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近几年,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深入人心,大力提倡防重于治的预防疾病观点也在祖国大地提倡与兴起。其实,早在1989年,张奇文主编的《实用中医保健学》一书,已引领了中医“治未病”的方向,他因此成为了这个领域的先行者。
主编《实用中医保健学》倡导“治未病” 1989年,《实用中医保健学》一书由人民卫生部出版社出版发行,共145万多字。该书以防病、防老和健康长寿为主要内容,为现代保健学专著。时任国家中医管理局局长的胡熙明在序言中说,《实用中医保健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发掘了中医几千年养生保健经验的各个方面。它有理论,有临床,有方法和技术,分年龄和性别,涉及预防和健康,注重与治疗学相区别,又注重吸收现代的研究成果,突出其实用性。这些,都为中医保健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2002年7月2日,张奇文收到人民卫生出版社对外合作部王红霞来信,说《实用中医保健学》在台湾用繁体字出版。张奇文回忆,主编这本书,得益于恩师、我国近代著名儿科专家王伯岳。他从王伯岳一封洋洋洒洒的69页信中,看到系统发掘整理中医保健学,推广普及中医保健学知识的迫切性、实用性、科学性。 王伯岳在信中写道:“守护人们的健康是当务之急,防病治病是医务人员本职。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让大众不生病或少生病不是不可能的。” “《实用中医保健学》编写的基本原则是以贯彻‘不治已病治未病’为宗旨,以‘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作为主题,详加阐述。” 在王伯岳的详尽指导下,张奇文以极大的热忱,组织有关人员在祖国医学宝库中从事探微索隐的艰苦工作,融合集体智慧,三载辛劳,乃成是书。 著名中医药学家董建华在序言中说,《实用中医保健学》求深顾浅,求精顾全。着力于系统与完整,集科学性、实用性与文献价值成一体,融中医保健特色与体现现代研究成果与一炉。详在原则方法,分别临床各科,体现年龄层次。病望康复,老期延年,乃至妇幼皆有所涉。 丰富临床经验无保留地介绍给读者 张奇文期盼留住中医根。他与曲阜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朱鸿铭主编的《农村中医临床顾问》一书由国医大师路志正题写书名,并题字:“只有把广大农民身体保重好,我们才能丰衣足食,国富民强,蒸蒸日上。” 本书“为农村中医药人员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业务水平提供了帮助,也为农村西医药人员服务以外提供了很多选择,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解决农村中医药人员少、中医药服务覆盖不广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这是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前言中的评价。“心系农民群众健康,弘扬中医中药验、便、安、廉优势。”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中医学家王永炎的题签。 谈起《农村中医临床顾问》一书修订的过程,张奇文介绍,20多年前,应山东《农村大众》主编之约,他与朱鸿铭主任医师合作,在该报开辟的“农村家庭中医顾问”栏目中,先后刊登了一百五十余篇常见病的中医药防治文章,陆续收到读者来信数百封,更多的则是乡村医生写来的。他们对这种结合临床实践谈应用体会的文章很感兴趣,有的把这个栏目的文章剪下来,贴在一个大本子上,有的把学习应用的体会写成文章请求审阅。 一位乡村医生在信中说:“《农村大众》开辟‘农村家庭中医顾问’栏目,请名家介绍常见病的中医防治经验,是我们学习中医药、应用中医药的一把开门钥匙。希望作者继续介绍一些有疗效的经验和体会。”之后张奇文利用闲暇之余,把几十年在临床上积累的经验,毫不保留地介绍给广大读者。1987年7月,一本以《农村大众》“农村家庭中医顾问”栏目文章为基础、名为《农村医生中医临床顾问》的中医药科普书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共18万字,出版后深受广大农村医生、群众的欢迎。 一晃20多年过去了,张奇文、朱鸿铭虽然一个在潍坊、一个在曲阜,但彼此关心对方的健康、交流着各自的临证心得。通过多年的基础调研,听到老百姓普遍反映,现在在农村找一个真正按四诊八纲看病的中医很难了;在农村除了少数信赖中医中药治病的老年人外,中青年人快把中医中药给遗忘了。这使他们二人心急如焚,2006年,他们共同商定重新修订此书,之后夜以继日地工作,写出53万字的《农村中医临床顾问》。
寄望广大乡村医生 刻苦钻研中医药学 世界卫生组织及不少国家的卫生官员到中国广大农村考察,都称赞中医中药在农村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纷纷派人到中国学习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等疗法。张奇文说:“对这一切,我们这辈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们看到了中国医药学是世界独一无二、博大精深的实用医学,是人们信得过、经得起考验的一门学问。” “历史上中医中药向来是不分家的。”张奇文说,“懂医的必须懂药,懂药的也必须懂医,医药都懂,才算是一个好医生。特别是在基层工作的乡村医生,更需要亲自诊病,亲自开方,亲自炮制,亲自配药,亲自辨认中药的真伪优劣,甚至亲自到病人家里指导病人煎药、服药。这就需要乡村医生们勤奋学习,肯于钻研。” 张奇文体会,中医治病有三个先决条件:一是辨证论治正确。就是说,病要看得准,方要开得对,做到理、法、方、药丝丝入扣。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学好经典,用好经典。二是药品质量要好,讲究用地道药材,讲究遵古炮制。三是煎煮得法,服用得法。哪些药应该先煎,那些药应该后下,文火、武火,饭前服、饭后服等,都十分讲究。 “实践出真知。”张奇文坚信,只要广大乡村医生朋友们,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向民间有一技之长的老师学习,向病人、群众学习,不懂的问题善于向书本请教,做到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一定能够成为广大群众爱戴的一代名医。 周颖提供部分资料 本期图片由本报记者王叶妮、殷梦翻拍(署名除外)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