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新闻·民生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百年车站村,繁盛成旧梦
2014年07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年车站村,繁盛成旧梦



  提起“廿里堡车站村”,老一辈潍县人都非常熟悉。但提起这个村的来历,知道的人就很少了。7月22日,记者来到奎文经济开发区车站社区了解到,1901年德国在山东建成胶济铁路后,在此处建立了火车站,小商小贩逐步聚集形成了村庄。村里的原住居民来自全国40多个县市,共有60多个姓,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杂居村”。依托胶济铁路和工厂商铺,这个村庄曾盛极一时。而随着胶济铁路的改线,百年车站村逐渐走向没落。
奎文车站村曾盛极一时,如今已没落,居民多是打工的租户
    现状
    村里多数是租户
  22日上午,记者来到奎文经济开发区车站村。走在村里的街道上,感觉跟普通村庄并没有太大区别,村里以平房居多,间或有几栋二层小楼,一片安静祥和。不熟悉这个村的人不会想到,这里的原住居民几乎都不是潍坊本地人,一个不足百户的小村庄,村民竟来自全国40多个县市,有60多个姓。
  从廿里堡烤烟厂北厂往南走约50米,有七八排看上去非常陈旧的房子,大部分房子前面都写着一个大大的“租”字,这几排房子,就是车站村保持得最完整的老房子,这里也是车站村的原址。
  记者看到,路边有一家小商店,商店没有名字,老板韩会中正坐在柜台后面戴着老花镜看报,店里有些杂乱,显得整个店更狭小。见记者到来,韩会中拿出凳子让记者坐下。“别看我这个店小,但五脏俱全,生活必需品在这里都能买到,这附近就我这一家商店。”韩会中说。
  韩会中今年57岁,从出生一直到现在,他都生活在车站村。谈起村子的现状,韩会中摇摇头说,村里白天基本上没有人。“这片老房子有的属于个人,有的属于单位,有些则产权不清,都是解放前的老房子。”韩会中说,由于房屋陈旧,改造无望,这片老房子逐渐成了外来打工者租房的天堂。“原住居民只剩下不到10户了,剩下的都是租户。”韩会中说。
    探访
    工厂只剩烤烟厂
  从韩会中的商店出来,记者来到廿里堡烤烟厂北厂,厂内还保留着两栋当年的德国建筑,依稀能看到当年烤烟厂辉煌的影子。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两栋小洋楼当年是作为厂内的领导办公跟居住两用的。里面还保留着当年大量的资料照片。从这些照片上可以看出,烤烟厂四周当年车水马龙的情景。
  “这里有一条地道,当年修建时直接通到廿里堡火车站,有时为了图省事,会直接把烟草从地道里运到火车站附近,由于年久失修,如今地道很长一部分已经坍塌了。”工作人员指着地道口对记者说。
  “这个村子面积也就200余亩,并不是很大,但当年兴盛的时候却可以称之为工厂林立,以烤烟厂为首,几乎几步就有一个工厂。”车站村里研究村史的老人邓嘉民对记者说,自从村庄形成以后,一些城里的人和外地的客商纷纷来这里投资办厂或者做生意,“兴中铁工厂”、“启东磨坊”、“增泰油坊”、“義兴福油坊”、“中和油坊”等,还有“惠东大药房”、“利德堂中药店”都名扬百里,光客栈就有四五处。
  记者在车站村里转了转,当年工厂林立的地方如今大都已变成了民居。韩会中指着商店门口一栋废弃的老楼对记者说,这里曾是一家非常出名的玩具厂,但现在已经没落了,除了烤烟厂,曾坐落在村里的其他工厂几乎全都消失了。
    讲述
    车站大集曾红火
  提前当年车站村的兴盛,今年73岁的邓嘉民老人依旧兴奋得双目光芒闪动。他告诉记者,早在他出生之前,他的父母就已经搬迁到了车站村,在村里做一些小买卖。正因为如此,邓嘉民自小就对车站村充满了感情。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他就开始在村里走访老人,用自己的笔把车站村的一点一滴记录下来。
  邓嘉民告诉记者,车站村留给他最深刻的印象,当属当年的车站大集。车站大集兴建于上世纪20年代末,相当于现在的综合农贸市场,农历逢一、六为大集日,布匹、肉类、蛋禽、粮食、果蔬、编织等农副产品一应俱全,可以说要什么有什么。说书的、唱戏的、杂耍的、打铁的更是一行不缺。
  邓嘉民说,每到黄烟收购季,到这里来卖烟的烟农能排成三里多远的长队,最远的是当时益都县的烟农,大车小辆、人挑肩扛甚是热闹。“当年这个大集跟潍坊大集、坊子大集并称‘潍坊三大集’,由于流动人口多,甚至还带动了周围村庄买卖人的生意,使这里形成了一个经济中心。”描述着当年车站大集的辉煌,邓嘉民的思绪似乎飘回了那个年代,满脸兴奋。
  “那时候谁家的姑娘如果能嫁到咱们车站村来,那简直比嫁到城里还要风光,咱这里一点都不比城里差。”邓嘉民笑着说,那时车站村的一条主干道上,光各类饭店、火烧铺、馒头房、生熟肉店就有二十多家,生意要多兴隆有多兴隆。
  上世纪90年代,政府出台了规定,将原有的车站大集搬迁到了现在的金宝乐园附近。“听说车站大集要搬迁的时候,附近的老百姓都舍不得,觉得搬走了以后生活特别不方便。应老百姓的要求,我们在原先的车站大集处又开了一个集,但无论是规模还是人气都比以前差远了。”车站社区党支部书记单宝强说,车站大集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兴盛,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一直非常繁荣,车站大集的取缔也成了车站村繁荣景象的终点。
    愿望
    盼望旧貌换新颜
  单宝强告诉记者,截至2012年底,村里还有240多户,总人口不足600人。随着车站村的由盛转衰,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外出发展,有能力的村民都自己开厂,没有资本的村民都选择外出打工,选择留守的村民越来越少了。
  单宝强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除了在这里做生意的工商业户外,村里还有很多种地的农民,很多在此挣了钱的工商户在这里买房置地,也有很多外来租种别人土地的农民,车站村由此就形成了一个城市、农村交杂的格局。
  但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胶济铁路改线以后,车站村逐渐丧失了原有的交通便利条件,工商业户逐渐搬出了村庄,而受一些外来因素的影响,车站村的土地也越来越少,如今,村里剩下的几百口人全都变成了失地农民。
  据了解,目前不少车站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靠出租房屋,还有村民外出打工,或者租地建厂,当年繁荣昌盛的景象更随着廿里堡火车站的冷清一去不复返。目前的车站村,村民们没有土地可耕种,不少家庭经济窘迫。由于房屋产权的原因,等待拆迁使村庄重新繁荣起来的愿望又一再落空。
  “孩子们都不愿意回来,如今只剩下我坚守在这里,这套老房子的年龄比我还要大,不知道啥时候才能等到老房换新房的那天,也不知道啥时候咱们车站村才能旧貌换新颜。”看着自己的小商店,韩会中摇着头无奈地说。 文/本报记者 赵春晖 图/本报记者 殷梦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