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在入伏前感受“离太阳最近的人”的“云端生活” 市气象台昨日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 潍坊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越来越多高耸着的建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位置比这些建筑更高的,是那些塔吊工们,他们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人”。伏天的太阳对他们来说,无异于一个大火炉。坐在仅有1平方米的操作舱内,四周是晒得发烫的钢铁,眼底是锈迹斑驳的钢筋,他们能够看到更远的风景,孤独却又倔强地俯瞰着这个城市里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7月17日,在入伏的前一天,记者走近塔吊工人,见证他们高温下的“云端生活”。 记者探访 操作舱狭小 只容下一人 7月17日上午10时,走到奎文区北海路与健康东街交叉口附近,远远便看到了比30多层楼房还要高的黄色塔吊。朝着塔吊的方向往前走,记者来到了加州世纪尊品小区的建筑工地。 当天的气温最高达到了39℃,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十几位工人头戴安全帽,正在工地上忙碌着,脖子上挂着的毛巾湿漉漉的全是汗水,高温似乎把他们平时跟同伴们说笑的力气也蒸掉了。 转到工地的另一端,一台百米高的黄色塔吊钢架耸入云端,站在塔吊下面,记者将头使劲向后仰起,才能看到塔吊的顶部。巨大的旋臂、狭窄的操作舱,站在塔吊底下,根本看不到塔吊工的身影。 “向上5米,再向右移动一点。”“减至2速、1速、停!”伴随着对讲机里传来的一声声命令,塔钩将材料一点点吊至准确的位置。“几乎所有的建筑材料都要靠他们操作塔吊吊上去。小到一小车混凝土或者砖头,大到十几米长的钢筋、铁板,都要靠他们根据对讲机里的指令准确送达。”工地相关负责人林海介绍。 为了近距离了解塔吊工的工作,记者随同工作人员来到了正在施工的30层高楼楼顶。尽管如此,距离塔吊工工作的操作舱还差近10米,站在楼顶,只能偶尔看到塔吊工的身影。操作舱上盖了一个绿色的防尘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叫防尘网,夏天就靠它挡太阳。 由于操作舱内空间狭小,只能容下一人,再加上高空攀爬铁架危险,记者只能站在90米高的楼顶仰望。记者发现,每一次吊起货物移动时,塔吊的铁架子也会跟着左右摇晃,让人看着心头不禁发凉。 爬到百米高 需要十分钟 上午10时30分许,塔吊停止了摆动,一个身穿红白蓝条纹T恤、白色短裤的瘦小身影从操作舱里爬了出来。双手紧紧把住塔吊架,低着头小心翼翼地踩着脚下一层层阶梯往下爬,伴随着塔吊工身影的下移,塔吊轻微摇动着,大家都默默注视着塔吊上的那个身影。 十几分钟后,这个身影终于站在了记者面前,小平头,黑框眼镜,微黑的皮肤,脸上挂着灿烂的微笑,露出整齐的牙齿。很难让人相信这个青春阳光的小伙,就是刚刚在百米高的塔吊操作舱里无声无息工作的塔吊工。他叫朱琦璇,今年只有20岁,已经从事塔吊工作两个年头。 “早知道今天有来采访我的,我就打扮打扮了。”朱琦璇笑着打趣道,手里还握着一双有点发黑的白色线手套。“得保持卫生,不戴着手套,架子上的铁锈就得把手弄脏了。”看到记者的目光落到了他手中的手套上,朱琦璇继续贫嘴说。 记者追问是不是为了防止塔吊的铁架子烫手,朱琦璇这才正色说,其实戴手套的主要目的还是防止铁架磨手,带着手套也更安全。 “铁架子晒了那么久,有时候会很烫,带着手套有隔热的效果,而且大夏天的,手心会有很多汗,也是为了防止爬塔吊架的时候打滑。”朱琦璇说,塔吊100多米高,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去楼房南侧的升降梯蹭一段,到20多层时再往上爬。但是,如果遇到工期紧,升降机每次都要拉很多货,他们就不得不从底层一直爬到塔吊的顶端。 “因为塔吊太高,在往上爬的过程中塔吊还会摆动,幅度最大能达到半米,一般人根本不敢爬。”朱琦璇说,他从底层爬到100米的塔吊操作舱,大概需要10分钟的时间。 