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密农民孙业修说与水渠溢水有关,村支书认为主因是大雨 8月7日,高密市阚家镇扬名屯村村民孙业修反映,7月份,为了缓解旱情,阚家镇接受了峡山水库放水,但水溢出引水渠漫到他刚浇过的玉米地里,之后一场大雨又使地里的积水达到30厘米深。8月7日上午,记者在孙业修家的玉米地里看到,玉米大片地躺在地里,有的开始枯萎、腐烂。 反映 一夏天白忙活了 8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高密市阚家镇扬名屯村,在村头见到了孙业修和他的妻子王海霞以及另外几户村民。 提起受灾的玉米,孙业修表示,倒伏的玉米看样子是活不成了。他的妻子王海霞则在一旁偷偷抹起了眼泪。 王海霞对记者说,他们主要靠种地为生,一家三口全都指望着这四亩八分地的口粮田,没想到种的玉米遭遇了这种事。这片地今年浇水四次,每次的花费在400元左右,光浇水就花了1600元左右,施了两遍肥,花费在1000元左右,另外再加上种子钱等,总共的成本大约在3000元。 “遇到了这种事,等于这一个夏天全都白忙活了,再加上投入了这么多成本,对我们这个全凭着这几亩地生活的人家来说,真的接受不了。”王海霞说。 现场 成片的玉米倒伏 随后,在孙业修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他家玉米地中间位置,成片的玉米已经倒在了地上,在倒下的玉米秆中,大部分已经枯萎。 孙业修心疼地说,因为他家的玉米地中间位置比较低,结果导致水大量积在了里面,所以中间位置成了损失的重灾区。 提起玉米受灾的原因,孙业修回忆说,7月10日晚上,他刚刚给这片玉米地浇了水,浇了整整一晚上,把玉米地全都浇透了。后来,大约在7月14日,水库里放的水到达了村里,引水渠里的水溢出到了他家玉米地里,地里积了非常多的水,已经完全饱和了,这时候玉米开始出现涝死的情况,之后又接连下了好几天的大雨,地里的玉米彻底完了。 孙业修带着记者来到地头上,指着一条引水渠说,以前这条水渠非常宽,后来不知是什么原因给修窄了,引水渠里一旦水流过大,水就会溢出来。 “最严重的时候地里的水已经有30厘米深,我们在地南头挖了一条泄洪沟,希望通过这个泄洪沟能将地里的水排出来。因为中间位置地势比较低,还是排不出水,30厘米深的水都积到自己家地里中间位置了。”孙业修说。 该村另一名村民孙业河家的玉米也被淹了,他告诉记者,在水排不出的那几天,他曾赤着脚到地里查看,脚一伸到水里,就有一种很烫的感觉,“我怀疑是因为地里的水过烫,最终导致玉米死亡了。那几天天气特别热,在脚都会感觉很烫的水里,玉米怎么可能受得了”。 农户 引水渠的水溢出流进农田 王海霞说,在水库放水的这个期间,她曾经用手机给自己家的地里拍摄了很多照片记录庄稼的生长情况,并在第一时间上传到了自己的QQ空间内。 随后,记者登录了王海霞的QQ空间看到,7月14日王海霞上传了水库放水的照片,她跟记者说,这是水库放水的第二天她去拍摄的。从这些照片里记者看到,引水渠里的水已经漫过了道路,淌到了农田里。 7月15日,王海霞再次上传了照片,这次地里已经积存了大量的水。 7月22日、26日与29日,王海霞再次向空间里上传了玉米地的照片,通过这些照片可以看到,玉米存在大量涝死倒伏情况。王海霞说,高密市是在7月24日才开始降大雨,而7月22日时她家玉米受灾情况已经非常明显。 王海霞说,看到水大面积地漫进自己家的地里,他们也不是没想过解决的办法,只能轮流去把出水口给堵一下,让水流出得慢一点,不至于流到农田里。但下游缺水村庄的村民都会趁着晚上过来扒开出水口。 村支书 正与保险公司协调赔偿 关于这次玉米受灾的赔偿问题,记者采访了扬名屯村支书孙先生。孙先生说,这些玉米是被大雨涝死的。 孙先生表示,由于前段时间持续干旱,地里的庄稼全都干得枯萎了,为了缓解旱情,我市要求水库放水灌溉农田,阚家镇也在水库放水灌溉的范围之内。 孙先生对记者说,扬名屯村的地势比较低,在放水期间,确实有些水从引水渠中溢出到了农田,他还带领着几名村民去堵了。在放水之后,紧接着就下了好多天的大雨,地里的水势大涨,由于地里并不缺水,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有些地势低洼的地方甚至成了“死水”,地里的雨水根本排不出去。 孙先生说,由于地里存着水,再加上暴雨过后的几天都是高温天气,地里存着的雨水温度也随之升高,玉米就被蒸死了。孙先生表示,导致玉米受灾的主要原因是那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按照保险赔偿,平均一亩地可以赔偿300元左右,目前他正在积极跟保险公司协调,争取能早日为村民争取到赔偿款。 针对村民反映的水库放水导致地里庄稼受灾严重的情况,阚家镇政府工作人员表示,具体的原因现在不能确定,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文/图 本报记者 赵春晖 郑波 实习生 张玲敏(署名除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