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张奇文所编撰的著作。 |
|

|
|
张奇文善做奇事,“一老一小”也是他有名的段子。“老”是与周凤语、丛林等编辑出版了《名老中医之路》一书;而“小”就是在山东中医学院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中医少年班。此举被称为开了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的先河。 首创中医少年班,培养人才从娃娃抓起 “育才选士,为国之本。”中国人才的培养是解决中医乏人、乏术的重要措施。“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1985年,时任山东中医学院(今山东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的张奇文对中医教育制度进行了一次大胆尝试,创办我国第一个中医少年班。此举开创了高等中医教育的新模式,得到许多同道尤其是名老中医的赞许。 问起创办中医少年班的初衷,张奇文说,主要是根据自己习医的体会以及名老中医言传身教的熏陶。特别是在编撰《名老中医之路》过程中,我国名老中医谈自己治学与成才之路时,都强调自学、承师和家传这三条途径,而绝大多数人又是从少年甚至童年开始,受到家庭或亲朋的熏陶。他们先学文,或医文并进,或先学中医启蒙著作,背诵歌诀及原文,后再拜师解惑,由浅入深,进而登堂入室。当时,有许多家长很想让自己的孩子从小接受一些中医启蒙教育,却苦于没有这样的条件。看到这一切,更坚定了张奇文培养中医人才要从娃娃抓起的设想。 设想一提出,得到全院上下的一致拥护。在书记院长联席会上形成决议后,又多次召开专家、教授和中年骨干教师参加的论证会,对少年班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带教形式、教材、招生方法以及举办少年班的可行性进行了反复论证。
征集名家们建议,讨论课程及招生条件 为慎重起见,学校还征集了国内部分著名中医专家、教授的意见。据《中医专业少年班培养途径及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记载,这些专家、教授有北京的董建华、山东的李乐园、江苏的江育仁等。他们一致表示,办少年班,方向对,办法对,是振兴中医药事业的一大创举。同时,他们还提出了不少具体建议,如课程设置必须以中医为轴心,预科要加强背诵经典力度;实习阶段要专人带教,负责到底,并且要早临床、多临床;学生要参加中药种植、采集和切制,以便熟悉中药;优先录取名老中医、中医骨干的子女,但不能降低分数……著名儿科专家、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儿科主任、研究员王伯岳还专门写了一份文件呈交全国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从办班规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带教方式、毕业分配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论述。 1985年,该校开始招收第一届学员。少年班的学员是从14岁—16岁的应届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制8年,包括3年预科和5年本科。 在预科学习阶段,主要课程设置有高中的数理化,加文史哲和中医的启蒙著作,如《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决》《医学三字经》《医宗必读》《医学心悟》等,强调要学好古汉语和一门外语。 本科学习阶段,要求在继承学好古汉语及一门外语的同时,主要学好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兼学历史中医名著的原著,以及一些必要的现代医学知识,后期进行专业定向带教和培养。
三年招生147人,医药统一观贯穿始终 同年,张奇文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第三期上发表了“术业有专攻”的署名文章。他介绍了少年班的创办经过,论述了专和攻的特点,阐明了如何树立专业思想,如何进行专业培养,如何形成中医思维的观点与方法,强调了“知行合一、重在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张奇文认为这确实是千真万确的经验之谈。少年班的实习问题,多采用师带徒的办法,一定要预为之谋。实习基地、带教老师、实习方法、都要规划好。 同时知医必须懂药,学药也必须知医。少年班从一开始,就应该树立医药统一观。要教会学生认药、识药、鉴别药,还要教会学生切药、炒药、炮制药,既要熟记药性、汤头,又要会制膏丹丸散,方能医药一体,独立工作。 他在文章中强调,要想培养一代名医,必须从少年时代开始就打下牢固的基础。学好中医,必须学好古汉语,学好文史哲。孔子提出的“学而时习之”,以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和“温故知新”等传统学习方法,如能正确的掌握,结合应用,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少年班如期招生,进展顺利。三年时间,山东中医学院计划招收少年班学生150人,实际招收147人。但到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停止了招生。
少年班毕业生水平 各方面优于本科生 如今,这些少年班的学生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的能力究竟怎么样?社会如何评价?《中医专业少年班培养途径及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课题组全面了解、分析少年班从招生到整个培养过程直至毕业后的工作与学习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少年班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与本科生相比,综合业务能力、中医理论水平、外语水平、工作态度、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和适应各种环境能力,明显优于本科生。其临床动手能力、科研能力也优于本科生。不足之处是,少年班毕业生现代医学知识掌握不够,组织能力等方面差。 该校通过研究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创办中医少年班契合传统中医教育的成功经验,弥补了普通本科教育的某些缺陷,培养了一批具有独立知识和能力的中医人才,在中医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富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积极探索。 时间过去了将近30年了,当初创办的第一个中医少年班曾震动了中医界,但也引来了一些非议。是对、是错,人们心中都有一杆秤,历史自会评说。 除了创办“中医少年班”外,张奇文对中医儿科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自1983年首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会议到2004年第21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会议,他把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以上的全国儿科学术会议当作团结同道、交流经验、研讨学术的重要环节。他最早提出儿科的中药剂型改革,并付诸实施;亲自推动小儿外治法的研究和应用;组织整理中医儿科文献,其中《实用中医儿科学》《儿科医籍辑要丛书》等获得全国最高奖,成为我国中医儿科领域医疗、教学、科研的必备参考书和工具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