家人不同意 迷恋未削减 说起为什么会选择塔吊职业,这位90后的临沂小伙表示,自己喜欢塔吊高空作业的那种刺激感,2年了,这份迷恋未曾削减。 “最初,我告诉父母自己想从事塔吊工作,要去学证时,他们都不同意,感觉这份工作实在是太危险了。”朱琦璇说,但是那时的自己就是想干这一行,最终父母拗不过他,答应了。 “从培训到正式工作,父母每天都会打电话让我加倍小心,不过现在时间长了,他们渐渐地也放心了。”朱琦璇笑着说,他的女朋友也不是很喜欢这份工作,但是看到他那么喜欢,也拿他没办法。 从事塔吊工作,除了需要攀爬百米高的铁架到达操作舱,并在操作舱中进行高空作业外,很多时候还需要走出操作舱,爬到与地面平行的旋臂上进行简单的维修。 “有时候旋臂另一侧的绳子松了,我们就会系上安全带和做好防坠落措施,从操作舱里爬到旋臂上,将绳子整一下,那时候整个人有种挂在旋臂上的感觉,再加上旋臂会微微摇晃,即便是系着安全设备,也得非常小心才行。”朱琦璇说,每次爬到旋臂上,他心里并没有恐惧感,而是感觉刺激好玩。 据朱琦璇介绍,他们每一两个月还要给百米高的塔吊紧螺丝。双脚踩在台阶上,一只胳膊挽住铁架,找一个安全的位置,另一只手拿着扳手,将螺丝一点点拧紧。 朱琦璇说,每次检修,从最底层爬到最高层,往往需要近2个小时,实在累了,就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蹲在铁架子上休息一下。“经常爬到高处时,就会往下看看,再看看四周,有点累但是又很兴奋。”朱琦璇说。 独自在高空 无聊难消解 2年了,这份在他人看来不敢挑战的工作,在朱琦璇眼里充满了乐趣,唯一让他感觉不好的便是一个人在高空。“有点无聊,一上午或一下午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朱琦璇说,上去的时候带杯水,就很少再下来。操作舱内1平方米左右的空间也不允许其他人上去,只有20岁的他不喜欢那份孤寂和枯燥。 “忙碌的时候还好,一上午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但是不忙的时候,就不知道该干啥了,4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就会过得特别漫长。”朱琦璇说,无聊的时候他会俯瞰一下城市的美景,不过时间长了,也感觉没得看了,只能一个人发呆。 “尤其是夏天,操作舱里虽然有风扇,但还是很热,坐着一上午不动,屁股底下火烧火燎的。再加上四周都是铁皮,上午10时后,铁皮会变得很烫,一不小心碰到就会烫得很疼,这时候,一个人在上面格外难熬。”朱琦璇说,“现在工地上施工特意避开了高温时段,这对我们来说好过了很多,下午3时左右开工,虽然还是很热,但已经很幸福了。” 一个人无聊的时候,对讲机里传来的远程“遥控”,对他来说是唯一的乐趣。“在上面不敢喝太多水,要是内急,就尿到操作舱的桶里,收工时带下来。”朱琦璇说,每次下班后,他稍微休息后便会和朋友一起出去玩,逛商场、玩轮滑,弥补一个人高空作业的无聊。 记者体验 塔吊的钢铁 被晒后烫手 塔吊的操作舱在最高处,距离地面约100米,远远望去,那个小小的操作舱只是高空中的一个小黑点。 为了能近距离看一下朱奇璇的工作环境,记者本想爬上去,但由于操作舱太高,工作人员担心安全问题拒绝了记者的要求。于是记者在工地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一起乘坐升降机上楼顶,轰隆隆的升降机一点都不温柔,由于启动的时候抖动得厉害,一上来便吓了记者一跳。随着升降机不断升高,地面上的人和物也开始慢慢变小,记者偷偷扶住了升降梯的墙壁。10层、20层,升降机还没有停,记者再也不敢往下面看,也不知道是天气热还是心里紧张,记者的衣服湿了一大片。 终于到了27层,这样的高度加上没有安窗户,站在楼上还是没有安全感。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战战兢兢地爬到了30层。这里的视野很开阔,紧张感消除了不少,但是得在更接近太阳的地方经受太阳的炙烤。 在上楼之前,工作人员说楼顶会有风,但上去之后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没有任何遮阳的地方,那些横放着的钢筋摸上去烫得厉害。 记者走到楼顶的边缘,90多米的高度让人看着眼晕,记者急忙往回退,而此时的朱琦璇仍然在操作舱里紧张地工作着,他所在的地方高约100米。记者试着摸了摸塔吊的钢铁,虽然比钢筋的温度稍低,但是仍然有些烫手。 