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4版:诸城新闻·人文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爱之不朽 诗之长存
2014年06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爱之不朽 诗之长存



  5月13日下午,一场讨论“诗歌与意境”的趣味横生的诗歌沙龙在仰苏堂文化艺术城三楼道邦艺术馆会客厅展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著名爱情诗人董培伦与诗友讨论:看一首诗成功与否,首先要看它的意境美不美,是不是“震撼人心”,是不是让人眼前一亮……要想打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这是衡量一首诗歌优劣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古稀之年的董培伦,仍葆有着一颗年轻的心,他的鼻尖嗅到了爱情的彷徨与坚定、失落与美好、澎湃与静美,他的笔尖触及人类心灵的敏感区,其一生共创作诗歌1200余首,三分之一是爱情诗。他认为,石烂海枯爱不朽,情真意切诗长存。
随生命辗转 终于找寻到自己
  1938年11月,董培伦出生在诸城市龙都街道大村社区董家崖头村。董培伦从小就喜欢读诗歌,研究诗歌,并尝试着创作诗歌。在读初二那年,董培伦创作出他人生中第一首诗《秋收忙》。该诗当时曾在《诸城大众报》刊登发表,在诸城第一中学和全市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劳动结出幸福果,社会主义亮堂堂”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秋收忙碌、人们喜悦的场景,同时也表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和赞美。
  初中毕业后,董培伦于1958年3月份参军入伍,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这时,董培伦创作的诗歌风格渐渐脱离了民歌体,一直到1978年这20年间,董培伦主要以创作军旅诗为主。在此期间,董培伦也创作了16首爱情诗,第一首爱情诗《珍贵的照片》诞生于1958年四五月份。
  1978年,董培伦从部队转业到杭州,被分配到浙江人民广播电台任诗歌编辑。刚刚步入不惑之年的董培伦,却有着不解的疑惑:为什么我的诗歌不能打动别人?就在迷茫之际,董培伦遇到了自己的爱情诗启蒙导师汪静之。当时,董培伦负责采访已经78岁的著名爱情诗人汪静之。采访过程中,他得知汪静之是以自己的恋爱经历为蓝本进行诗歌创作的。董培伦受到了极大的启发,考虑到自己的爱情经历远比汪静之的复杂、深刻得多,他便决心在爱情诗的领域里开垦属于自己的土地。
  生活经历的复杂辗转、恋爱情感的曲折灵动,都融入在了诗歌创作之中,董培伦在爱情诗里记录了自己,找寻到了自己,也感动了别人。

诗歌千余首 三分之一是情诗
  “这个世界上,假如没有爱,那就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了。”董培伦如是说。1958年春天,在参军入伍刚刚一个多月的一天,董培伦收到了一封特别的信,信中夹有一位年轻女孩的照片。原来,这封信是初中女同学寄来的。懵懂的羞涩让董培伦不善于表达内心的喜悦,便将这朦胧的爱情感觉写成了一首诗,这也就是董培伦所创作的第一首爱情诗《珍贵的照片》。
  改革的春风吹暖了祖国大地,也吹开了董培伦久闭的心扉,他将尘封在心底的情感坦露在了诗中。1983年发表的代表作《沉默的约会》,回忆了二十年前与情侣在麦田读书约会的情景。诗的结尾写道:“既然沉默也能酿造甜蜜,我愿在甜蜜中永不作声。初夏的原野弥漫着麦花的清香,朦胧的天边升起我朦胧的憧憬……”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当年恋爱时沉默的甜蜜。
  上世纪九十年代董培伦又写出了代表作《太空之吻》等。在董培伦迈入70岁古稀之年时,诗集《蓝色恋歌十四行》问世了。诗集中的130首情诗讲述了初恋、热恋、婚恋等整个恋爱过程,这是心底波澜情感的归宿,也是献给爱人刘湛莹的最浪漫的礼物。
  董培伦将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爱情做了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地探索与表现,他深入心灵敏感区,将最深刻、最复杂的情感揪出来,让自己的心受到震撼,从而也让别人读之思绪万千、触动心弦。

故乡的云 是一直牵挂的心结
  1942年,董培伦跟随父母到辽宁逃荒。1951年初,董培伦离开父母、姐弟,独自一人回到阔别九年的故乡,同祖母一起生活。1958年参军入伍离开家乡,1978年部队转业后,董培伦一直在杭州工作、生活。虽然在家乡生活了短短十几年,但是与家乡的亲密不曾减,对家乡的挂牵不曾断。
  5月10日,董培伦从杭州回到诸城,目睹了家乡的发展和巨大变化。诸城市超然台诗社社长兼《超然诗刊》主编柳笛与董培伦有着15年的交情,他告诉记者,董培伦时常与家乡的好友、诗友进行诗歌创作上的交流,并经常询问家乡的变化发展,时刻挂念着家乡。
  如今,诸城市档案馆还珍存着董培伦于1958年在《诸城大众报》上发表的《秋收忙》一诗的样报;在岔道口公园的石碑上还刻有他的代表作《沉默的约会》,不少市民慕名前去瞻仰;在其母校诸城一中设有“董培伦情诗艺术馆”,市政协主席王玉邦参加了开馆仪式,并为“董培伦情诗艺术馆”揭牌。
  容颜易改,童心未泯。董培伦认为,爱是年轻的,是不朽的,爱情要保持年轻的感觉。董培伦的爱情诗注重追求意境美,他从自己深刻的生命体验里,写出了爱情的丰富性、复杂性,写出了爱情那种说不清、道不明、妙不可言、奥秘无穷的心理感受。著名诗评家、北京大学教授谢冕这样评论:“他写初恋,写热恋,写擦肩而过的美丽,写别离之后的刻骨铭心的相思,丝丝缕缕、欲死欲生,真是情到深处,爱到极致,他的笔墨,到处却是满目锦绣”。
   文/图 本报记者 岳锡玉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