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中国新闻·聚焦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掐尖白热化,一流大学掐出来?
2014年06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掐尖白热化,一流大学掐出来?
  争夺战。新华社发 



高考成绩一公布,高校争抢优质生源大战迅速打响
  随着高考放榜,高校争抢优质生源大战也迅速打响。学生刚查到分数,就有国内顶尖高校招生组老师找上门;多所内地和香港地区名校的招生老师广撒网、“打爆”高分考生的手机;不少名校承诺,只要学生愿意报考,专业、奖学金、出国交流机会等都“好商量”……白热化的生源争夺战能否“掐”出一流大学?
考后“掐尖大战”愈演愈烈
  25日下午2时是湖南高考分数放榜的时间。长沙市某中学的刘同学刚查到分数,就接到了来自北京大学招生组的电话:“你考的分数报考北大很有希望,一定要报。”刘同学告诉记者,“班上考取高分的同学基本上都接到了这样的电话。”
  据媒体报道,今年首次在江苏招生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出动了副校长、院士的豪华招生团队,在江苏省多市率先将20多名有望就读清华北大的高分考生收归麾下。
  “哪个大学都想录取优质的生源,这对学校的好处是立竿见影的。”湖南某“985”高校招生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为了吸引高分学子报考,不少高校设置了入学奖学金。记者了解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出,省排名前200名的学生,如果报考航天航空大学的吴大观班,入学即一次性奖励12.5万元。
  “虽然清华、北大有巨大吸引力,但并不是所有的高分考生都能选到一个好专业,所以希望争取这部分的考生来报考我们学校的顶尖专业。”北京某大学招生组的老师告诉记者,为了让高分考生选取专业吃上“定心丸”,他们还推出盖了学校印章的“录取推荐表”,承诺只要高分考生报考,“所选专业优先录取”。
  北京某“985”大学还推出了“志愿摸底”服务大打“人情牌”。“来我们这咨询的考生都会留下联系方式,活动结束后,我们就会从高到低分逐一打电话确定他们会否报考我们学校,报考哪个专业。一方面‘志愿摸底’会让高分考生报得更放心。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协调考生报考的秩序,避免很多高分考生不约而同都挤到一个专业,最后录取不上的情况。”
  “可调剂专业”政策也是很多高校吸引考生的好办法。“如果没录取到满意的专业,入校一年后成绩排名在前10%,可以换专业。”有业内人士透露,这种政策可有效防止学校非热门专业受冷遇,从而拉低“录取分数线”。

前移的“战场”已经白热化
  实际上,不仅是考后“掐尖”,在高考前的自主招生阶段,高校对优质生源的争抢就已经“白热化”。
  记者在湖南一所省重点中学了解到,“比如,北大、清华这两所学校的自主招生是两个互不干涉的系统,学生只能从中选一,因此他们都希望学校将最优秀的学生给推荐过去。”有老师向记者透露,“自主招生是学生自愿选择报考,但如果出现尖子生大多选择了某所学校,那么另外一个学校就会有意见。中学方面的老师就需要出面做学生的工作,尽量协调一下,均衡一点。哪所高校都不能得罪,不然可能会影响到来年对我们学校自主招生名额的限制。”
  “虽然自主招生名额有限,但对象范围基本都是学校的尖子生。因此在报名的层面上,对考生就已经有了‘前期’影响。哪个学校好,哪个学校适合自己,学生这种意向会持续影响到后期的高考报考。”这位中学老师告诉记者。
  正因如此,竞争关系明显的清华、北大还将与优质学生对接的“触角”前移至高二。在湖南某重点中学,每年高二暑假,学校就会推荐考试排名靠前的学生参加暑期夏令营,参加后可以零门槛参加该校的自主招生。一位参加过的学生告诉记者,从某种角度而言,这种夏令营实际上就是对优质生源的“软广告”。
  不仅成绩优异的学生炙手可热,顶尖特长生,更是各高校争相抢夺的重点。“奥赛取得好成绩、全国体育赛事拿第一的学生,是高校日后参加相应竞赛取得‘政绩’的‘杀手锏’。这部分学生早就以‘保送’的形式被录取了。”一位中学老师告诉记者。