文/图 本报记者 范国强李早花(署名除外) 高温预警 未来三天最高温均超35℃ 7月18日入伏,这也预示着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已经到了。似乎是为入伏做好预热,16日和17日,我市的最高气温都在35℃左右,很多市民直呼热得受不了!17日下午,记者从市气象台获悉,未来三天,闷热天气仍将继续,我市的最高温度都超过35℃,最低气温也在25℃以上。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三伏天的典型气候特征就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俗语道“寒有三九,热有三伏”,古人认为,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日子,所以要“伏”,宜静不宜动。现代气象统计也证实,这段日子是一年到头气温最高的时段。 17日上午10时许,记者在奎文区福寿东街与文化路交叉口看到,虽然太阳不像前一天那样晒得厉害,但还是感觉闷热无比,过往汽车都关紧窗户,打开了空调,行人纷纷撑起了遮阳伞。 租住在泰华领域的张先生告诉记者:“昨天白天热了一天,到晚上热气还没散去,屋子里闷热无比,开着窗也不管用,一晚上风扇一直开在三档上,都没怎么睡着觉。” 17日下午2时20分,市气象台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预计我市连续三天的日最高气温都将在35℃以上。“市民在午后要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及时为身边的老、弱、病、幼人群提前做好充足的防暑降温准备。再就是需要在高温条件下作业和白天需要长时间进行户外露天作业的人群,应当及时做好必要的防暑准备。”市气象台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记者从市气象台了解到,18日是入伏的第一天,继续受夏季强对流天气的影响,18日和19日,我市局部地区有雷雨天气,但不会影响当天的高温,从20日起天气转晴。“入伏以后,高温天气会出现得越来越频繁,18日、19日之后,短时间内没有大范围降雨了。”市气象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市气象台17日下午3时发布的最新气象信息,未来3天我市的具体天气状况为: 18日,内陆地区多云间晴,局部有雷雨,南风2—3级,雷雨地区雷雨时阵风5级,25℃到36℃;北部海区多云,南风4—5级,24℃到33℃。 19日,内陆地区多云转晴,局部有雷雨,南风2—3级,26℃到36℃;北部海区多云转晴,南风4—5级,24℃到33℃。 20日,内陆地区晴到少云,南风2—3级,25℃到36℃。北部海区晴到少云,南风4—5级,24℃到33℃。 本报记者 孙永莲 医生提醒 天气炎热,冷藏食物要少吃 17日,记者从城区各大医院了解到,随着高温天气持续,急性胃肠炎患者明显增多。有关专家表示,若处理不当,放在冰箱中的食物同样可能变质,进食后极易引发胃肠疾病,市民应定期清理冰箱,冷藏后的剩饭剩菜也一定要高温加热后再吃,牛奶最好煮沸后食用。 17日上午,家住潍城区苗圃二路的赵女士因夜里出现了严重的腹泻来到医院急诊。经过检查并结合赵女士的化验指标,医生诊断赵女士的腹泻是因为吃了不洁食物而引发的急性胃肠炎。 赵女士告诉记者,15日晚上她买了一个西瓜,由于家中只有3口人,当晚吃了一块后就把剩下的放进了冰箱里。16日晚上下班后,她一回家就把西瓜从冰箱里取出,吃了几块。“从晚上12时开始,我就感觉肚子疼,拧着劲儿的那种疼。然后不停地往厕所跑,几乎一夜没睡。”赵女士说,“幸好当时没给3岁的儿子吃,不然儿子也要跟着遭殃了。” 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魏茂周告诉记者,近期因为天气炎热,患急性胃肠炎的病人明显增多,每天门诊都会接治10几位此类患者。“这个数字只是白天消化内科门诊上的,还有很多患者是晚上到急诊去检查治疗的。”魏茂周说,大多数前来就诊的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恶心,其中大部分是成年人。 据魏茂周介绍,相比其他季节,人的肠道在夏季要脆弱些。