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龙春,原名郭汉丞,祖居潍县城,1948年考入北京大学理学院医预系读书。他先后参与编纂了《中华灯谜鉴赏》《儿童谜选》《猜谜必读》《开启谜宫的钥匙》等谜著多部。为发掘和保存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弘扬中华谜学,参与编纂了《中华谜书集成》,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历代谜籍的汇编,汇集自南北朝以来的谜集、谜语300种,兼及一些文集中的谜语专门篇章,分四册出版。 幼年好学,每学期都是第一名 郭龙春(1928.3-2003.8),原名郭汉丞,祖居潍县城西关大街(今潍城区东风西街),曾祖郭恩孚,清末著名诗人。祖父郭宣伯,父亲郭德周(字质安),母亲刘兰培。郭德周在刘兰培怀有身孕时,因到济南谋职感染瘟疫而病故,其母后来生下龙春,成为遗腹子,靠母亲抚养成人。 郭龙春幼年先后就读于潍县丁氏继志小学、郭氏励新小学,潍县县立初级中学、昌乐中学。1948年考入北京大学理学院医预系读书。据郭龙春在县立中学后来的同学回忆,他是日伪时期的第二十九级学生。 当时担任校长的国画家徐培基,经常在每学期终了,以自己所作山水画当奖品,题名奖励各班学习成绩名列前三名的学生,郭龙春当班长,每学期都是第一名,也就常常拿到奖品。低年级的同学们见到这位“大学长”,对他常穿一袭褪色的大褂子,终日笑嘻嘻的样子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郭龙春于解放前在北大上学时参加了共产党。北京刚一解放,就被调到了人民日报社工作。虽然说不上有什么突出的事迹,但是他当记者时扎扎实实地写了一些好稿,后来他大部分时间当编辑,工作起来认真细致,任劳任怨。为了尽善尽美地编好稿件,他从未按时下班过,经常是连晚饭都顾不上吃,一直熬到很晚才回家。就连大年三十晚上吃团圆饭,家里人也是催上几次才能把他叫回家。 编辑改稿,能磨善砍十分仔细 郭龙春的认真劲儿也是有目共睹的,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段存章因此既感激又佩服他。段存章原来是名农民通讯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在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全国农业先进单位大寨长期蹲点。1968年夏天,他初次到人民日报社送稿,接待他的就是郭龙春。大约一个月后,编辑部约段存章来京改稿,走进报社办公大楼,他看到走廊上贴满了大字报,其中有揭发郭龙春的,当时段存章想,稿子怕是“黄”了。一天他出外回招待所,见到桌子上放着一张排好的清样,并有郭龙春的附言:“请你修改”。不久,《人民日报》在二版以大半版刊登了这篇关于昔阳的报道。郭龙春在自己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坚持把基层通讯员的来稿负责到底,实在令人感激不尽。 上世纪七十年代,段存章被调到人民日报社记者部当记者,郭龙春当时在编辑部,是郭龙春把他一篇篇习作逐字逐句修改后见报的。“郭龙春改稿,我常在一边看,有时他一边改,我一边抄,有时实在改不下去了,他也不烦、不恼、不发脾气,耐心地说,‘这一点是不是重新写一写’,我重写后,他继续修改。我写的许多稿子,都是经过老郭梳妆打扮才‘嫁’出去的。”段存章回忆说。 刚刚粉碎“四人帮”那几天,郭龙春的笑声多了。他白天上班早,夜里忙加班,有一天凌晨一点多,郭龙春与段存章对坐在编辑部215房间,一字一句推敲长篇通讯《大寨党支部带领群众揭批“四人帮”》,当时新华社已发出《大寨人与“四人帮”作斗争》的通稿,郭龙春把段存章写的原稿与新华社的稿对照,冷静地核对事实,准确地把握造句。在郭龙春的建议下,把文中不准确的情节和对话修改了。这件事,段存章印象深刻,也懂得了什么叫冷静思考,什么叫事实第一。郭龙春当编辑改稿是以能磨、善砍、“刮骨疗毒”出了名的。 采访拒绝吃请 办公不谈条件 据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当记者的张何平回忆,1976年夏天,他和郭龙春到山东某县采访,县委报道组的同志出于感谢,送给老郭一条好烟,老郭坚决不要,一再谢绝,为此几乎闹红了脸。张何平从未见过老郭发火,一向为人谦恭、性情温和的老郭,在事关记者作风和党报形象的事上真是寸步不让。 1982年夏天,张何平被派到辽宁当常驻记者。去之前,老郭已在辽宁单兵作战多时。当时,老郭住在省人大招待所一间10平米左右的小屋,房间没有卫生间、没有电话,看不到报纸、文件。老郭有痔疮,每天都熏洗,十分不便。 见他艰难的情景,张何平劝他找省委帮助解决记者站的办公用房,老郭总是说省委办公用房很紧张,不好开口。 后来辽宁日报社建宿舍楼,拟给人民日报记者站一套,老郭心里很不落忍,说辽报住房很拥挤,不能给人家添麻烦。直到老郭离开辽宁记者站,也没有个像样的办公室和住处。可就在这么简陋的条件下,老郭写出了一篇篇有力度、有影响的报道,在辽宁,提起郭龙春,凡认识他的人都敬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