯、旱船、狮子舞、大鲤鱼、跑毛驴、蛤蜊仙、花蝴蝶、打腰鼓、打花棍和笙管笛箫吹奏乐、打击乐等等。这些活动既配合了当时的政治运动和中心工作,又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参加活动的演职员也得到了自我娱乐和自我教育。 群众文娱活动丰富 街道群众文娱活动开展最早的是东关李家街居委会,他们的龙灯、旱船、跑毛驴等杂耍节目原来有一些基础,但在表演内容、形式和技巧上,还掺杂着一些低俗的东西。 为了帮助他们提高演出质量,文化馆的同志带领大家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围绕“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指示精神展开讨论,帮助他们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克服了为过戏瘾或为凑热闹而来的散漫风气,树立了良好的台风,运用新颖活泼的艺术形式,塑造出了健康的人物形象。 在街道的戏剧活动中,李家街居委会演出的小歌剧《妇女代表》、叶挺街(今东风街)居委会演出的评剧《小女婿》等,对宣传新婚姻法起了很好的作用,受到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农村的业余文艺活动开展最好的是廿里堡公社和马司公社。廿里堡庄家村的文艺小分队,经常活跃在附近各村为村民演出,很受群众欢迎。马司村演出的“周鼓子”戏,曾轰动一时,受到好评。 另李玉田(原文工团乐队队员,后为文化馆副馆长)辅导的潍坊市科学普及活动,开展得非常活跃,被评为先进单位。李玉田代表潍坊市科技界去北京参加了“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单位(个人)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接见。牟晓岚(原文工团演员,后为新华影剧院宣传组长)因电影宣传工作成绩突出,前往北京出席了全国电影系统先进集体(个人)代表大会,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潍坊特别市文工团已成为历史,当年我们仅以爱好文艺而参加了文工团,在党的教育下,我们懂得了这是革命文艺工作,是整个革命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团里我们学到的不仅是艺术技巧,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怎样做人。 刘督宽、郭聿瑞、徐乐帆、王范九等提供部分资料。 本期图片均由陈景藩提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