“违规招生”也在悄然发生
  “现场咨询、电话咨询、介绍学校专业优势、出台奖学金政策,这些规范化的招生举措都没有问题。但是,向学生家长宣扬不实的信息,这些违规现象值得重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
  事实上招生“暗战”之下,一些“违规招生”行为也在悄然发生。讲竞争对手学校的坏话、搜罗对方的负面帖公开发布、用欺骗语言影响考生的志愿选择。
  2011年7月,复旦大学曾在其招生网上发布声明,上海西南一理工科高校招办老师冒充复旦老师致电考生,称此前与复旦所签预录取协议取消,导致部分考生受骗修改志愿。之后,上海交通大学在其本科招生网上针锋相对地发布一则兼具回应、澄清和谴责性质的声明,直指有关“考生受骗修改志愿”的部分言论影射了交大。高校之间的“掐尖战”的激烈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熊丙奇建议,高考可以采用如今初升高的“等级评分制”,增加高校对学生的自主考评项,实现“考分+能力”的双重评价,弱化对分数线的苛求。
  “高考志愿填报学生的选择有限,所以高校招生的‘排他性’很强。因此考生、学校的双向选择需要强化。比如国外一名学生可以拿到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然后根据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声誉和教育服务再做选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储朝晖说。
  不少专家还认为,一些高校费尽心思将优质生源吸引入校,在培养环节却严重滞后,造成了不少学子入学后迷惘、失落。他们建议“抢优质生源”应该比拼教学质量和教育服务,应摒除“重招生、轻培养”弊端,优秀的大学不仅要吸纳优秀的人才,更要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声音
争夺高分考生是大学落伍的表现
  挖高分学生,就是想借助“高分”金字招牌证明自己的大学具有卓尔不群的教育影响力,这种做法放在前几年尚可理解。今天,高等教育已呈现国际化,很多考生已将选择的目光投向国外大学。数据也证明,未来职场状元很少是“高分学生”,可这些所谓名校的教育竞争还停留在“唯分是从”的世俗层次,说明其教育观念已严重落伍。
  这些年,国内高校的社会口碑在不断下降,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观念的落伍。高等教育评价停留在单调的分数性考试中,社会实践能力在考试模式中的比重非常低。高校太强调“学术力”,而忽略了“实践力”和“创造力”,以及对另类人才的宽容、赏识和制度性提拔。不少学生觉得,“在大学没有学到东西”、“后悔上大学”等。
  有两个反面例子:美国哈佛大学1996年曾把165名“高考状元”拒之门外。此外,香港的大学2005年也曾拒绝10位内地“高考状元”。因为这些大学更有独立自主、充满个性的录取标准,除了考试分数,还要对学生进行社会情商、创造活力和服务于社会公共福利的品质等潜质进行测试。所以,他们才会将“高考状元”看得非常轻。他们的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化和社会适应能力,都远比中国内地高。丁肇中也曾说:我所认识的拿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很多,但其中很少是学校里面考第一名的。可见理性认识高考状元,不追随世俗,而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价值性,才是真正的大学精神。
  虽然目前的高校录取模式具有局限性,但只要高校跳出“分数崇拜”的圈子,在高考成绩之外,再设置一个“综合加试”,同样可以将那些“学习呆子”筛查出去,而将那些不是高分但却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创造潜能的学生选拔出来。就是不举行此类考试,对低分的另类学生也大胆、积极录取,同样可以落实这种教育观念。
  当更多高校注重分数也注重创造性考试;注重高分效应也注重发展效应,大学就能形成科学、理性和良性的教育文化。非高分的学生也可能是优秀人才,大学要胸怀宽广,要以培养全面人才而非高分学生为目的,这样的大学才配得上“大学”二字。
◎相关新闻
高分生因社保 或只能读三本
  云南安宁一所中学的毕业生小王(化名)在今年的高考中获得了理科598分的成绩,比一本线高出70多分,却因为父母是外地户籍,且在云南工作多年没有按时缴纳社保费面临只能念三本院校。
  小王说,学校教务处的老师在考试前告诉她,其条件不满足云南省教育厅下发的文件要求。向有关部门了解后,小王得知高考她可以参加,只是志愿填报可能会受一些限制。由于自己从小就在云南,户口也在初中就迁过来了,小王没太在意。离考试还有三个多月,小王一家真的慌了。小王了解到,由于自己是外省迁入云南的,按照政策会因为没有按时缴纳社保金而受到志愿填报限制:只能填报三本及以下的院校。小王的父亲到社保中心询问,想要补缴欠下的费用,只是小王缺的是社保中心六年的缴费记录,要想及时补齐是不可能的。
  根据云南省招生考试委员会2013年下发的文件显示,小王这种情况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考生户籍在云南,具有在云南初中、高中六年学籍且就读时间满六年。第二,考生父(母)亲在云南具有六年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并具《云南省居住证》。最后一条,就是把小王卡下来的:按规定按时缴纳社保金的记录。
十龄童获高分 称发挥不理想
  6月25日下午4时,在福州鼓楼区梦山小区,十岁的冷然,与父母守在电脑边,第一时间查询出了他在福建省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中的成绩。
  “语文107,数学116,外语104,综合247,总分574,排名12570”看到这一连串的数字后,父母乐了,超一本线68分!但冷然自己却撇嘴,说数学和理综分,他没有正常发挥,本来还能再考高一点。
  念了三年小学,一年初中,两年高中,八岁中考,今年十岁念高二的冷然,是冲着要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这个梦想,参加今年高考的。按以往情况来看超过一本线就有希望,但没料到今年中科大少年班“门槛”升高,录取分与该校普通录取线差不多。冷然的妈妈说,他们拿到中科大少年班发来的准考证,与教育部门换来普通准考证后,跟着大部队一起参加同样的高考,若中科大少年班没录取,冷然会失去填报其他大学的机会。
      本报综合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