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百年京剧村,不管男女老少都能哼一段 |
临朐杨家庄从光绪年间便有人演京剧,如今家家参与自编自演远近闻名 |
|
在“小戏之乡”临朐县,有一个妇孺皆知的百年京剧村——东城街道杨家庄,从清朝光绪年间起,该村村民便开始学唱表演京剧,迄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已经传承五代。在杨家庄,家家户户都会唱几句京剧,今年77岁的唐廷英更是从“花旦”唱到了“老旦”。为了将京剧更好地传承下去,如今杨家庄京剧免费学习班已经开课。7月17日,记者来到临朐县东城街道杨家庄,揭开这个百年京剧村的神秘面纱。 现场 老少同乐演唱《红灯记》选段 “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17日,记者在临朐县东城街道杨家庄一户村民家看到,11岁的小女孩刘丛菡正有模有样地唱京剧《红灯记》选段,她的邻居吴克宽拉着京胡伴奏,一老一少配合得很默契。 正在拉京胡的老人名叫吴克宽,今年65岁,从小便跟着村里会拉京胡的老师学艺,一手京胡拉得让听者禁不住竖起大拇指。如今,吴克宽在村里收了十五六个“徒弟”,大的十五六岁,小的只有六七岁,刘丛菡就是吴克宽的“得意门生”。 一曲《红灯记》选段唱完,吴克宽显然对刘丛菡这名“得意门生”的表现十分满意。吴克宽告诉记者,自己的家乡杨家庄是远近闻名的“百年京剧村”,家家户户都会唱几段京剧。如今村里不少娃娃跟着自己学京剧,也让他有种“后继有人”的欣慰感。 刘丛菡不仅仅学唱京剧,还学习月琴和京胡。刘丛菡的母亲告诉记者,她嫁到杨家庄十多年来,也爱上了哼唱京剧选段。“最初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跟着老人学唱戏学拉琴,我跟丈夫商量了下,也让女儿跟着学。”刘丛菡的母亲说,“孩子既然生在杨家庄,就应该多学学京剧,让京剧在杨家庄一代代传唱下去。” 见证 近百年戏服用手一抠一个洞 随后,记者来到杨家庄第五代京剧团。在杨家庄第五代京剧团现存的京剧戏服里,有一件蓝色戏服是“古董”级宝贝,这件戏服是由杨家庄第一代京剧戏班成员亲手制作,一直保存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可以说,这件戏服是杨家庄百年京剧的历史见证。 这件蓝色戏服是一件素净的蓝色大褂,没有绣制花纹,只有缝制补丁的一个个针脚,间或还有一个个虫咬的小洞。戏服的颜色已经发旧,一看便知已有年头。今年77岁的京剧爱好者唐廷英告诉记者,这件戏服已经无法穿了,由于时间已久,衣服材质很脆弱,用手一抠就能抠出窟窿。 唐廷英说,这件戏服是特意为演唱《苏三起解》做的衣服,是演员穿在最里层的戏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舞台上扫除一切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杨家庄业余京剧团价值10多万元的服装、道具等葬身火海。“这件戏服之所以能保存下来,是因为很素净,没有花纹,被村民偷偷藏到了家里。”唐廷英说。 说起当年被一把大火烧掉的戏服,唐廷英痛惜万分。唐廷英清晰地记得,烧掉戏服之前,她把自己最爱的几件戏服试了一遍又一遍,用手不断摩挲,最后一咬牙扔进了火里。 观察 82岁老人手抄乐谱摞一人高 今年82岁的刘月平是杨家庄京剧团的骨干成员,七八岁开始学习拉京胡。刘月平没读过几年书,但是为了学习京胡,他亲手抄写的乐谱摞起来已有一人多高。 记者在刘月平老人家看到,抄写乐谱的纸张已经发黄变脆,上面的字迹已有些模糊。用来抄写乐谱的本子既有大的作业本,也有小的笔记本,还有用废旧挂历做成的本子。由于经常翻阅,乐谱本子已变得破破烂烂,页面上粘贴着横横竖竖的胶纸。 刘月平告诉记者,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京剧爱好者,在耳濡目染之下,他从小便对京剧很着迷。从七八岁学京胡开始,刘月平四处搜集资料并且亲自动手抄下来。由于家庭贫困,刘月平早年总是在一盏煤油灯下熬夜抄乐谱。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但是刘月平始终保存着这盏煤油灯,不舍得扔。 “记得那会儿,有时候冬天特别冷,家里不生炉子,我冻得受不了,便到床上盖上被子,手上戴着两个暖筒继续抄。”刘月平回忆道。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他从未放弃过学京胡,即便现在已年过八旬,仍然坚持抄写乐谱。“就是靠着这股学习的劲头,杨家庄的京剧才能一代代传承下来。”杨家庄第五代京剧团团长吴克文说。 人物 近60年从“花旦”唱到“老旦” 今年77岁的唐廷英同样是杨家庄京剧团的骨干,虽然已年过七旬,但脸色仍然红润。唐廷英告诉记者,她是杨家庄京剧团的一名老演员,不同之处在于,她不是土生土长的杨家庄人,而是从青州黄楼嫁到该村的。唐廷英真正开始唱京剧,是从嫁到杨家庄开始的,这一唱就是近60年。 唐廷英说,还没嫁到杨家庄时,就很喜欢听京剧。19岁那年,唐廷英成了杨家庄的新媳妇儿。自嫁到杨家庄,自幼热爱京剧的她如鱼得水,一有工夫便跟着老师学唱戏。虽然学,但是她自矜“新媳妇”的身份,从不在外面唱。 而第一次登台献艺,唐廷英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一个正月十六的晚上,村里演出《武家坡》,一名演员临时身体不适无法上场。”唐廷英回忆道,当时村里让她顶替演出,唐廷英开始硬是不上台,后来眼看演出无法正常进行,一咬牙一跺脚上了台。 由于唐廷英在京剧方面很有天赋,一登台献唱,良好的唱功博得了满堂彩。此后,唐廷英便成了杨家村京剧团的骨干成员。“年轻时我唱‘花旦’、‘青衣’,如今年纪大了,唱‘老旦’、‘老生’。”唐廷英感慨道,虽然年龄不断增大,但是京剧一直伴随着她。 