“那些上吐下泻的急性胃肠炎患者,多数吃了放冰箱太久的食物,或喝了太多的冰镇饮料等。尤其是老年人,由于不愿意浪费,吃了放在冰箱里隔夜的剩菜剩饭,这样极易引起不适。”魏茂周同时表示,食用烧烤、生虾、生蟹子以及没炒熟的芸豆、土豆也是导致急性胃肠炎的重要原因。 “冰箱本身没有杀菌功能,在低温下尽管微生物生长变慢,可仍有一些不怕冷的细菌和霉菌在生长繁殖,所以食物长时间存放在冰箱里面仍会变质。若从冰箱取出食物而加热不彻底,就有可能将致病细菌带入体内,后者释放毒素或以其他方式导致人体腹泻。”魏茂周说道。 魏茂周提醒说,要养成良好的使用冰箱习惯,夏季是细菌繁殖最快的季节,冰箱应经常清理,才能控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另外,预防冰箱性腹泻的方法就是要尽量食用新鲜的食品,尽可能不要在冰箱中长时间存放食物。那些确需在冰箱里保存较长时间的食物,最好放进冷冻室。 魏茂周同时表示,很多家庭都习惯把牛奶放进冰箱。“市民要喝放在冰箱里的牛奶时,一定要将其煮沸。”魏茂周说。 本报记者 张身率 张静 ◎国内天气情况 我国中东部地区 迎最强高温天气 据中国天气网消息,18日—21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江淮、江南、华南北部将出现日最高气温在35℃—37℃、局部38℃—40℃的高温天气;22日—25日,黄淮、长江中下游等地的部分地区还将出现高温天气。 随着18日三伏天的正式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今年来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高温天气过程将正式拉开序幕,其中华北黄淮一带将由目前的干热转为闷热的“桑拿天”,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将进入高温伏旱阶段。 炎热的天气还将持续,由于副高北抬,高温范围也将明显扩大,而且南方地区湿热的热带海洋气团也将被推送到华北地区,天气将由目前的干热转为闷热天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桑拿天。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表示,18日—20日前后,是华北、黄淮一带此次天气过程中高温强度较强的时段,届时相对湿度将达到80%左右,体感会非常闷热。 何立富还表示,华北、黄淮一带地区还有可能出现极端高温天气。“这些地区的炎热程度将会超过现在,一些地方最高气温有可能达到39℃—40℃,局地突破40℃也有可能的。” 本报综合报道 台风“威马逊”来袭 发布海浪红色预警 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 受今年第9号台风“威马逊”的影响,17日中午到18日中午,我国南海北部将出现7到11米的狂浪到狂涛区;广东西部、海南东部沿岸海域将出现4到6米的巨浪到狂浪。国家海洋预报台于17日中午将海浪预警级别提升为红色,这是我国今年发布的首个海浪红色预警。 记者从国家海洋预报台了解到,台风“威马逊”16日进入我国南海后,一路以20公里/小时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步步紧逼,受南海高水温的影响,强度不断加强。预计“威马逊”将于18日中午在海南陵水到广东阳江一带沿海登陆,预计登陆强度为强台风级别,届时将带来狂风骤雨、巨浪及风暴潮。 国家海洋预报台提醒,在上述海域作业的船只注意安全,沿海各有关单位提前采取防浪避浪措施。 近期南方强降雨 已造成34人死亡 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 中国民政部网站17日发布消息称,近期南方强降雨造成8省市受灾,34人死亡21人失踪。 其中,贵州因灾死亡10人、失踪10人,湖南因灾死亡9人、失踪11人,江西因灾死亡6人,湖北因灾死亡3人,四川、云南各因灾死亡2人,重庆因灾死亡2人。 7月10日以来,西南至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出现强降雨过程,局地大暴雨,引发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