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帆 当地城管有意帮扶环卫工本无错,但仅以行政手段号召商家献出爱心,得到的未必就是爱心,而是迫于“压力”的无奈选择。爱心早餐更像是商家与环卫工、商家与当地城管之间的交易,当爱心与权力和利益捆绑,那么爱心早餐便“变味”了。这样的爱心早餐,环卫工如何下咽? 一个多月前,湖北荆州沙市区城管委发出了一个爱心“征集令”,希望商家免费给环卫工人提供早餐。计划征集50家商家,但到7月8日,响应并且挂牌的不足一半。而去享用免费早餐的环卫工人更是寥寥无几。有商家称,把门口扫干净才给环卫工人提供爱心早餐,“我想给你吃就给你吃,不想给你吃就不给你吃”。 (本报今日A20版) 让环卫工人免费享用早餐,本是一件值得点赞的爱心行动,孰料竟落入少人问津的尴尬局面,不仅商家积极性不高,就连受惠的环卫工人也冷眼以对,是谁让爱心变得如此尴尬? 作为一项爱心行动,商家提供免费早餐应本着无私的原则,但沙市区部分早餐店却为爱心早餐捆绑了附加条件:打扫门前卫生才有饭吃。显然,爱心早餐已经成了一种交易,环卫工人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一份早餐,哪还有爱的味道?况且,从商家“我想给你吃就给你吃,不想给你吃就不给你吃”的言语中,透出的只有不屑和傲慢,将早餐异化为“施舍”,与爱心的本意背道而驰。 既然无意奉献爱心,这些商家为何要“打肿脸充胖子”呢?或许这只是身不由己而已。此次行动的发起者是当地城管,他们手握对这些商家的执法权力。如果商家积极响应当地城管的号召,加入提供爱心早餐的队伍之中,作为“回报”,当地城管在日后的监督管理中,是否会手下留情、甚至网开一面呢?相反,若商家拒不“就范”,不提供爱心早餐,恐怕会就此与当地城管“结怨”,留下被“穿小鞋”的后患。 当地城管有意帮扶环卫工人本无错,但仅以行政手段号召商家献出爱心,得到的未必就是爱心,而是迫于“压力”的无奈选择。在这次爱心早餐行动中,除了征集商家的吆喝声,我们看不到当地城管的实际行动,组织者“一毛不拔”,却要求商家响应号召,何异于“借花献佛”?用他人的付出在自己的政绩簿上歌功颂德,难怪征集50家门店挂牌的还不到一半。 至此,爱心早餐更像是商家与环卫工人、商家与当地城管之间的交易,当爱心与权力和利益捆绑,那么爱心早餐便“变味”了。这样的爱心早餐,环卫工人如何下咽?在笔者看来,当地城管不该以行政手段征集爱心,而应“身先士卒”,拿出部分经费补贴爱心商家,唤醒商家内心真正的爱意。否则,用行政手段交易而来的爱心,只会遭到环卫工人的“唾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