变化 赴外演出从肩挑人抬到乘轿车 由于经常外出演出,杨家庄京剧团的外出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肩挑人抬,到如今的乘汽车出行,杨家庄京剧团的外出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今年82岁的刘月平老人介绍,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村民外出演出都是靠步行。由于戏服、道具较重,每次出行,村民都要带九个大箱子,每个大箱子都有几十斤重,村民只能自己抬着。“有时候演出地点较远,有几十里路,就要提前很久出发。”刘月平说。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村民演出便用扁担挑着行头。说起用扁担挑行头,刘月平还记得听村民讲述的一件事:“有一次,一位村民用扁担挑着行头,路上不小心跌到山坡下,摔了个鼻青脸肿,尽管如此,还是硬撑着化了装上台演出了。”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村民开始用推车推着行头演出。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了自行车后,村民将行头放到自行车后座上。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了大卡车后,村民外出演出便轻松多了。而如今,村民演出都是乘坐小轿车。“随着杨家庄京剧的名气越来越大,有时候,演出方会派车来接。”吴克文笑着说。 现状 村京剧团已经传承到第五代 吴克文告诉记者,杨家庄京剧已经传承五代,在不同的时期,杨家庄京剧有着不同的特色和内容,内容足以看出时代的变迁。 吴克文说,杨家庄京剧戏班最初由村民自发组成,表演曲目多以伦理道德、戒毒劝学等反映群众生活和大众心声的剧目为主,村民不在乎表演有无报酬,只为自娱自乐,所用服装、道具都是由村民自愿捐助。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杨家庄已基本形成了家家都参与、户户有演员的格局,打下了“草根戏班”表演京剧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村里更是本着“农闲大办、农忙不办”的原则,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杨家庄“京剧戏班”逐渐升格为“村业余京剧团”。 “文革”期间,“破四旧”中剧团价值10多万元的服装、道具等付之一炬,后来随着形势发展,村民开始演唱革命样板戏,排练《红灯记》、《沙家浜》等,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改革开放后,杨家庄京剧团不断推陈出新。 目前,杨家庄京剧团已传承到第五代。现任团长吴克文表示:“现在生活好了,父老乡亲唱京剧的热情更高了,京剧团现有成员60多个,没有工资,大家不为别的,就是喜欢唱戏,只要村民们爱听戏,我们就会一直唱下去。” 传承 开设免费学习班教授下一代 自清光绪年间,京剧在杨家庄扎根开始,一百多年来,京剧已成为杨家庄独特的文化。目前,杨家庄拥有人口1100余人,仅参加村里第五代京剧团的村民就有60多位,村中会唱戏的更是多达300人,上到耄耋老人,下到幼童,家家户户都爱唱京剧。 近两年,杨家庄办企业的越来越多,从事铝合金、建材加工的人占到了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年收入超10万元的家庭达60多户,村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经济的发展为村民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更多选择,但村民对京剧的热爱有增无减。“再好的节目也不如在戏台下听一出戏”,唱戏听戏已成为杨家庄人骨子里的爱好。 据该村党支书吴绍坤介绍,近年,村里筹资60多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文化大院和戏台,添置了新乐器和行头,杨家庄京剧团一年仅外地演出就有10余场,逢年过节更是在村里一唱好几天。 吴绍坤告诉记者,为了将杨家庄京剧真正传承下去,前段时间,杨家庄京剧免费学习班正式开课了。学习班分为少儿班、成年班和老年班,内容包括京胡、打击乐器、老生花脸、老旦等。所有学习费用均为免费,杨家庄及周边村庄的学员均可免费前来学习。 “自从免费学习班开课后,来报名的人络绎不绝。”吴绍坤笑着说。 回顾 杨家庄京剧起源于光绪年间 据吴克文介绍,杨家庄京剧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迄今已有110余年的历史。清朝光绪年间,京剧名家频繁在宫中献艺,京剧以其优美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了广泛欢迎,声势日强。杨家庄外出经商的村民刘万顺、刘万友、赵文山等人经常进戏园听戏,学会了不少名剧名段,回村之后将学到的戏曲演唱,受到村民的喜爱,大家竞相学唱,杨家庄学唱京剧的历史便由此开始。 “我的父亲名叫吴明堂,生于光绪27年(1901年),父亲年少时便在村戏班学唱武生。”吴克文说,受父亲影响,他从小就热爱京剧,“由此看来,杨家庄的京剧至少已经有110余年的历史了”。 吴克文表示,他小时候听父亲说过,第一代“杨家庄京剧戏班”成立时,村里参与的演员有60余名。“听父亲说,他当时所在的京剧团聘请科班老师来村里现场教学,村民利用农闲时间抓紧排练,整个村庄的京剧氛围十分浓厚。”吴克文回忆道,父亲当时跟他提过,当时杨家庄的京剧在县里很有名气。每到正月里、二月二、三月三这些传统节日,村里都扎戏台唱京剧,这方唱罢你登场。不仅自演自看,而且外村及青州的老百姓都来看。逢年过节还经常受邀到各村演出。 A6-A7版文/本报记者 李楠 A6-A7版图/本报通讯员 白瑞成刘明志(署名除外)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