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6月25日晚,由中央芭蕾舞团带来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潍坊大剧院精彩上演。熟悉的旋律,精湛的技艺,英姿飒爽的舞步,优美动听的音乐,潍坊市民首次通过芭蕾舞这一艺术形式重温经典的魅力。 经典旋律引爆全场 精彩的演出征服了潍坊观众。当晚,潍坊大剧院座无虚席。当演出帷幕徐徐开启时,光电技术打造的舞台背景唯美逼真,演员们优美高雅的舞姿以及细致到位的眼神将观众带入剧情。每一幕结束,观众都报以热烈掌声。整场演出结束时,观众的掌声更是经久不息。 50年来,这部经典芭蕾舞剧震撼人心的悲壮情节、动人的旋律、绚丽的场面以及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演出现场,中央芭蕾舞团的演员们激情投入,掀起舞台上下一阵阵高潮:琼花和战友侦查段落,两位首席女演员漂亮的足尖功夫让观众给予热烈的掌声;“万泉河水清又清”,引起不少观众大合唱。 中西合璧天衣无缝 当晚的演出中,《红色娘子军》将西方芭蕾技巧与中国民族舞蹈表现手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了最大限度地用动作呈现出剧情张力和人物情绪,《红色娘子军》融入了“倒踢紫金冠”、“掀身入海”、“乌龙绞柱”等高难度的民族芭蕾绝活。 剧中有一幕极其经典的对峙桥段,当中就融入了武术动作“飞天十响”,表现了人在极度愤怒时候的一种张扬:当南霸天将自白书拿到洪常青面前时,洪常青就是用这个动作持续了5分多钟飞翔般的跳跃。 陪父母到现场观看《红色娘子军》的市民李帅是一名“80后”,“父母都是上世纪50年代初生人,对芭蕾舞剧和电影版的《红色娘子军》情有独钟,这次父母到现场来看演出,都非常激动。”李帅告诉记者。 频频出访深受好评 根据电影改编的大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中央芭蕾舞团的镇团之宝,自首演以来,演出已近4000场,堪称世界上最“红”的芭蕾舞剧艺术经典。 2008年、2009年,中央芭蕾舞团先后登上世界芭蕾的最高殿堂——英国皇家歌剧院(柯文特花园)和法国巴黎歌剧院(加尼叶宫),用精湛技艺和经典剧目征服了现代芭蕾舞诞生地的观众,更征服了西方同行和媒体,实现了几代中国芭蕾人的梦想。《法国世界报》曾这样评价:“女兵们在军旗下练习打枪,用‘阿拉贝茨’和敌人搏斗,用‘大跳’表现勇往直前,《红色娘子军》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为世界芭蕾舞台增添了一朵奇葩。” 想演娘子军先军训 《红色娘子军》由中央芭蕾舞团于1964年在北京首演。50年来,对于很多观众来说,《红色娘子军》已远远超越了一部芭蕾舞剧本身的意义,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是一部经典的舞台艺术精品,是中国芭蕾的象征。50年来,扮演“琼花”的演员已有50人左右。 “《红色娘子军》是中央芭蕾舞团的看家戏,是所有中芭演员的必修课。我们年轻的演员更是以能演《红色娘子军》为荣耀。现在的‘琼花’扮演者基本上都是第五代、第六代的年轻人,她们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在25日下午的媒体见面会上,“琼花”的扮演者朱妍说,中央芭蕾舞团的年轻演员们都要被送进部队去军训,去体验感受角色,来练习红军女战士们英姿飒爽的刺杀舞和刀舞俯身向前的威武动作。 观众热情票房告急 洪常青、吴琼花、大刀舞、斗笠舞,还有那熟悉的配乐“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向前进,向前进……”当所有的记忆被这些人物、音乐与画面唤醒,观众的心情既开心又留恋。 《红色娘子军》将登台潍坊大剧院的消息一公布,便引起了潍坊观众的购票热情。据了解,该剧还引起了不少学校和单位的重视,主动联系剧院购买团体票。校方表示非常重视学生的艺术教育,组织学生看《红色娘子军》这样经典又高雅的剧目,不仅能加深孩子对历史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陶冶孩子情操、培养审美意识。 当晚看完演出的市民徐女士感叹:岁月不知不觉流淌过50载,看过影视版《红色娘子军》想再近距离体验现场版的氛围,青春不再,激情依旧! 据了解,26日晚,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将在潍坊大剧院再演一场。 文/图 本报记者 孙永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