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人文潍坊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民生
 
标题导航
依山傍水,古村历代出人才
2014年08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依山傍水,古村历代出人才
  郑玄画像(资料图片)。
  藏于青州市博物馆的“天齐爷”铜像。



  青州市谭坊镇郑母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这个坐落在城东的小村庄曾陆续走出两名状元、五位进士、九名举人。在村中,现代建筑和繁华街市还没有占领的闾里幽巷,你仍然可以寻觅到古村那斑驳的历史印记,譬如一栋栋让你恍惚穿越时空的明清风格的老屋。
郑玄归葬此处,古村由此得名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当时有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郑玄(字康成)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他虽然一生颠沛流离,却矢志不渝,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研究学问上,他遍注群经,统一了经学,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世称“郑学”,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他致力于整理古代文化遗产,著述百万余言,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保存整理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游学十余年,回归故里后,聚徒讲学,弟子上千人。
  汉灵帝末年,大将军何进多次召用他从政,甚至采取胁迫的办法,郑玄皆不就。《后汉书·郑玄传》记载,郑玄被大将军何进逼迫无法,只好前去相见,“玄不已而旨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后将军袁隈表为侍中,郑以父丧不行。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大战于官渡,逼他随军,途中病逝,终年74岁。
  《益都县图志》记载:“汉郑康成旧葬处,在府城东四十里郑墓店。”《齐乘·高士传》云:“袁绍屯官渡,逼玄随军。不得已,载病至元城,卒,葬于剧东。后因墓坏,归葬砺阜。”即青州城东郑墓店,郑墓店后讹传为郑母店,后称郑母。
环境得天独厚,人称风水宝地
  古时候人们把地理环境说成风水,堪舆家曾对郑母的风水有如下表述: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祖龙发源于灵山,康浪河发其右,洗耳河出其阴,两水到郑母形成环绕之势,康浪河舞其前,洗耳河奔于后,然后在村西北交汇,龙气紧缩。村东北山(今香山)为后乐,属土星、艮位。该龙穴巽宫进气,发在四禄大运,六百年十个甲子,必出一大贤。
  风水之说当然不足为凭,但是,从环境优势来说,这里南望群岭逶迤,如天然屏障;北顾一马平川,拥负海之饶;背后“一山孤峙”,身旁“两水相绕”,脚下土地肥沃,实为得天独厚。
  香山,主峰海拔189米,面积2.5平方公里。《水经注》中称香山为山,后又因元代山上香火兴盛,始名香山。明嘉靖《青州府志》载:“(青州)城东四十五里为香山,《齐乘》所谓山是也。郡境诸山,多在西南,东郊平原百余里有香山者,童然孤峙,康浪发其南,尧水经其东,古之山也。”
  香山不高,主要特点是一山孤峙,也就有了巍峨雄壮的气势和画卷一样的峻美。
  香山有着众多的历史传说故事,其中“二郎担山赶太阳”的故事流传最广,是说当年杨二郎担山赶太阳时,途中歇脚,从鞋里磕出来的一粒沙子,见风就长,成为此山。
  史料记载,东夷部落首领伯益也曾避居于山之阳。
  相传,大禹治水以后,深得民众拥戴,舜死后,大禹成了部落首领。而伯益曾经和皋陶、后稷等人一起协助大禹治水,伯益即被推举为大禹的继承人。
  虽然大禹明确传位于伯益,但伯益感到自己辅佐大禹时间不长,功劳不大,主动让位于启,自己则“避居于山之阳”。
  伯益在这里隐居并著书立说、建设城邑,于是有了“益邑”;西汉时,在“益邑”设立了“益县”;后来,汉武帝又封懿王之子刘胡于益县地,称其“益都侯”。“益都”一名的含义就是“供祀伯益的都邑”。
  事实上,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凡江河流域形成的冲积平原,土质好、宜耕种,是传统农业时期最好的耕地,毫无疑问它是决定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
  明、清时期有民谣曰:“三里尧沟五里镇,四里郑母不用问。”说明早在明清时期郑母已跻身青州府益都县三大集镇之一。

重视文化教育 历代人才辈出
  在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里,儒释道文化相互碰撞又相互交融,形成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文化思想体系。郑母历史上寺庙居多,儒释道文化在这里盘根错节、影响深厚。
  古村传有八大庙宇,其中,最有名的宁福寺始建于西晋时期,是青州最早的寺院;天齐庙居于镇中心位置,解放后庙堂辟为学校教室,高大的“天齐爷”铜像被青州市博物馆收藏。
  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封建社会里是比较落后的。学校被称为文庙,就全国而言,文庙一般只在县城以上才有,而作为郑母,只是一个小镇,却建有像模像样的文庙,“郑母大文庙”的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
  文化教育的繁荣发展,助推郑母人才辈出。在一个几千人口的小镇,陆续走出了两名状元、四大历史名人、五位进士、九名举人。
  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朝廷在京城开封举行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郑母人王曾一举夺魁,荣膺三元状元。
  王曾弟弟王子融,北宋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及第,官至刑部侍郎,兄弟二人皆取得进士和进士以上学位。
  元代于钦,出身诗书世家,官至兵部侍郎、益都府田赋总管,精心编纂青齐地域志书《齐乘》流传于世,成为元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文学家。
  到了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又一名郑母人赵秉忠蟾宫折桂、高中状元,万历皇帝御笔亲批“第一甲第一名”。
  明朝冀炼,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及第,官至兵部右侍郎;他的曾孙冀绍芳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中进士,授福建漳平县知县,成就“祖孙进士”殊荣。
  清朝孙宝仁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中武进士。
  另外还有九名举人,分别为明朝时期的冀九皋、冀九龄、冀道隆,清朝时期的冀化龙、冀辟、程士标、冀爽、赵汝弼、冀太和。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