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2000年5月9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通过了中医立法。这是海外第一个正式对中医立法的国家,中医与西医有了平等的法律地位,令居澳同仁骄傲与自豪。全澳中医师为争取中医立法整整奋斗了15年,殊不知,张奇文也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 赴澳洲出谋划策促中医立法 1989年,澳洲联邦政府推出了一个新的法案,对中医大为不利,使中医面临着被取缔的危险。当时,虽然当地政府不承认中医,但中医师们行医还可以作为商业行为继续下去。如果新法案被通过的话,中医连进行商业行为的资格也没有了。 在这危急时刻,澳洲全国中医药针灸学会联合会会长林子强先后多次邀请张奇文教授到澳洲讲学访问,帮助出谋划策。为此,张奇文教授先后考察了墨尔本、悉尼、布里斯本、堪培拉等主要城市,对澳洲中医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特别是对澳洲中医立法促进中医药发展,以及如何加快中医走向世界等问题有独特的见解。 通过调研,张奇文和一批澳洲同仁认为,要实现中医立法,必须从正规中医高等教育入手。在论证中医办学时,张奇文常常与澳洲同仁研究到深夜,精心策划每个环节,从培养目标和方向到课程设置,以及如何准确地将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传授给“洋人”,以促进中医立法的实现。 为争取各阶层人士对中医的帮助和支持,他在讲学之余,在林子强会长及夫人肖恬子的陪同下,先后拜见了联邦政府卫生部部长、维多利亚州州长、联邦药管局局长、维多利亚州卫生部部长等政府官员;多次到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拜访,说服大学董事会和校长;三下大金山,考察中医在澳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举行多场学术报告会,传播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当地居民悉心诊病把脉,以中医药的神奇疗效赢得病人信赖。2000年5月9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议会终于通过了中医立法。 立法之前,中医药没有列入澳洲医疗保险,人们如果看中医,必须全部自费,所以除少数华人外,看中医的人甚少。立法之后,由于中医有了法律地位,已有多家保险公司承保中医治疗保险,诊费和针灸费都可按比例由保险公司偿付。据调查,在澳大利亚约有40%的病人寻求非西医治疗,而在这些人当中,80%以上的都是寻求中医治疗。如RMIT大学孔子中医学院有一家附属医院,每天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并且绝大多数都是澳洲人。据介绍,立法之后,其他中医诊所接纳的病人也越来越多。
中医药在澳洲被大众所接受 过去,中医药在澳洲没有地位,很难在高等院校有一席之地。如今不同了,维多利亚州的两所大学(墨尔本皇家理工科大学和墨尔本大学)先后设立了孔子中医学院。在短短的几年里,两所大学的中医学院发展很快。据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孔子中医学院院长介绍,该院初建时,来求学的大部分都是华裔,人数甚少。而现在来求学的90%以上都是当地人。从学生结构的变化也可以看到,中医药在澳洲已从不被人重视,到了广泛被大众所接受、认可的程度。 为了加强对中医药事业的管理,全澳所有省州从2012年7月1日起均都像维多利亚州一样,进行三读通过立法,每个省州都设卫生部,卫生部下面两个局,一是中医局,由中医药人员来管理;另一个是西医局,由西医药人员来管理,均进行了注册。中医从业人员不准用西药,西医从业人员不准用中药,且有不少原为西医注册的人,改学针灸变成了中医,中西医平起平坐。 维多利亚州政府卫生部专门成立了维多利亚州中医监管局。该局由9位成员组成,负责实施中医注册方案所需要的各项工作内容,如对现有中医师进行登记、评核、注册,处理相关投诉及对某些含毒性成分的中药进行把关,为各大学中医系制定和批准课程大纲等等。 随后,林子强会长带领澳洲联邦药管局局长等政府官员一行到山东考察。澳洲联邦政府官员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和省中医药研究所、省中医院、潍坊医学院及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地,看到了人们学习中医药的热情,应用中医药、研究中医药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还亲眼目睹了气功表演和针刺麻醉的真实情况,令他们对中医药疗效非常信服。
游说能成功张奇文功不可没 之后,澳洲教育部反复论证,批准在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和墨尔本大学分别设立孔子中医学院,澳大利亚成为西方第一个将中医药纳入正规教育的国家。这不仅促进了中医药在澳大利亚的发展,而且对全世界中医教育和立法都有影响。 到2005年为止,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孔子中医学院有10余批“洋中医”拿到了澳洲教育部颁发的毕业文凭,促进了中医药在全澳洲立法的实现。这与林子强会长及居澳同仁的共同努力以及张奇文等人的鼎力相助是分不开的。 林子强坦言,回顾为中医立法这段漫长的历史经过,心情总是不能平静。他带领居澳同仁为争取中医立法,整整奋斗了15年,自掏腰包,数十次往返于澳洲与中国、墨尔本与堪培拉之间,上下游说,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尤其令他难以忘怀的,是当年时任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的张奇文为之做出的卓越贡献。
◎相关链接 应邀澳洲讲学 带去膏敷疗法 最近,由张奇文编撰的《中国膏敷疗法》出版发行,为什么要编写这部书?张奇文回忆,那是他在第一次去澳洲墨尔本讲学时,侨居澳洲的台湾著名文学家、诗人赵大钝得了腮腺管瘤,十分痛苦,但又怕做手术,经林子强会长推荐,特地请张奇文诊病。望闻问切之后,张奇文认为是气滞寒凝造成的,属阴疽之例,应该内外兼治,除服用阳和汤外,还需要贴敷“阳和解凝膏”。当时,这种膏药澳洲药店买不到,中国内地药店也很难买到。赵大钝就托台湾的朋友买。时隔两天,快递就把所需膏药送到了。经治疗,张奇文回国不久就收到赵先生来信说,病情很快好转并痊愈。 这件事给了张奇文很大的震动。作为中医药专家,他深知膏敷疗法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手段。据悉,上世纪60年代以前,医生还经常使用医院自制的拔毒膏、牵正膏、哮喘膏、千锤膏、生肌玉红膏等,百姓还可在药店买到温胃膏、筋骨痛膏、阳和解凝膏等。如今,一些大中型医院,真正掌握熬制各种膏药的医师、药师已经为数不多,临床上常用的膏药以及各种接骨膏药、活血膏药已不复存在,膏敷疗法几乎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 张奇文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他认为,这样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将老大夫、老药师熬制膏药的经验收集整理,应当广传。1991年10月12日,时任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的张奇文,在安丘市主持召开的山东省首届膏贴(敷)疗法学术经验交流会上,提出编写《中国膏敷疗法》的设想。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年已古稀乃至耄耋之年的著名老药师,也有中医界的后起之秀,大家为了一个目标——抢救濒临失传的中国膏敷疗法,共同研究如何发展膏敷疗法的措施。最近,《中国膏敷疗法》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