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6日下午,重庆276路公交车上,一位老太太将唯一空位让给了十六七岁的孙子,却要求另一个年轻人给其让座。年轻人没让座,老人便大声抱怨其没教养,惹得车上乘客议论纷纷。(7月20日《重庆商报》) 年轻人给老人让座没有理由 □万吉良 表面上看,这位老人将车上唯一的空位让给了十六七岁的孙子,却要求坐在一旁的年轻人给其让座,有不妥之处,这或许是老人的过错,且最大的过错就是没能给自子的孙子一个教化的机会。 但作为一个年轻人,却不能因为别人的过错,就理直气壮地不让座,否则就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如果人们都去支持这位不让座的年轻人,岂不是给了那些缺乏“让座意识”之人以口实。 由此思彼,笔者又想起了那些“扶与不扶”的讨论。本来搀扶老人也是搀扶社会的道德良知,绝不能因那一个个“扶不起”的个案,而沉浸在埋怨和等待中,让“当扶”迟迟成不了社会风尚。 相比之下,给老人让座并不是一个“技术活”,所以最好不要找理由不让座。只有这样,才会通过一个小小的座位,看到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回归与传递,最终壮大社会的正能量。 没道德奉献凭啥要道德福利 □傅万夫 这位老人对孙子的爱护,暴露出她在道德的坚守上,本身就是一个不及格者,这时候却要享受道德福利,还打着道德的旗号,总让人产生一种“倚老卖老”的感觉。而事实上,有这位老人心态的人不在少数,包括那些觉得跳广场舞是自己权利的大妈们,她们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没有考虑别人的权利是否因此而遭到破坏,这就是一种自私,而在这种自私下形成的所谓道德圈子,满足的只是一己私利而已。 种什么因,结什么果。笔者当然不认为这个年轻人的做法就一定正确,但同样不觉得这位老人的做法有值得同情之处。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这是一种美德,它的美丽在于让人们感受到了这种付出。这种美德传承,才是道德社会的渴盼与希冀。也就是说,道德的遵守与形成,需要遵守道德的每一个方面的共同努力,老年人可以享受尊老爱幼的道德福利,但前提是,他们曾经为这个道德领域做出过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